邱業凱
漳州市騰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福建 漳州 363000
過去受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限制,城市規模一般較小,規劃建設的工業園區,近幾十年的發展已經逐漸從城市的邊緣位置轉移到城市中心區,工業生產過程所造成的廢物排放對于環境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且長時間運作的噪聲也會對周圍的居民正常生產生活造成影響,所以很多城市進入新時期以來都努力結合城市自身的發展規劃和實際資源調用情況,為城市原有的工業生產區選擇新的遷移地址,這些地址一般是選擇在城市近郊處,以便更好的應用已經成型的城市交通網絡,讓這些工業生產區能夠更好的將自己的產能釋放提升產值,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價值,在城市用地合理規劃上進行調整,使城市發展能夠長效有序的信息。要幫助讀者更好的了解鋼鐵產業園區,在規劃建設過程時需考慮的具體因素本文將結合作者的工作經驗,以浦南地區鋼鐵小鎮的實際建設規劃事項為基礎進行介紹。
近些年鋼鐵產業區紛紛從原先的城市內部地區轉移到城市近郊繼續發展。漳州市周邊廈門、泉州、龍巖、梅州和潮州等地區,鋼鐵產業基礎薄弱,幾乎沒有鋼鐵冶煉能力,僅泉州、龍巖和潮州具備少量鋼材生產及加工能力,龍巖和潮州不銹鋼制品加工制造業具有一定特點,但未形成規模效應,鋼材仍以從其他地區采購為主,屬于鋼材凈流入地區,與周邊地區相比,漳州市鋼鐵產業基礎相對較好。我市鋼鐵產業分布較為集中,初步形成了三大產業配套集中區,包括:薌城鋼鐵產業集中區、臺資鋼鐵產業集中區、漳州開發區鋼鐵產業集中區。具備冶煉能力企業2 家,分別是三寶鋼鐵和福欣特鋼,粗鋼生產能力為402 萬噸,主要產品 以建筑長材、不銹鋼板材為主,其中福欣特鋼以不銹鋼板材為主。
在開發鋼鐵產業園區時,既要保證經濟產出,又要重視環境保護,對于農田林地等區域要慎重報批,因為此類地區一般是保證一個區域內城市環境自然生態維持原有狀態的重要基礎,所以在進行工業區區位選擇和劃分時,盡可能要避開此類區域,從已經開發建成的開發區位中,尋找合適位置進行項目建設是最好的選擇。在浦南鎮的總體規劃中對該片區產業發展 已做了明確的規劃定位,在片區的用地規劃布 局上也做了明顯的功能分區。片區基本農田較多,片區的規劃的建設用地應該避開基本農田。
由于地處城市近郊所以人員補充的問題到容易得到解決,城市中有大量人口可為工業園區生產提供人力資源,根據工業園區位置遠近,可以考慮在園區內布置多少比例的宿舍辦公區域,城市人口是支持近郊縣城市工業開發區正常運轉的有利條件。除此之外城市交通網絡也要與工業園區之間形成緊密聯系,在過去的城市發展規劃中,有的城市限于當時的技術經濟限制或特殊歷史原因,導致在規劃城市交通網絡時對城市周圍地區的開發建設關注程度不同,部分地區的現存基礎設施條件較為落后,無法立即支持鋼鐵工業園區的生產運輸要求。地方政府應結合城市發展規劃和工業生產園區的產值價值衡量利弊,盡可能配合工業開發區盡快立項,建設相應的基礎設施項目,確保工業生產園區,在交通網絡和基礎設施條件上沒有后顧之憂。減少工業區投產建成之后的空檔期,保證生產園區生產運行過程的各主要生產資料能夠及時得到補充。產業搭配是保證開發區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建設鋼鐵產業園區時,需要對周圍已建成或正在規劃階段的工業園區形勢內容進行調研,將有相互影響作用的園區布置在一起,確保其之間能夠優勢互補,強強聯合,保證資源能夠得到有效利用,防止資源浪費。
城市進深空間有限,從客觀上受制于永久基本農田、開發征遷成本、土地、林地報批成本的限制,從主觀上由于規劃投產的企業數量眾多,且在產業結構上參差不齊,在眾多企業發展規劃中應選擇未來發展前景廣闊,符合產業園區產業要求的,且能夠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持續提供支持的企業。對于用地資源矛盾這一問題應該從實際出發,對現有建設規劃地區進行重新分配,使資源整合程度達到更好水平。原來分散開來的片區進行縫合,通過政策、技術力量進行引導提高土地利用率、打破土地空間壁壘。
傳統的鋼鐵產業由于生產過程會對周圍的自然環境造成影響,所以需要與周圍的居民生活間保持一定的距離。過去由于技術資金和歷史因素諸多方面的影響,導致不同片區之間的聯系程度,一直處于初級階段,使得資源分配不合理,區域內資源運輸,交通網絡運行效率低下,事實上形成了很多空間上的壁壘,影響到了資源的進一步整合。在新規劃的土地使用方案中,應該對存量土地就土地進行更加合理的應用,通過產業關系進行聯系,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分配。
傳統意義上的空間修復指的是三維平面上的空間,指的是整體的規劃架構,規劃空間布局,規劃用地肌理以及城市天際線等元素的梳理,搭設。而所謂的多元化的“空間”修復指的不單單是傳統意義上的三維空間修復,而是基于三維空間基礎上融合了產業空間修復、土地資源利用的重新整合等。
3.1.1 “通山理水”構建浦南山水新格局
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和現有的基礎設施建設成果,整合城市資源,形成有利于城 市經濟持續有效發展的新格局。規劃形成“一心、一軸、一廊、四區”的空間結構。
一心:位于園區的中部,主要以行政辦公、文體、商業、教育、研發等為一體的公共綜合配套中心;一軸:依托園區漳華路而形成的園區發展軸;一廊:依托天寶大山、龍前大山、濕地公園而形成的園區生態廊道;四區:規劃結合園區骨架路網劃分為四大功能區,冶煉產業區、深加工產業區、鋼鐵生態文化休閑區、綜合生活服務配套區。
3.1.2 構建互相混合、互相促進的功能布局
在過去的城市發展規劃過程中,也有不少工業產區在近郊位置建設投產,可以考慮將與鋼鐵產業園有關的企業所處位置已經標注在空間選擇盡可能讓鋼鐵產業園與這些相關企業之間達成最短的直線距離。保證工業開發園區在短時間內能夠投產運行,并且短期內就能夠實現經濟收益,與原有的區域內企業之間相互協作,共同提高資源轉換效率,提升土地價值和交通網絡的運用,實現不同地區所屬功能搭配。
3.1.3 調功能混合、互相促進的功能布局
在產業園區內構建“8”字形的鋼鐵文化深度游覽線,從鋼鐵歷史發展、企業文化的展示(愛國教育、鋼鐵文化、企業文化展示)——鋼鐵生產線的游覽(游覽各條代表性生產線,做好場館及景區的改造)——鋼鐵文化休憩園(提供相關的商業配套服務)——山體運動公園(眺望整個鋼鐵產業園)——鋼結構建筑博覽園(產品展銷推薦園)。
產業空間的修復旨在豐富產業的功能層次,梳理好主產業、上下游產業及附屬產業的及相關生活配套設施的關系。對于浦南工業園這一以鋼鐵產業為主導的工業產業園而言,項目基地內現狀村莊、城鎮、工業廠區犬牙交錯。在規劃中一是應考慮從“產村融合”、“產城融合”到“產、城、人、文”的融合[1]。
(1)以人為中心,以產業發展為動力,視線生產要素集聚,形成規模經濟,解決產業人口“潮汐”現象。
(2)“以人為本”:關注人的需求,一是以人的需求為基石,充分考慮人的生活、娛樂、學習、情感需求,筑巢引鳳。二是在發展大力發展產業的同時,留住民情、留住鄉愁。由于開發建設的征遷安置問題,確保原住民的生活住房保障。在考慮產業布局的前提下應考慮空間上給與一定按安置住房的用地安排。
(3)“以城聚人”:提供高品質工作環境,完善公共服務,打造舒適環境,提供優質發展機會。
(4)“以城促產”:以高品質國際化的城市建設,匯聚產業生態所需的相關資源,培育高價值產業環節,實現產業升級與城市升值。
(5)“以文養人”:以高品質的宜居環境、區域文旅資源聯動構建城市文旅載體。通山達水、產業文旅將促進區域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吸引更多精英人才。
一是通過景觀廊道、市政道路銜接等方式進行滲透,使功能區劃分清楚明確,從交通網絡建設出發,有針對性的規劃基礎設施建設,連接周邊地區的交通網絡,提供物流轉化效率和交通網絡使用效果。并且合理利用永久基本農田及土地開發限制區之間的斑塊縫隙通過景觀或道路進行填充,將原來被限制區割裂地塊通過交通、景觀聯系,形成“點、線、面”的集聚。
二是通過產業主導、政策引導、技術指導。對現狀現狀企業的產業構成是否符合園區需要、產業產能是否具備發展潛力等方面進行論證。通過論證對現狀企業通過產業技術更新、現狀土地整合回收再出讓給符合產業園區發展方向的企業等方式修復土地空間、提高土地利用率,打破土地空間壁壘。
對于鋼鐵產業園而言,現階段的技術或傳統的認知上不同程度地認為鋼鐵產業仍屬于粗放型、高污染產業。對于土地環境承載能力的限制導致了規劃在產業、土地、環保等部門審查時會有不同程度的阻力。但我們必須要看見不同時代的生產力和發展方向存在很大的不同,在進行城市規劃的過程中,應適當進行留白,把現階段無法解決的問題留置,不能只顧眼前,應該為未來的城市發展留下保留地,以作為未來適應城市發展新形勢的接入口。
在從國家到地方積極籌措編制國土空間規劃的大背景下,近郊型工業開發區面臨的挑戰巨大,必須打破原來城市發展過程中各產業發展“各自為政”,造成雖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成型但是很多資源還是無法得到更有效的利用的局面。現階段近郊型城市工業開發區空間的修復必須以城市現有資源整合作為主要工作內容,減少過程中新資源的重疊利用造成的資源浪費,增加產業發展的多重可能性及產業發展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