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平,劉 靖
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2
人類如何被證明存在,是歷史與文化[1]。一個地方的歷史標志著地域文化的興起與衰弱。歷史文化街區不單單是一個城市的門面,也是這個城市乃至居民的文化涵養,它集中表現了城市的歷史和民風民俗[2]。它更是當地居民的情感寄托。所以,城市歷史文化街區改造中如何保護其中的文化遺產唯一途徑就是將市民文化融入進去,這也是本文展開的綜述。
歷史文化街區在國際上一般稱為“歷史街區”[3],是指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夠較為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并有一定規模的區域[4]。隨著我國的城市化發展,不同地區之間的特異性逐漸消失,文化與生活逐漸同步。市民文化是一種自然文化,所包含生活、自然、無序的狀態,即所指街區小巷帶有商業性,通俗且充滿不確定性。市民文化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化現象是無法在短期內快速形成的,它基于特定的歷史、人群、氛圍。本質上體現著人與人之間的各種聯系,真實、活躍且生命力極為旺盛。它必須得符合以下的幾種條件才能形:老居民老風格的延續、文化的底蘊和兼收并蓄、居住和商業還有交往三種空間的交流。
作為一個活的文化載體,歷史街區的范圍大,是一個有居民生活日常的環境。一方面它記錄著城市過去的歷史文化,讓我們懷念過去并展望未來,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另一方面它能為當地的經濟帶來可觀的收入,不少游客慕名而來,帶來了消費,拉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歷史街區的保護不僅要顧及到其蘊含的人文文化,也要滿足時代的發展帶來的新的生活觀念。如何保護歷史街區是一個藝術、社會、經濟并存的復雜問題
首先要想留住原住民就必須將居民的生活條件和居住條件改善。從生活條件來說,歷史文化街區的環境可能不如新建的居住區好,沒有快遞站,小賣部之內便民設施,同樣周圍可能沒有商場或者菜場,居民的日常起居有著較大困難。居住條件差,歷史文化街區的住房普遍屬于老房子,存在安全隱患,衛生環境也比較惡劣。那么想要留住老住戶,必須要新建菜鳥驛站、便利店、老年人活動室等方便居民日常生活的設施,成立居委,區政府入駐,組織人員打掃衛生,維護公共安全,檢修基礎設備。
長久以來我們對于古建筑的保護都只是針對外部面貌的還原與重現。但是對于在古建筑附近的居民用房而言卻是不想保護或者只浮于表面。對于外觀與古建筑達成一致即可。但是我們卻忽視了對于古建筑和居民區的內部修復。一方面要想留住原居民就必須保證他們的內部設施是完整的,對于沒有但確實需要的設施例如光纖地纜、煤氣管道和高壓電箱等等。盡可能是原住民的生活和其他地區的居民生活保持一致。雖然原住民的整體建筑風格與其他地區差別很大,但是就是因為這樣的風格差別才能反映一定時期當時人們的生活歷史面貌,相比那些高樓大廈和小區花園,這些充滿人情味道的古建筑才是這城市的歷史縮影。古建筑的內部修理則是出于安全考慮,對于地基和房梁的修復保證了古建筑不會突然間倒塌,進而危及到周邊原居民。而對于內部修理還可以保持古建筑的古風古味,增加對游客的吸引力。古建筑和古居民建筑互相配合即可以成為這座城市歷史的縮影畫卷。
由于處于歷史文華街區的居民房普遍都很破舊,所以一些原住民在搬出去的同時將這些房子低價出租或者售賣給外地打工或者其他低收入人群。這些人對于這片歷史文化街區來說都是外來移民。這些人普遍歷史文化水平不高,加之對這片區域沒有感情,很容易產生對文化建筑的破壞或者肆意改造,造成對歷史文化建筑的破壞。政府應該在地區建立居民委員會進行長期的監督和整治,例如建立罰款機制,對于肆意破壞建筑或者影響街區容貌的人進行處罰。但是俗話說的好,堵不如疏,政策一直處于嚴厲狀態下可能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要想街區未來越來越好,只能提高街區內整體人員的文化水平。所以應該定期開展講座,普及歷史文化知識,定期組織露天觀影,播放當地的歷史文化影片或者宣傳片。長期以往,人們對這街區的認識越深,就越容易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
總所周知,中國習慣于子承父業。繼承對于中國人來說意義重大,很多在當地歷史街區的小商小販都是繼承了父母的手藝,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盡管我們不能保護和恢復很多文化建筑遺產,但是我們可以將這些手工人的手藝保留下來。對于他們,我們應該給予保護。盡可能的讓他們的攤位存在下來。對于一些即將失傳的手藝,我們應該給予保護,利用網絡來推廣,讓更多的人知道了解這份手藝,進而找到愿意學習手藝的外來人員,保證了歷史文化的延續和發展。
綜上所述,城市是人類文明的集聚地,他的結構和形態都是歷史文化決定的,我們要尊重歷史尊重我們的文化。隨著現在城市的不斷拓展和翻新,越來越多的歷史文化建筑和街區都被損毀,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是沒有未來可言的。所以保護歷史文化街區是我們當前最為緊要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