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寒峰
摘 ?要:所謂企業之間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二十一世紀最缺的就是人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人才資源,一個企業只有擁有更多的人才,才能在現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自己的天地。如果企業想吸引更多的人才留住人才,就必須要在物質上滿足他們的合理需要,因此在企業中薪酬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然而現如今的企業在人才薪酬管理方面普遍存在較多的問題,從而導致人才流失,因此改善國有企業在薪酬管理方面的現狀顯得迫在眉睫。本文較為全面地分析了目前所出現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相關具體措施,希望能對一些國有企業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企業;薪酬;管理
我國的經濟由于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這個政策的轉化有了更加騰飛式的進步,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的經濟體,相對于四十年前有了十分巨大的變化。對于企業來言,尤其是國有企業,這不僅是一個機遇,同時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果一個國有企業想在現在的市場競爭中處于領先地位,就必須把握好人才資源,做好企業中的薪酬管理,才能使企業更具有活力和創新力,從而打造自己的品牌,促進良性發展。
一、企業在薪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分配落實不合理
企業薪酬管理的分配落實不夠合理,嚴重影響著員工與企業之間的協調關系。如果員工的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會造成員工有極大的不滿情緒,導致工作效率的下降,從而拖垮整個企業。分配落實不合理的主要表現有:一是缺乏閉環的薪酬管理體系,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要注重績效和薪酬的同時,也應充分注意到培訓管理與勞動關系管理之間的相互聯系性,要全面充分考慮各個方面的因素,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管理體系。二是缺乏規范的評判標準,員工的付出量和收入量應形成相對平衡的狀態,因此在分配薪酬時應按照工作量、工作強度、工作所含技術量等要素發放,而不應按照與領導之間關系遠近、與員工之間親疏關系等因素決定,否則長此以往會影響員工對于企業的信任度,甚至會跳槽到其他企業時,企業失去優秀的人才,沒有人才就沒有足夠有活力的競爭力。三是缺乏完善的員工福利制度,例如獎金休假制度等方面,企業不能將它掛在嘴邊兒,不付出實際的行動,只有適當的獎勵才能激發員工與員工之間的合理競爭力和工作動力。
(二)考核制度不合理
我國很多國有企業的考核制度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甚至有些企業還存在著十分嚴重的隨意性問題。對于比較認真負責,績效較多的員工和工作散漫,績效成績很低的員工不能進行合理的區分,存在著粗放型發薪酬的問題,造成薪酬體系缺乏合理性、公正性,極大地影響了員工的積極性,從而不能為企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企業在薪酬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充分考慮員工的工作量、工作強度和績效
現代國有企業應充分圍繞著公平性的原則進行重新管理,然而這個所謂的公平性并不是簡單的一視同仁,而是按勞分配的原則,區分工作散漫和工作認真、績效較高與績效較低的員工,充分完善薪酬管理體系和考核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提高企業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增強綜合能力和工作動力,否則會對企業造成較大的人才流失,不利于企業的良性發展。
(二)讓薪酬制度在陽光下進行
對于是否將工資公開透明化是現代企業之間爭議較大的問題,有很多公司都選擇薪酬“秘密”發放的形式,然而這種形式會使員工之間有猜忌性,更有甚者會對企業有猜忌心理。如果一個企業擁有的全是對企業本身不具有信任感的員工,那這個企業也不會運營的很長久。因此國有企業只有采取相對透明化的薪酬制度,才能使員工對企業、員工與員工之間有較強的信任度,同時也可以在員工與員工之間有一定的競爭力,使他們明白自身的不足。從而更好地為企業創造出更多的利益。
(三)促進薪酬激勵制度的多樣化
對于熬夜加班以及對工作認真負責的員工,要有一定的獎勵機制,比如帶薪休假、發放獎金等方式。有合理的激勵會更加激發員工工作積極性,使他們一直保持著努力工作的態度。同時對于工作散漫的員工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使他們從內心愿意為企業多付出自己的力量。只有充滿工作動力和活力的員工才能更好的促進企業的良性發展。
三、結束語
現如今經濟與整個社會都存在著較大的變化和發展,對于國有企業而言,不僅要學會抓住機遇,也要學會迎接挑戰。只有有較為高質量的人才資源才能使企業在這個競爭力愈加增強的市場中立足。然而防止人才流失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做好薪酬管理工作。因此企業要擁有較為完備的薪酬管理系統,針對于每個員工有相對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使薪酬發放在陽光下進行,并且要擁有較為分明的獎懲機制和完善的激勵機制。只有做到以上幾點才能使企業保留優秀的人才,使員工與員工之間有合理的競爭力和工作動力,從而使企業有較強的活力,在市場中有較強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王俊.淺探薪酬福利激勵機制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運用[J].人力資源管理,2017,0(5).
[2]張楠 盧洪友.薪酬管制會減少國有企業高管收入嗎——來自政府“限薪令”的準自然實驗[J].經濟學動態,2017,0(3).
[3]劉祥龍.例解基于平衡計分卡的國網集體企業全面預算管理[J].財會月刊(上),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