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通過了“國考”,才有了這份事業單位宣傳科的工作。一年前,面試那天,11位候選人中只錄用一人。因為我筆試第一名,而且關鍵時刻為單位解決了難題。
面試官對我大加贊揚,于是,我無可爭議地被錄用了。
成功的喜悅僅維持了一個月,煩惱莫名來襲。大部分時間是面對電腦無所事事。辦公室也沒有WiFi,不可以暢快地看手機。同事們聊天之余就是喝茶。
按理說,有這樣一個穩定、舒適的工作,我應該滿意才對。可我動了辭職念頭。向科長提出口頭申請,他愣住了,以為我是一時頭腦發熱,便說:“你知道走到這個崗位有多難嗎?知道這份工作多讓人羨慕嗎?回去好好想想!”
我知道他這么說也是出于好意,但壓抑已久的逆反情緒,讓我的念頭變成了決定,一周后,我正式遞交了辭職申請。告別了這個曾讓我充滿憧憬的事業單位。
辭職意味著我與體制作別,經過3個月的折騰,我終于簽到一家中等規模的公司。頂頭上司、策劃部部長只比我大6歲,姓汪,是大學傳媒專業的高才生。但共事不到一個月,我就發現他業務能力雖然拔尖,但工作方式實在一般,不適合在領導崗位。
汪部長視我如空氣,我怎么努力表現,都入不了他的眼。終于有一天,他忍不住了,率先開口:“你不適合做這行,體制內的工作經歷,限制了你的想象力。你的策劃俗套、老舊,沒有任何創意。想做一名稱職的員工,路還長著哪。”
不久,汪部長領銜洽談一個大單,但在最后簽約關頭,客戶爽約了。他又急又氣,如熱鍋螞蟻,在辦公室里團團轉。為了安慰他,我輕聲說:“沒到最后時刻,還有運作機會。”他把眼睛一瞪,近乎吼著說:“有個屁機會,你是裝傻還是真傻?”
我無比尷尬,轉身離開,瞞著所有人去見了爽約的客戶。第二天快下班時,老總滿面喜色地走進來,大聲說:“向大家宣布一個好消息,小江為我們公司立了一個大功。他的方案說服了客戶,為我們挽回了一筆大業務。明天中午,我們要為他慶賀一下。他有擔當,又有不服輸的勁頭,做事情要的就是這種精神!”
汪部長的臉唰地紅了,老總沒說他什么,可從眼神里我能看出,他對我相當不滿。
事情是這樣的。那天,我拿著自己幾經修改的方案,敲開客戶方負責人的房間,轉機就此出現。負責人說,汪部長的方案他們一直不太滿意,但一時也沒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就勉強同意簽約。可沒想到就在當晚,另外一家公司的方案擺到面前,他們當即決定跟汪部長爽約。汪部長在電話里大發雷霆,他們淡淡一笑,說了句“下次再與你們合作”,就把電話撂了。
負責人看完我的方案,立馬神采飛揚,他拍拍我的肩膀,“小伙子,我會跟你們老總直接談的。”
通過這件事,我在公司站穩了腳跟。不久,汪部長被調到別的崗位,新部長非常賞識我。毅然辭別舒服的體制內工作,毅然挑戰汪部長的權威,你可以說我不安分、不善茬,但這是我的性格,也是我抵御平庸、挑戰生活的武器。實踐也一次次地證明,不安分才安全,不安分才進步。
(摘自《當代工人》江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