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繁 冉萍 李曉剛


摘 ?要:少數民族民間工藝品是少數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是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民族習俗的“原生態”體現。昆明精準扶貧地區大多為少數民族地區,除了傳統農產業發展之外,許多地區大多都擁有特色突出、數量眾多的少數民族民間工藝資源,卻長期“養在深閨人未識”,甚至“任憑雨打風吹去”。通過研究及產品創新與開發等積極探索,真正將資源變資產,無疑能在昆明精準脫貧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民族工藝;扶貧;經濟價值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9年度昆明市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階段)成果(之一)”基于精準扶貧視覺下昆明少數民族民間工藝經濟價值開發及市場適應力研究(KSGH1911)研究成果。
少數民族民間工藝品是少數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是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民族習俗的“原生態”體現。昆明精準扶貧地區大多為少數民族地區,除了傳統農產業發展之外,許多地區大多都擁有特色突出、數量眾多的少數民族民間工藝資源,卻長期“養在深閨人未識”,甚至“任憑雨打風吹去”。通過研究及產品創新與開發等積極探索,真正將資源變資產,無疑能在昆明精準脫貧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一、昆明精準扶貧地區少數民族民間工藝發展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昆明東川區阿旺鎮關中村與昆明學院是脫貧攻堅“掛包幫”“轉走訪”定點扶貧地區。 受自然、歷史、區位等因素影響,長期以來,昆明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相對滯后,與非少數民族地區相比,經濟落后、貧困人口多。
落實國家的規劃,釋放脫貧攻堅發展潛力,把民族地區獨特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適應地方治理,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全面推進。使民族地區特色生產的發展具有較強的成長性和可持續性。振興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發揮文化資源優勢,勢在必行, 但在振興的同時面臨以下幾個問題:
(一)政府保護手段的單一、民間傳承理念落后導致價值導向有所偏差
目前,僅僅認識民族手工藝文化的資源優勢和手工藝產業的發展價值,將民族特色手工業的生產性文化資源轉化為特色產業,進一步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業與旅游產業、民族特色手工業與港口貿易、民族特色手工業與民族文化創意產業有機聯系等,還不夠充分,還沒有被納入系統規劃議程。從而導致民族手工藝文化遺產保護仍然是在政府或它的資源開發的民間自發狀態為價值不能被充分激發。
民間傳承缺乏創新意識,被動的傳承傳統圖案紋樣,造型設計沒有太大的突破與改變,與市場審美需求脫節。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手工業,要解決少數民族文化進課堂、進職業教育等問題,開展創新研發、交流培訓等文化幫扶。
(二)外來強勢文化的沖擊和保護本民族傳統文化意識淡薄
在國際手工業市場和資本加速擴張的形式下,被動地融入其他國家的手工業品牌中,導致我們自己的本土民族文化資源從工藝制作、工藝造型等多方面形式的流失,失去了自主創新設計和發展。
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手工業,要進一步在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創建立手工藝品牌,促進手工藝品產權保護和交易。鼓勵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注冊手工業商標,進行“原產地保護”和“地理標志”的商標或品牌注冊,推進少數民族傳統手工產品制作和企業品牌向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區域文化品牌發展,以質量為基礎,以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以商標注冊和品牌保護為重點,形成具有不同區域特色的“標簽”。發展各具民族地區特點的手工業品牌,加強對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手工業知識產權的法律援助,減少手工創意產品的創新、生產和銷售之間的中間環節壁壘,開辟少數民族手工創意產品的分銷渠道。
(三)商品經濟發展沖擊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導致少數民族民間工藝產品與市場脫軌
隨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相對于物質需求提出了更高的文化創新要求,對傳統文化的挖掘繼續保持較強的發展勢頭。少數民族民間工藝品逐年擴大生產規模,但在其銷售過程中卻暴露出許多發展的瓶頸:傳統樣式的少數民族民間工藝品市場日趨蕭條,經銷商深感工藝品不好賣,不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喜好以及互聯網文化;消費者普遍感到少數民族民間工藝品缺少創新、民族特色體現不足;昆明市場上的少數民族民間工藝品大多是裝飾功能,實際具有使用功能的不多,不是必需品;這些因素都在有意無意地影響著昆明少數民族民間工藝品的發展,針對以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如何更好地讓昆明的少數民族民間工藝品市場走上一條良性的發展道路,并且更好的發展下去發揚光大,值得我們深思。
二、昆明東川區阿旺鎮關中村少數民族民間工藝(陶藝)現狀
東川原為彝族的發祥地之一,在東川的阿旺鎮、紅土地鎮(原法者鄉)、原姑海鄉、湯丹鎮、舍塊鄉等散落著許多彝族聚居村。東川區阿旺鎮關中村生產和使用的陶器大多為傳統的陶罐如(圖1)。
陶器造型樣式普通、價格低廉并無太多地方特色,也不具備什么技術含量,很容易生產和制作,大多在農貿市場和街邊售賣,并且與云南其他區域的陶藝產品沒有太多的區別,也缺乏創新和特色。
三、針對東川區少數民族民間工藝(陶藝)的研發
手工藝產品有一個顯著的特點:生產過程絕大部分是由手工制作而成,是現代化、規?;a無法替代的。不論是設計還是每個圖案的雕刻都傾注了生產者的心血、智慧以及生產者對本民族深厚文化的了解與領悟。最終,通過生產者的設計創意,使工藝品的設計與制作得以精妙的結合。
針對目前東川區阿旺鎮關中村的陶器,我們進行了一個手工杯系列產品(圖2)的研發,把常見的馬克水杯進行外觀的創新設計,利用人的五官:眼睛、嘴進行夸張手法處理后融入到手工杯的造型設計中,二者渾然一體,既有實用性也有觀賞性。
這種造型設計很受市場歡迎,專利申請后,利用工業化磨具批量生產,即可保留手工的質感,又能降低成本。好的少數民族民間工藝品在設計與制作上需要進行市場商業的轉化和創意,通過對少數民族民間工藝品設計進行視覺化的構思和藝術創意,以此來符合市場需求和價值體現,如果拘泥于傳統的形式、手法和視覺感,會在市場的銷售中削弱消費者對少數民族民間工藝品的興趣與購買欲望,大大的降低市場份額。
總結:
少數民族民間手工藝的發展是建立在自然生態、民風民俗和生產生活的基礎上發展的,與當地的建筑、生活習慣等有緊密關系,在造型設計上包含特殊的符號紋樣、歷史、神話傳說等內容。可以從三個方面發展:一是工藝傳承與市場轉化。二是手工藝樣式、符號、內容的傳承和設計轉化。三是當代民間工藝的再設計與運用。
參考文獻:
[1]馬世勤、孔祥瑩、臧影 ,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現代行銷的新思考,中國經貿導刊,2013年第21期.
[2]來亞紅,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的困境和對策探討,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年第20期.
[3]李燦松、周智生,鶴慶新華村民族手工藝傳承機制研究,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