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靜 宋趙榛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是黨中央以建設小康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目的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新時代“三農”發展的方向。田園綜合體的概念也應運而生,成為鄉村振興發展的途徑之一,也是進行農村綜合改革的渠道之一,是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經之路。但是對于如何建設田園綜合體,將建設成為什么樣的田園綜合體是現在專家學者都在討論的主要問題,也是建設新農村,實現鄉村振興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因此,本文以習近平主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就構建田園綜合體過程中對土地利用問題提出一些看法。
關鍵詞:鄉村振興;田園綜合體;土地利用
基金項目:2019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田園綜合體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研究”(項目編號2019KY1444)。
一、田園綜合體概念的提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紀元,農業農村的發展也開啟了新篇章。“鄉村振興戰略”首次出現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這是黨中央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一目標的重大決策,為新 “三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出系統部署,繪就了“三農”事業新征程的宏偉藍圖,其中就對“田園綜合體”進行了定義闡述。
根據相關文件,田園綜合體展現的是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的結合體,其目的是通過產業鏈助力農業發展、促進產業融合的一種合作模式。因此,“田園綜合體”更深的涵義是綜合發展農業及其相關產業,并跨越利用農村資產,突破創新農村發展新模式。
二、田園綜合體的發展現狀
2016年9月中央考察陽山時,對這一新的模式給予很高的肯定,田園綜合體也應運而生。田園綜合體的建設初衷是探尋中國農村的發展道路。中國城鄉差距問題儼然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之一,這個差距不僅是物質方面的,還有文化等其他方面的。解決矛盾的主要辦法是均衡發展經濟,而發展鄉村經濟較好的方法即為通過產業來帶動其發展。那么,選擇怎樣的產業,如何將產業與農業相結合融合發展,這是新時期提出的新問題。根據現在的農村發展現狀,可以選擇的產業不多,最早建設田園綜合體的試驗區域普遍選擇旅游業和現代農業兩種。
在歐美、日本有美麗小鎮,都經歷了近百年的發展沉淀。中國的鄉村要實現現代化,實現在物質與文化的差距下自然發展成為成熟的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而鄉村旅游模式打破了這一局限。鄉村旅游于十八世紀后期初現于歐洲,20世紀70年代,國外掀起對其研究的熱潮,就其發展模式、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其發展趨勢等提出建議和意見。國外鄉村旅游的發展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地提升,衍生出鄉村農業旅游,生態旅游等新趨勢。鄉村旅游于19世紀80年代后期才在我國興起,進入21世紀后迎來發展熱潮。在鄉村旅游的基礎上國家每年的“一號文件”又先后提出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等概念。而田園綜合體則是繼“美麗鄉村”、“特色小鎮”之后又一個鄉村發展新方向,它二者為一體的和鄉村產業、農業綜合發展的新模式;是在城鄉統一格局下,結合農村供給側結構改革、新型產業發展,利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實現中國鄉村綠色現代化、縮短城鄉差距、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一種綠色模式。因此,田園綜合體是旨在通過田園綜合體的構建實現城鎮一體化,構建新農村,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提高精準扶貧成效。
三、新思想指導下的鄉村振興戰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戰略,其中就有“鄉村振興戰略”,他指出,“三農”問題仍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我們要始終把解決這一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總要求做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以及“生活富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和體系,加快推進農村現代化,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 “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不變,再延長三十年期限;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做到保障農民財產權益,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自我解決中國人的飯碗問題;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生產以及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健全農業社會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化農業發展有機結合,推動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創業,拓寬收入渠道;加強農村基層建設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整治體系。這就是指導田園綜合體建設發展的指導思想。
田園綜合體是鄉村旅游發展的一個新的趨勢,也是鄉村振興戰略具體實施的新農村的類型之一。田園綜合體依托鄉村集體資源,利用其產業優勢重新規劃整合集體資源,以核心產業為中心,輔以其他可行產業,將鄉村建設成為獨具特色的現代化的新型鄉村。其中,鄉村集體資源包括耕地、宅基地、房屋、山林、池塘等包括村民的自用田地和宅基地,在田園綜合體建設過程中是最基本的要素;鄉村的產業融合在田園綜合體中也得到充分體系,即農業+休閑+旅游+地產等各產業融為一體。因此,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構建田園綜合體不容忽視。
四、新思想指導下構建田園綜合體
在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基礎上,中央一號文件又進一步對其具體實施方法進行了闡述,文件旨在通過田園綜合體的建設,實現城鄉一體化和農業現代化,全國各地也積極響應。其中,報告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論述為農村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田園綜合體是將環保農業、創新農業以及農業生產體驗相結合,通過空間創新帶動產業優化發展、延伸產業鏈,實現三產高度融合,成為推動鄉村振興、鄉村現代化的實現和城鎮化進程的一種新型鄉村模式。其中,在中國農村 “三農”問題是根本問題,其核心問題集中在土地上,而城市的主要問題則集中到房屋上,要處理城鄉協調發展問題,首先要協調好土地與房屋的關系。因此,構建田園綜合體就要協調好房、田、人三大要素之間的關系。
農村的田地主要分成兩大類,一是基本農田,作為商品化生產用地;二是房屋周邊的田地,村民進行自我休閑、蔬果種植。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鄉村振興戰略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 “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長期穩定不變,繼續延長土地承包期;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做到保障農民財產權益,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自我解決中國人的飯碗問題。因此,田園綜合體在建設過程中必須保證耕地面積不減少,土地質量不降低,土地流轉、適度規模經營是可以的,合理發展家庭農場;同時還要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現在人們購買天然有機產品的趨勢越來越顯著,甚至還有人放棄城市生活,購買農村房屋,享受自己種植與養殖的樂趣。但是根據一些學者的調研,農村的田地雖為農民所有,但是農民更多地是行使土地的使用權,對于大部分農村集體用地的所有權雖然在村集體,但是所有人對于土地的利用和流轉的權利仍然在當地相關的政府機構。因此政府機構容易在不了解的情況下錯誤判斷采取不利或極端的措施,導致了建設的偏差。如南方有些鄉鎮提出平整土地,統一規模種植生產,提高生產效率,看似不錯,村民們也積極響應,將自有耕地都承包給了種植商或當地政府進行規模運作。很多村民因為出租了田地,外出務工,或重新購置自建房屋。最后導致部分村莊成了空村,或是只有老人和留守兒童的閑置村莊,更加加劇農村勞動力流向周邊的發達城市或地區,如廣東深圳東莞等地,而承包商或農民利用承包的田地種植如桉樹等經濟木材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甚至有些經濟木材在種植過后會嚴重破壞土壤成分,導致不能再繼續耕種農作物。
根據中央一號文件,鄉村振興是利用如田園綜合體之類的方式方法將農村發展與現代化產業相結合,以此吸引農村勞動力返鄉建設家園,實現現代化農村,而不是進一步加劇農民與土地的分離。所以,在構建田園綜合體前應該先處理好土地利用問題,徹底貫徹十九大報告思想,向村民做好宣傳解釋工作,不能因為一時之利毀了根本之源。
五、小結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思想對我國全面發展建設小康社會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其中提到的“鄉村振興戰略”對實現現代化高科技對新農村的方法之一構建田園綜合體很大的指導作用。田園綜合體是鄉村旅游的新模式,是精準扶貧的新途徑,更是鄉村振興的新思路。2018年中央下達了關于建設田園綜合體的原則和要求,并在全國設立了18個試點建設,其他符合文件要求的也可自行開展建設,探索扶貧之道。在其建設過程中,其最基本的三要素田地、房屋和人的和諧發展,協調統一都是首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土地利用問題。按照我國的農耕文化的傳統,田園綜合體的構建設想應該是每個農戶有一定面積的自住房,房屋旁邊有豬圈禽舍,前有果園或池塘,后有蔬菜、花卉園或糧田,宅基地集中成片,道路連通阡陌縱橫,有充足的停車場地和空間,水、電、氣、網全面覆蓋,垃圾和污水集中分類降解處理,循環利用,再加上先進的集體管理機制,這才是新農村該有的面貌;而對于田園綜合體的土地的利用,耕地成方、林成網,溝渠暢通,房屋距離田地不太遠,農民開心下地干活,回來也能網上沖浪或有豐富的娛樂項目,不與世隔絕,不落后于人,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田園綜合體該有的樣子。
參考文獻:
[1]陳劍平.農業綜合體:推動區域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載體[N].農民日報,2012-11-03(3).
[2]楊柳.田園綜合體理論探索及發展實踐[J].中外建筑,2016(6) :128-131.
[3]劉奇.“天字一號”的國家命題:田園綜合體[J]. 中國發展觀察,2017(9) :102-104.
[4]劉奇.打造田園綜合體[J]. 鄉鎮論壇,2017( 16) :11-12.
[5]孔祥智.以農民合作社為載體打造田園綜合體[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7(3): 41 .
[6]楊禮憲.合作社應成為田園綜合體建設的主要載體[J].中國合作經濟,2017(5):21-23.
作者簡介:
陸 ?靜(1982.09-),女,壯族,廣西來賓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土地資源管理。
宋趙榛(1979.05-),男,漢族,河南新鄉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