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嫻 王謝勇
摘 ?要: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使得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學者研究的熱點。通過綜述經濟高質量發展歷程、發展理論、實證方法、現存問題、路徑及對策五個方面,研究結果顯示,經濟高質量發展符合我國現階段戰略目標,但是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宏微觀分析和評價體系建立等研究尚未健全,因此需要引導學者在理論和實證研究方法上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經濟高質量發展;理論內涵;指標體系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金州新區科技計劃項目《金普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質量發展評價及對策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這是根據國際國內環境變化,特別是我國發展條件和發展階段變化做出的重大判斷。研究文獻檢索數據庫為“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主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期刊級別限定為“核心期刊”,時間限定為2017年至2019年期間發表,共搜到305篇文章,結合時代發展新形勢,對其中50余篇代表性文獻加以分析總結,以期為之后研究提供理論借鑒與方向。
一、發展歷程
從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的偉大著作《國富論》開始,經濟學家要素積累和生產率提高是經濟增長的基本途徑的經濟增長理論。學者李松齡(2012)指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了商品的價值與使用價值,但是他并不怎么關心使用價值理論,把畢生的經歷專注于商品的價值和商品的剩余價值的理論研究。金碚(2018)提到在現代經濟學術的主體框架中,“質量”基本上是一個被抽象化的因素,一般將其設定為“假定不變”的因素,或者將其用“優質優價”,即“質—價”對稱性假定來替代。建設現代經濟體系,是在資本和商品“雙過剩”的條件下,針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研究如何建設新時代高質量經濟的問題。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在步入新常態的階段提出的特定發展理念,黨的十九大審時度勢,提出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 在經濟領域就要貫徹新發展理念,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實現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這是符合我國實際和時代發展的戰略性創新判斷。
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研究
(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依據
逄錦聚等(2019)教授提出了三項主要依據:我國經濟增長、經濟發展客觀進程的反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迫切需要高質量發展;國際經驗的借鑒和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需要。
(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新時代推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我國事業發展的重大調整,許多學者總結概括出了相應的發展要求,廖耀華,徐凱赟(2019)提出了五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與形成主體功能區高度結合,將縮小區域發展差距與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相結合,將發達地區發展的優化和落后地區發展相結合,將深化國內區域合作和擴大對外開放相結合,將自身優勢、加快開發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相結合。
(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
學者任保平(2018)概括總結了馬克思《資本論》中的質量問題,微觀方面主要運用勞動價值理論分析了產品質量與使用價值、價值之間的關系問題;宏觀方面主要研究了生產過程的質量循環鏈、生產力質量和經濟增長質量等問題,馬克思對質量問題的這些論述是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邏輯。田秋生(2018)提到高質量發展是經濟發展理論的重大創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
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證方法研究
根據各評價因素重要程度的不同對各評價因素賦予不同權重,再將各因素的評分與權重相乘,最后將這些乘積相加得到構思的總分。學者師博,任保平(2018)利用新方法測算了基于經濟增長基本面和社會成果兩個維度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馬茹等(2019)采用此方法構建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并對比分析中國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總體態勢及其在高質量供給、高質量需求、發展效率、經濟運行和對外開放五大分維度的表現。還有的學者采用熵權法賦予各測度指標權重值, 然后利用TOPSIS法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量化排序。魏敏,李書昊(2018)采用此方法測度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并分析其空間分布規律。
四、經濟高質量發展現存的問題
我國經濟現在以調整提升為主基調,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盡管各項事業穩步發展,但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在制度、創新、生態、民生等領域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亟待聚焦解決。
(一)制度經濟
在新的發展階段,原有適應高速增長階段的機制體制不僅很難支撐高質量發展,在一些方面甚至可能制約高質量發展。學者劉現偉,文豐安(2018)提出民營經濟面臨市場準入壁壘高、轉型升級難、融資難和融資貴、制度環境和市場環境不佳等難點。杜愛國(2018)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制度優勢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制度變遷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條件,新時代背景下推進中國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可以從制度環境因素尋找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將制度與文化相結合,形成中國特色的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
(二)創新能力
當前我國正進入經濟發展新階段,創新已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動力和創新能力不足制約著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呂薇,馬名杰,戴建軍,熊鴻儒(2018)總結了目前創新發展的突出問題:激勵人才的體制機制不健全, 人才結構有待改善;原始創新不足, 缺乏創新的源頭供給;科技成果轉化渠道不暢, 政策落實有阻力;企業創新動力不足、能力不強;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 存在缺位、越位問題。石長慧等(2019)也從科技創新人才的角度提出了知識生產者內部各群體之間發育不均衡, 知識轉化為技術和產品的效率不高;科技創新人才生態系統的開放性和異質性不夠等突出性問題。
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及對策研究
(一)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
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 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 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綠色發展、創新發展、協調發展任重道遠。師博,張冰瑤(2018)認為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是發展新經濟,發展新經濟是適應我國生產力發展的客觀需求,符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發展理念, 是推動舊動能轉換為新動能、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經濟高質量發展對策
1、在經濟發展制度設計方面
堅守全球自由貿易秩序, 積極推動新一輪的高水平對外開放。盛斌,高疆(2018)提到一是近年來以特朗普政府為代表的新西方保守主義不斷質疑傳統自由貿易規則和價值,貿易保護主義日漸抬頭,中國要堅決反擊“美國優先”的貿易霸權主義,堅定維護WTO框架下的全球貿易和投資秩序;二是要利用好G20、APEC、區域貿易協定、“一帶一路”倡議以及新型金融機構等平臺,積極參與全球經貿新規則的制定,為構建公平公正、多元共治、包容有序、共建共享的國際經濟新秩序提供新啟迪、創造新動力和開辟新道路。
2、在創新驅動引擎方面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黃新華,馬萬里(2019)認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提高經濟增長質量, 必須實現要素驅動型增長、投資驅動型增長向創新驅動型增長的轉換, 讓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引領力量。
六、結論
(一)理論研究方面
理論研究主要是聚集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現存問題以及發展路徑及對策研究等方面。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中央根據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的客觀進程做出的重大判斷,一方面,學者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依據和內涵進行分析;另一方面從歷史的發展歷程來闡述高質量發展的來由,以史為鑒,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二)實證研究方面
實證研究方面大多數學者都構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多維度評價指標,用實際數據對一個地區、省市乃至國家的高質量發展進行測評,更加直觀、清晰地反映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狀以及分布規律,為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協同提升提供依據。
(三)綜合來看
大多研究表明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關于我國發展階段具有創新意義的判斷,但是在制度、創新等方面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亟待解決,很多學者也在經濟發展制度設計、創新驅動引擎等方面給出了發展路徑及解決對策,需要科學的分析新常態下制約經濟增長的風險,進一步釋放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空間,為中國經濟在新階段發展積蓄力量。
參考文獻:
[1]金碚. 關于“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學研究[J]. 中國工業經濟. 2018(04).
[2]逄錦聚等. 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筆談[J]. 經濟學動態. 2019(07).
[3]馬茹等. 中國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及測度研究[J]. 中國軟科學. 2019(07).
[4]魏敏,李書昊. 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測度研究[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18,35(11).
[5]關成華. 經濟高質量發展亟待補齊四個短板[J]. 人民論壇. 2019(22).
[6]呂薇等. 轉型期我國創新發展的現狀、問題及政策建議[J]. 中國軟科學. 2018(03).
作者簡介:
陳曉嫻(1994-),女,山東淄博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科學與工程。
通訊作者:
王謝勇(1969-),男,遼寧沈陽人,教授,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