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地球的圓形軌道不同,“溜溜球行星”的橢圓軌道又長又扁,導致這些行星短期內非常靠近母恒星,因而行星夏季溫度極高,然后又遠離母恒星,因而行星冬季漫長而溫度極低。在行星接近和離開母恒星期間,有兩個比較短的生長期可支持類似地球的興旺生命,但這些生命必須能適應極寒和極熱。
許多近距離環繞母恒星的行星被母恒星的引力鎖定,因此行星的半個球面總是面朝母恒星,而另外半個球面總是背對母恒星。這個后半球總是陷于黑暗中,而前半球總是光芒燦爛。這可能在前半球中心造成大面積持續風暴,后半球則冰凍,兩個半球之間的過渡地帶則可能擁有類似地球的條件。空氣和海洋循環可能引起兩個半球之間的熱交換,這樣一來在后半球就可能支持生命存在。
一些科學家相信,木星的衛星之一蓋尼美得的冰凍表面下有多個海洋層,它們被形成于不同壓力和溫度條件下的不同類型冰層隔開。如果這些海洋中存在生命,生命就最可能起源于最下面海洋層的巖石海底。最終,一些生命進入倒數第二個海洋層,并且快速適應這里的新環境,然后進入倒數第三個海洋層。就這樣,從最底層到最上層就形成垂直的大陸—海洋結構,其中每一層都有獨特的生命形式和生態系統,但這些系統都有共同起源。

一些行星被逐出環繞母恒星的軌道,成為宇宙中的孤獨流浪者。置身于黑暗、寒冷宇宙空間的流浪行星,卻能為生命提供宜居條件,這是因為流浪行星的極高溫內核“引擎”能在長達幾十億年時間里提供能量。但流浪行星上的生命必須適應沒有陽光,必須依賴化能合成作用,就像地球巖石和海洋深層中的生命。流浪行星的內部熱量能持續提供幾十億年,這比行星的母恒星壽命還長。
在恒星爆發后形成的脈沖星周圍,行星會缺乏恒星光,行星生命必須依賴化能合成作用,但這些行星的化學組成可能會與地球的差別很大,這是因為這些行星很可能不具備地球上常見的許多有機分子。這些行星會很干燥,富含金屬,并且被脈沖星時明時暗的星光照耀,怪不得這些行星會被稱為“迪吧行星”。
土星的衛星之一泰坦(土衛六)看起來與地球很相似,因為泰坦上也有山脈、江河、湖泊和海洋,這些江河湖海是被泰坦云層降雨填滿的。但泰坦和地球其實差得很遠。泰坦江河湖海中的液體是液態甲烷,而甲烷在地球上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如果泰坦存在生命,它們所基于的化學組成一定會與地球生命的不一樣,而且泰坦生命的演化進程會很緩慢,這是由于泰坦表面溫度極低,而極低溫會減緩化學反應。

泰坦表面湖泊(想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