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以嶺,李紅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全面小康不僅是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生活更加殷實,還包括身心更加健康。個人健康是立身之本,全民健康是立國之基。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全民健康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促進人類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也正因經此一疫,讓我們看到中醫藥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加堅定了全面推進中醫藥發展的信念。
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疾病譜變化、生態環境及生活方式變化等給維護和促進全民健康帶來一系列挑戰,健康服務需求不斷增長與供給總體不足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要實現全民健康需要充分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也指出,要以增進和維護人民群眾健康為目標,拓展中醫藥服務領域,統籌推進中醫藥事業振興發展。還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中醫藥發展的重點任務:切實提高中醫醫療服務能力,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全面做好中醫藥理論方法繼承,著力推進中醫藥創新,加強對重大疑難疾病、重大傳染病的聯合攻關,推動重大中藥新藥創制取得新進展,全面提升中藥產業發展水平,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發展中醫藥文化產業。
中醫藥對多種常見病、慢性病具有獨特的防治優勢,要健全覆蓋城鄉的中醫醫療保健服務體系,全方位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強化中醫藥防治優勢病種研究,大力發展中醫非藥物療法,有助于提高多種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的臨床療效。中醫藥在養生保健和治未病領域具有獨特優勢,要將中醫藥優勢與健康管理相結合,加快中醫養生保健機構的發展,探索融匯健康文化、管理、保險為一體的中醫健康保障模式,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和養生康復中的主導作用。
中醫藥健康產業不僅能夠提高國民健康水平,還可以促進經濟發展。中藥工業、中藥農業、中藥商業及中藥新型產業形成了包括中藥相關產品研發、生產、流通、銷售在內的產業鏈,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就業增收。據統計,目前全國通過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認證的中成藥企業有2 088家,中藥工業產值不斷攀升。全國1 200多種藥材種植面積超333.3萬公頃(5 000萬畝),中藥飲片銷售收入超過千億元。中藥保健品、中藥日化用品、中藥獸藥、中藥加工儀器設備等相關產業都在快速發展,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支撐。
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藥學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人們治病祛疾、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重要手段。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屢經天災、戰亂和瘟疫,卻能一次次轉危為安,人口不斷增加、文明得以傳承,中醫藥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貢獻。
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在日常飲食勞作中發現某些動植物具有減輕或消除病痛的功效,也發現局部取暖或按壓等方法能夠消除病痛,并開始有目的地尋找防治疾病的藥物和方法,創造了砭石、骨針等治療工具,這就是中醫藥的起源。春秋戰國時期,扁鵲提出“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并且善于運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方法治療內、外、婦、兒、五官等多科疾病,奠定了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的理論基礎。《黃帝內經》全面系統闡述了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及防治,確立了中醫學的思維模式,形成了中醫藥理論體系框架。《神農本草經》總結了漢代以前的藥物知識,記載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氣五味等藥物學理論,是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由此發展而來的經絡學說、陰陽五行學說等基礎理論和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八綱辨證等辨證論治方法,醫經學派、易水學派、河間學派、匯通學派、瘟疫學派等學術流派及用于疾病治療的經典方劑在幾千年來的醫療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不僅在當時為百姓解除了病痛,在現代疫情防控和慢病防治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瘧疾屬于乙類傳染病,20世紀60年代,瘧原蟲對奎寧類藥物產生了抗藥性,嚴重影響了治療效果。屠呦呦受晉代《肘后備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啟發,成功提取出青蒿素,被譽為“拯救2億人口”的發現,屠呦呦也因此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據統計2017年全球共發生2.19億瘧疾病例,而中國卻首次實現了本地瘧疾病例零報告。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成為全球大流行病。截至2020年8月28日全球已有約2 426萬確診病例,造成約83萬人死亡。目前新冠疫情在我國得到了極為有效的控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中醫藥在我國疫情防控中的參與度達91.5%,廣泛深入地參與了診療全過程,有效地助力了中國疫情局勢實現逆轉。榮獲“人民英雄”稱號的張伯禮院士率領5省市209名醫護人員組成中醫醫療團隊進駐武漢江夏方艙醫院,自2月12日開艙至3月10日休艙,收治564例新冠肺炎患者,無1例轉為重癥,經臨床驗證,推出“三方”“三藥”。其中傳承《傷寒論》《溫病條辨》《溫疫論》治療疫病之精華、以絡病理論為指導研制的創新中藥連花清瘟膠囊,已成為現今治療呼吸系統的代表性藥物,在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甲型H1N1流感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都發揮了積極作用。如此效方驗例不勝枚舉,表明中醫藥在疫情防控中具有舉足輕重、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心腦血管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是嚴重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一類疾病,已成為影響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指出: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88%,導致的疾病負擔占疾病總負擔的70%以上。筆者團隊傳承血脈理論之精華,系統構建脈絡學說,提出保護微血管是防治血管病變的關鍵,并以脈絡學說為指導研制了通心絡膠囊、參松養心膠囊、芪藶強心膠囊等創新中藥,取得了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重大疾病的新突破,解決了心肌梗死無復流、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竇性心動過緩伴室性早搏及心力衰竭等國際醫學界難題,獲得了2019年度醫藥衛生領域唯一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IgA腎病系最常見的腎臟病,是我國尿毒癥的首位病因。陳香美院士團隊首次提出IgA腎病“風邪擾腎、致虛、致瘀、致毒”的新理論,運用中醫藥治療的療效較國際指南推薦的方案提高20%~26%,獲得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醫藥對于消化系統疾病、骨骼、神經肌肉類疾病、婦科等多種疾病都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歷代古籍也多有論述,值得更為系統深入地研究,以期研發出更多便捷有效的診療方藥,在更多疾病防治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實現全民健康,不僅要治病,更要“治未病”。“治未病”是中醫藥的重要養生防病思想,最早源自于《黃帝內經》所說:“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健康養生方面的獨特優勢,對于實現全民健康也具有重大推動作用。
相對于西醫學,中醫藥學在防病治病方面的重要價值還遠遠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為了讓中醫藥在實現全民健康中發揮應有的價值,需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遵循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在中醫藥理論創新、臨床診療、科研教學、產業轉化、健康服務等領域全面發展中醫藥事業,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作用和優勢,為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傳承是中醫藥發展的根基,全面繼承中醫藥學術精華,讓優秀的中醫學術思想和診療經驗得以繼承和發揚。創新是中醫藥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正是不斷吸收和融合先進思想和技術,中醫藥才能夠歷千年而彌新。中醫藥理論是中醫養生保健、防治疾病和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實踐指南,是中醫藥學的基礎與核心。中醫理論創新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原動力,也最需要做到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數千年來,中醫理論的每次突破都是根據臨床實踐和實際需求在原有理論基礎上的創新。張仲景在《黃帝內經》基礎上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根據當時“傷寒十居其七”的臨床實際,創立六經辨證,實現了辨證論治體系的重大突破。清代醫家葉天士、吳鞠通也根據當時瘟疫流行的時代特點,創立了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開創了中醫藥防治疾病理論體系的新局面。理論創新是新時代學科發展的必然要求。血脈理論是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血脈理論,結合現代心血管病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臨床實際,提出指導血管病變防治的脈絡學說及其核心內容——營衛理論,并據此找到血管病變治療的突破口——保護微血管,是當代中醫理論的重大突破。
提高臨床療效是中醫理論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檢驗理論創新是否成功的試金石。縱觀古今,以臨床需求為導向,在臨床實踐中進行中醫理論的創新,并運用中醫理論創制行之有效的方藥,應用于臨床實踐以提高臨床療效,才能不斷豐富和發展中醫藥學。中醫藥科研和教學也應該遵循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充分考慮中醫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六淫七情、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特色,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進行科研方法的創新,才能實現“形而上”的理論指導“形而下”的實踐,“形而下”的實踐驗證“形而上”的理論,才能在科研層面推動中醫藥的發展。中醫藥教學也應傳承精華,守正創新,運用現代教學技術,保持誦讀經典、勤于臨床、師承教育的特色,培養于臨床有益、真正會看病、會遣方用藥的中醫藥人才。相對于我國的人口數量,優秀的中醫醫生數量還遠遠達不到應有的標準。所以,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以臨床需求為導向,采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積極培養中醫藥人才是當務之急。
中醫藥健康服務不僅包括醫療,還包括養生、養老、保健、康復、旅游等多個方面,核心是以不斷提高的中醫診療技術和藥物研發滿足日益增長的國民健康服務需求。拓展中醫醫院服務領域,為國民提供中醫健康咨詢評估、干預調理、健康管理等治未病服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應大力傳播中醫藥知識和易于掌握的養生保健技術方法,提高全民健康管理素質。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積極發展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發展中醫藥特色養老機構,促進中醫藥與養老服務結合,對于提高全面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中醫藥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大力支持。先后印發了《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等相關政策文件,《中醫藥法》的頒布更是為中醫藥健康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當前,應進一步加強中醫藥理論傳承創新,促進中醫藥臨床實踐應用;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滿足人民群眾的中醫藥健康服務需求;加快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產業,實現全面健康,助力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總之,保障中醫藥在學術領域和健康產業中的發展,對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升全民健康素質、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全面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