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圣誕節剛過,英國駐日政府代表蓋斯克恩收到倫敦方面緊急拍來的電報,稱英國情報部門獲悉,敗退臺灣的國民黨政權正在日本招募舊日本陸軍軍官,并將他們送回臺灣,要求蓋斯克恩馬上核實此消息并搜集相關情報。英國軍情部門傳遞來的情報還顯示第二十三軍參謀長、華南派遣軍參謀長、舊日軍陸軍少將富田直亮與原駐蒙軍司令、舊日軍陸軍中將根本博都成了蔣介石的“座上賓”,被委以重任。
果不其然,1950年2月3日,英國在淡水的領事館報告稱:已確認至少有17名舊日軍軍官身在臺灣,包括富田直亮與根本博。根據英國在臺灣情報組織的調查,根本博于1949年8月,被蔣介石派往湯恩伯處并作為軍事顧問參與了金門戰役。
最初,招募雇傭舊日軍軍官前往臺灣充當顧問是由蔣介石親自指示、安排的絕密工作。蔣介石本人第一次與這些日軍顧問會面可能是在1949年11月3日。那天在日記中,他這樣寫道:“10點與富田直亮等會面,向其指示任務并慰勉之。”當時,蔣介石甚至瞞著絕大部分高級將領和官員。
這個日軍顧問團的始作俑者之一便是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在國共內戰期間積極為蔣介石出謀劃策而被軍事法庭宣判無罪釋放的岡村寧次在返回日本后,不遺余力地利用其在日本軍隊的人脈和“威望”,為國民黨方面物色了富田直亮、根本博等舊軍官來充當軍事顧問。其中,富田直亮作為“總領隊”負責招募、協調、管理這些投奔臺灣的“雇傭軍”。因其化名為“白鴻亮”,這批前往臺灣的舊日本軍官也被稱為所謂“白團”。
當時,蔣介石本人非常看重“白團”,在招募、使用的全過程中耳提面命。1950年1月7日,蔣曾在日記中寫道:“召見彭孟緝,商議日本教官參觀鳳山訓練情形。”之后,“日本教官”就開始頻繁出現在蔣介石日記中。在當時美國政策舉棋不定的情況下,國民黨政權在臺灣風雨飄搖,因此蔣介石竭力堅持使用所謂“白團”來訓練軍隊。1950年5月,特別為此設立“圓山軍官訓練團”,蔣介石本人力排眾議親任團長,從各部隊中抽調數千名基層軍官接受舊日本軍官們的調教訓練,并希望兩年后可以推廣到全軍。
1950年6月底,第一批“圓山軍官訓練團”的學員畢業,蔣介石親自出席畢業典禮。此時的蔣介石已經把這批日軍將校奉為自己的高級幕僚,甚至討論今后“國防”的重要策略以及陸海軍建設方針。
1951年后,“白團”規模甚至一度膨脹到83人之多。朝鮮戰爭爆發后,美援大規模涌入臺灣,美國人很難容忍蔣介石身邊存在一個規模龐大的日籍顧問團。最終礙于美國的強烈反對,“白團”規模開始被迫縮小。朝鮮戰爭后,“白團”轉而在實踐學社的招牌下繼續活動并避開美國人監視,秘密參與臺灣當局各類軍事計劃的修訂,例如大名鼎鼎的所謂“國光計劃”(即上世紀70年代臺灣當局為“反攻大陸”而策劃的秘密作戰計劃)。1965年后,大部分日籍顧問陸續離開臺灣。1969年“白團”正式撤銷。之后,富田直亮依舊是蔣介石的高參,仍頻繁出入其官邸。1972年時,更被蔣介石授予了所謂“上將”軍銜。
(摘自《國防時報》 沙青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