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佳樂
延安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裝配式鋼結構在現代建筑結構建設中擁有比砌體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質量輕、強度高、質地均勻、可塑性強、韌性好、綠色環保、抗震性能良好、柱截面小的優勢特點,大大提高了建筑面積的使用率,符合我國對于綠色建筑建設的要求和標準。這種種優勢無疑預示著未來裝配式鋼結構建筑有望撬動我國可持續發展道路下的億萬元綠色建筑的發展[1]。
目前我國在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的發展不及美國等發達國家,主要是人們對于鋼結構建筑的認識比較狹隘,存在一定的誤區。從我國現在發展狀況來看,可大致總結為以下三點:首先,盡管我國在生產工業上的裝配式鋼結構建筑技術已夠成熟,但在民用住宅上的裝配式鋼結構應用范疇寥寥無幾、舉步維艱。不僅是缺乏一定的標準說法和使用標準體系,更缺少民用住宅上的標準計算方法;其次,人們擔心由于耐火耐腐蝕性能較差的鋼結構在正常情況下使用,會使建筑物的耐久性受到一定的不利影響。最后,與鋼筋混凝土建筑相比,裝配式鋼結構建筑每平方米的造價確實較高,這一點也的確有現實案例進行對比計算證明,但是隨著我國鋼產業的不斷壯大,每單位立方米上鋼結構的造價與鋼筋混凝土近似持平,鋼結構建筑施工簡單、耐久性好、可靠性強的優點對人們在未來建筑發展過程中具有不容抗拒的吸引力。
自我國倡導走可持續道路發展以來,“綠色”便成為人們對于健康、環保生活的標志,進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綠色建筑即在建筑物的全壽命周期內,人們最大限度的利用資源、節能減排、保護環境,以提供給人們健康舒適、安全可靠、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空間。當然,綠色建筑中的“綠色”并不是簡單的指人們現所說的綠色植被,而是人們最大可能地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在某種相對平衡機制下充分利用國土資源,創造出能滿足人們高標準生活需求的建筑物[2]。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我國要大力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綠色建筑的未來上是屬于“依山傍水”的,通過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將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與地理位置相結合生成某種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關系是建筑設計人員需要考慮的首要突破點;在建筑建設過程中要采用綠色施工,盡可能的運用綠色環保的可再生資源(光能等自然能源)來達到人們對生活上的高要求,不僅要求在節能減排上的有效控制,建筑材料上的回收利用,更是利用可再生資源創造出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須的能量。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回歸大自然,建設生態文明城鎮是建筑建設人員的偉大目標和刻不容緩的任務。
中建作為首個綠色鋼結構裝配式建筑的建設集團,其代表北方大區公寓樓已正式使用。《“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中,建筑節能為重點節能領域,要求推廣節能綠色建材、裝配式和鋼結構建筑。眾所周知,鋼材屬于可回收利用資源,這極大的符合綠色建筑的要求,鋼結構必定會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首選載體之一。我國在當今這一快速發展時期,一線城市的發展突飛猛進,高層、超高層建筑疊疊聳立,地鐵、地下停車場的修建更是讓人們在日常的高質量生活得到保障。作為這些大城市,它們的國土資源從另一個角度看已經用之枯竭,這問題已引起了建設人員的高度重視。只有充分利用我國現存資源、與生態自然和諧共生,才能達到我國均衡快速的發展。
綠色裝配式鋼結構建筑對于地形條件的限制并不大,鋼結構建筑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可更好地與自然環境融合到一起,鋼結構自身的優勢讓其可以在潮濕、寒冷、多震等環境艱難地區得用之所長。將綠色鋼結構建筑(GS-Building)和模塊生態房屋(ME-House)結合到一起的“綠科技”是人們在未來建筑發展道路上的必行路徑,其憑借著“四節一環”(即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環保)的強大優勢,有望解決我國人口資源配置問題,提高人們的生活、生產水平。綠色鋼結構裝配式建筑必將在此后的建筑歷史的發展潮流中風起云涌,建設生態文明城鎮,構建可循環型建筑工業體系必將在綠色裝配式鋼結構建筑這一新導向下方興未艾[3]。
依據我國的基本國情與資源配置狀況,綠色裝配式鋼結構建筑必將成為建筑行業發展中的新趨勢。由于缺乏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的相關標準體系以及標準鋼結構建筑的計算體系,綠色裝配式鋼結構建筑在居民住宅的普遍應用下造成了一定障礙的問題,已經在我國近年來的建筑行業中轉向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我國在崇尚走生態路線綠色建筑的發展也指日可待。在不久的將來,相信綠色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經過建筑設計人員的不斷探索與創新,結合生態自然與本土建筑和諧發展,考慮經濟和時代變遷的影響,綠色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的建設必然會打破現有的傳統建筑觀念,引導我國未來建筑行業的跨越式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