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勇
上海市建設工程安全質量監督總站 上海 200237
建筑施工高處墜落生產安全事故原因主要從個人裝備、防護措施、個人意識以及管理程序這4個方面進行歸類。個人裝備主要指個人勞防用品,主要指安全帶、安全網、安全帽等;防護措施主要指臨邊、洞口、攀登、懸空、操作平臺及交叉作業的安全防護措施及腳手架的防護、腳手板、隔離等裝置;個人意識是指人員違反安全防護相關的強制性標準和規章制度操作,或由于個人不慎發生的高處墜落事故;管理程序主要是指安全交底不到位、施工組織安排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高處墜落事故[1-4]。
近五年上海市建設工程共計58起高處墜落事故,其中防護措施原因導致的有17起,個人意識原因導致的有32起,個人裝備原因、管理程序原因及其他原因導致的分別各有3起,事故原因不明歸為其他[5-7]。
在55起原因可查的高處墜落事故中,由于個人意識原因導致的事故占總事故的58.18%,其次是由于防護措施導致的事故占總事故的30.91%,由個人裝備、管理程序和原因不明導致的事故占總事故的5.45%。
因個人意識問題引發的高處墜落事故中,18起是因為未正確使用安全帶造成的,其余5起是因為未佩戴安全帽造成的。
防護措施引發的高處墜落事故,其發生的位置為洞口、腳手架、臨邊、工作平臺和升降機,其中腳手架防護措施不足導致的高處墜落事故最多,達到7起;其次是洞口防護措施不到位,造成了5起;臨邊防護缺失導致的事故為2起;工作平臺防護缺失導致的事故為2起;升降機防護缺失造成的事故為1起。
因個人裝備原因造成的高處墜落事故有3起,主要是受力繩綁扎不牢固。因管理不當造成的高處墜落事故有3起,原因為安全技術交底不足、未按照監理要求停工整改安全問題、高溫下違規安排室外作業等。
58起高處墜落事故中,有56起事故能夠明確發生部位:外腳手架發生高處墜落事故14起,占總事故的24%;臨邊發生高處墜落事故13起,占總事故的23.21%;洞口發生高處墜落事故7起,占總事故的12.50%;移動腳手架和施工平臺各發生高處墜落事故4起,占總事故的7.14%;塔吊發生高處墜落事故3起,占總事故的5.36%;電梯井口、梁面、人字梯、升降機吊籃、移動平臺各2起,樁機機身井架頂部1起。
事故發生最多部位為腳手架,腳手架包括外腳手架、移動腳手架。按照腳手架具體事故原因分為個人裝備、腳手架防護、個人意識、腳手板這幾項。其中個人裝備1起,腳手架防護7起,個人意識10起。
腳手架相關的高處墜落事故按照作業內容可以分為搭拆維修腳手架及腳手架作業。其中搭拆維修腳手架8起,腳手架作業10起。
55起事故有明確的施工所處階段,其中34起發生在主體結構施工階段,19起發生在裝飾裝修階段,2起發生在基礎施工階段,分別是樁基井架頂部墜落和墜入基坑,可見高處墜落事故在施工全階段均有可能發生,所以對其防范需要貫穿施工全過程。同時不僅是各類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對于各部分的專項標準均應對高處作業通用標準進行落實和呼應,以確保在施工各個階段均有對于高處墜落等事故的安全防護措施。
主體結構施工階段發生事故最多,占總數的61.82%。其中由于個人裝備引發的事故為14起,防護措施引發的事故為9起。按照主體施工階段發生事故的部位分類,腳手架發生事故最多,為9起,其次是臨邊8起,洞口6起,施工平臺3起,梁面2起。腳手架中外腳手架占4起,由個人裝備不到位引發的事故占5起。
一般認為,全年365天,節假日115天(52周雙休日× 2、元旦1天、春節3天、清明1天、國際勞動節1天、端午1天、中秋1天、國慶3天),工作日250天。
工作日、節假日占全年的天數比例分別為68.49%、31.51%。高處墜落事故在工作日及節假日發生的比例分別為60.34%、39.66%。對比可知,節假日發生事故的概率高于工作日。周末發生事故概率為18.27%,假期發生事故的概率為40%,假期為事故發生概率最高的時期。
對于56起有具體發生時間的事故,按照管理人員工作時間對其劃分時間段,按照事故發生時間統計的結果為:6:30~7:30發生5起,7:30~11:30發生18起,11:30~12:30發生2起,12:30~17:00發生27起,17:00以后發生4起。
對事故發生時間段時行分析后發現,下午是高處墜落事故高發的時段,且發生在15:00以后的事故占比較高。對于15:00以后的15起事故,事故原因中個人意識和防護措施占86.67%。這是由人的生理特點決定的,從7:00開始工作計算,作業人員連續工作時間達到8小時,連續作業時間太長,人員出現疲憊、困倦和麻痹的現象增多,加上防護措施不到位,事故自然多發,因而事故比例較高。
6:30~7:30發生事故的原因包括防護措施2起、個人裝備2起、個人意識1起,在這個時間段工地現場管理人員還沒有上班,安全管理薄弱,因而造成了事故高發。
58起事故按照發生季節劃分:春季發生21起,夏季發生17起,秋季發生15起,冬季發生5起。其中春季事故明顯要多,因為春季班組更換較多,新人及新入場員工較多,所以事故高發。
依據《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培訓考核管理辦法》第三條,特種作業包括:電工作業;金屬焊接切割作業;起重機械(含電梯)作業;企業內機動車輛駕駛;登高架設作業;鍋爐作業(含水質化驗);壓力容器操作;制冷作業;爆破作業;礦山通風作業(含瓦斯檢驗);礦山排水作業(含尾礦壩作業);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安全生產綜合管理部門或國務院行業主管部門提出,并經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批準的其他作業。其中與建筑行業相關的有電工、電焊工、架子工、木工和塔吊司機。我們將特種作業分為一類,為特種作業工種,其余為普工。
58起事故案例中,除1名管理人員外,57名死亡事故工人中,45人為非特種作業人員,占總事故的78.95%。而根據已有的上海市有進場記錄的作業人員統計情況可知,特種作業人員共103 038人、非特種作業人員共238 401,非特種作業人員占69.82%。
特種作業人員根據《建筑施工安全生產管理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過專門的安全作業培訓,并取得特種作業操作資格證書后,方可上崗作業。而對于非特種作業人員,僅有在實際操作中很少落實到位的三級教育。因此,非特種作業人員的個人意識和個人安全防護等相對于特種作業人員都相差較多,高處墜落事故發生率也較高。
人員年齡分布基本符合建筑行業從業人員的年齡分布狀況。18~25歲的事故人員較多,其中個人意識導致事故2起、個人裝備導致事故1起、管理不當導致事故1起、防護措施缺失導致事故1起,由于缺乏工作經驗,對建筑行業不熟悉、安全意識不足等是這一年齡段發生事故的主要原因。
42起事故可以追蹤到事故人員進入事故工地的工作時間,到發生事故當天,事故人員進入事故工地的工作時間長短分別為:1個月以下22起,1~3個月9起,3~6個月5起,6~12個月4起,12個月以上1起。
隨著在該工地工作時間的增加,發生事故的情況逐漸減少。在事故工地工作一個月以下發生的事故數最多,達到22起,占總事故的52.38%,其中,進入工地當天發生事故的有4起,進入工地次日發生事故的有4起。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包括:工人對工地情況不熟悉、未參加安全教育、未參加當日安全交底等。
事故人員文化程度大多較低,可統計的有35人,主要是初中(22起)和小學(10起)學歷,這與實際施工現場初中學歷工人數量最多相吻合。另有1起的事故人員為半文盲。事故資料中有2人為中學學歷,無法準確辨識為初中還是高中,此處單獨統計。
其中,初中學歷事故人員的事故原因可查的有20起,個人意識13起,占65%,超過全部事故中個人意識原因的58%占比。在小學學歷事故人員的事故原因中,個人意識4起,防護措施3起,管理程序1起。
通過對上述進行的原因分析和相關性統計,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高處墜落事故中個人意識不到位是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防護措施不到位。
2)高處墜落事故多發生在外腳手架和洞口臨邊,主體結構施工階段是高處墜落防范的重點。
3)節假日高處墜落事故比工作日多,下午時間段,尤其是15:00到17:00這一時間段,高處墜落事故比其他時間段多,春季高墜事故明顯多發。
4)普通作業人員高墜事故比特種作業人員多,18~25歲年齡段高墜事故較多,進入施工現場1個月以內的人員發生高墜事故比例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