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摘 ?要:本文在技工院校電子技術應用專業中引入企業新型學徒制,詳細闡述實施的主要過程和內容,在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尋求和構建基于教育制度和勞動制度相結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新型學徒制,豐富企業新型學徒制研究的理論體系。
關鍵詞:學校;企業新型學徒制;電子技術應用
一、問題的提出
2018年10月12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財政部在《關于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意見》[2018]66號文中指出:為促進勞動者更高質量就業,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回應職教戰線和社會多年的呼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奮力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二、試點企業新型學徒制的主要過程與措施(2016.9-2019.7)
(一)準備期
1、選擇試點企業
我院最初選擇了A電子(揚州)股份有限公司、B科技(揚州)有限公司、C光電科技(儀征)有限公司三家公司作為此次企業新型學徒制的試點企業試點的企業,最終選定B科技(揚州)有限公司作為此次企業新型學徒制的試點企業。
2、簽訂協議,明確三方職責
學院與企業簽訂聯合培養的校企合作協議,學生及家長與企業簽訂學徒協議。此外,學院為進入企業當學徒的學生購買了實習保險,學校又與學生家長共同承擔監護責任,使企業放心讓學生進來學習。
3、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
為促使教學內容與科技發展、企業生產技術的革新同步。2016年7月,學院聘請10名高級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成立了儀征技師學院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指導委員會,成為試點企業新型學徒制教學大綱制定、教材選擇和編制、教學計劃制定等教學資源的指導者。
(二)實施期
1、改革培養模式
企業全程參與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班級的教學,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不僅擔任我院兼職教師,還擔任學生的技能導師,按照“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總體思路,實行三段式育人機制,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要接受學校和企業的雙重管理。
(1)第一階段:第一學期(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
第一階段在學校以理論學習以及基本的技能為主,在企業以“企業體驗”為主,并邀請企業的專家到學院來給學生講解企業的文化、產品生產流程等內容,讓學生提前感受企業的相關內容。
(2)第二階段:第二—第五學期(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
第二階段開始以“項目實訓”和“學徒制”的形式進行,采用輪流訓練的模式,踐行學校與企業、實訓基地與車間、專業與產業、教師與師傅、學生與員工、培養培訓與終身教育的六個對接,讓學生體驗、模仿、嘗試,感悟企業文化,并為第六學期的頂崗實習做好準備。
(3)第三階段:第六學期(2019年2月-2019.7)
第三階段到相關的企業進行“頂崗實習”,企業師傅全程指導開展“頂崗實習”,讓學生真正開展企業工作和踐行企業文化,同時實現企業班組管理模式的正常化。
2、課程體系建設
根據寧鎮揚地區電子產業發展的趨勢并結合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我院教師緊貼當前學生學習的實際狀況,從2014年起,主編或參編《電子測量技術》、《電子產品測量技術》等一系列省規劃教材及《電子儀表儀器》、《電子實訓手冊》等一系列校本教材,同時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確定相應的教學內容和合作形式。
(三)反饋期
經過近三年努力,基本形成“政府、企業、學校、學生”四元合一的教育教學管理體系,探索創建“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四位一體的企業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1、職業能力顯著增強。第一批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的20名學生100%初步達成在試點企業就業的意向,且更多安排于技術含量較高的重要生產崗位。學徒“就地就業”后對培訓企業有感情,有在企業長期工作的意愿,有較強的專業興趣和職業責任感。企業也給予他們較高的勞動報酬,他們的合同約定工資待遇明顯高于其他同期畢業生。
2、職業素養提升明顯。在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過程中,我院學生作為企業的準員工,合作企業對其培養盡心盡力,學生可以加快對企業產品、工藝特點、企業文化、經營理念的認知,同時也促進了專業創新和研發能力的提高。
3、產教融合成效顯著。通過校企攜手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推廣,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教師每年人均入企實踐時間達到2個月,學校外聘企業專家3名,為企業培訓授課20人次,培養了骨干教師13名,專業帶頭人5人,一體化教師比例達到100%。2017年10月,我院與中移鐵通揚州分公司合建的校企聯合電子技術生產性實訓中心(電子技術應用專業) 成功申報為江蘇省技工院校重點建設項目,專業建設資金120萬元,建設期為2年,同時也有幸聘請江蘇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鄧建軍為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指導專家。
三、結束語
作為一種國家層面的新型的職業教育制度,目前各個技工院校對企業新型學徒制的理解還缺乏一定的規范、原則和體系來保障,但是總體來說,企業新型學徒制是一種雙主體的育人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從政府、行業組織和社會三個層面建立外部保障機制,從學校、企業、家長(學生)三個層面建立內部保障機制,這些保障機制的建立對于新型學徒制的順利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芮小蘭.《傳統學徒制與新型學徒制的比較研究》(J)《消費導刊》2008(4):17-21
[2]胡艷曦曹立生劉永紅.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頸及對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9(01):113
[3]魯麗彬,職業教育中企業新型學徒制應用的意義和作用(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 ,2015(19):117
作者簡介:
李 ?芳,女,江蘇儀征人,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電子電工專業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