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城樓始建于明朝永樂十五年。1952年,天安門城樓進行了新中國成立以后的第一次大修。1966年,河北邢臺地區發生的7.2級大地震波及北京,受損的天安門城樓再無法通過小修小補繼續支撐。為保證安全,1969年,國務院決定徹底拆除天安門城樓,在原址按照原規格和原建筑形式重新修建,建筑材料全部更新。
按照要求,重建天安門城樓所需的全部新做的柱、梁等均用整體木材,且必須使用楠木、柚木、黃柏等優質木材,所有加工好的木構件都要進行防腐、防蟲、防火的化學處理。最后選用的大部分木材是從非洲進口的,這種木材似紅木,質堅,顏色為紅或黃,遇火不著,只冒煙。但因為時間短,木材含水率高,這些進口木材沒法上漆。于是,工作人員決定把沒有干透的木材先加工成柱子,然后給這些柱子“穿”上一層三合板外衣。
自1969年12月15日正式開工,到1970年4月初竣工,重建工程只用了112天。
改革開放后,人民大會堂率先對外開放。1980年,有人提出:是否可以將天安門城樓向群眾開放?不過,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不夠開放,客觀條件也不夠成熟,這個想法只是個建議而已。
1984年9月,一封署名“華興”的平信,受到當時中央多位領導人的重視。信中寫道:“我是1954年從上海來北京的。三十多年來,每次到天安門,仰望天安門城樓,我總夢想有一天能登上這‘祖國心臟的心臟。我向周圍的同志們說出我的愿望,有人說這是‘幻想‘白日做夢,但我深信,總有一天,夢想會成為現實……當然,要開放天安門城樓必須確保安全,但只要有現代化的設備和必要的措施,安全是能保障的。”在信中,這位署名“華興”的人還提出了天安門的維修經費可由愛國僑胞捐款贊助等具體意見,可謂周到細致。
在中央多位領導人圈閱后,最終,當時的中辦主任批示:“請北京市提出具體意見,報中央審批。”此后,天安門城樓向公眾開放的腳步逐漸加快,特別是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更起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天安門城樓于1988年1月1日起正式對外開放。
2012年元旦,首批50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走上了天安門觀禮臺,觀看新年第一次升旗儀式。這是天安門觀禮臺歷史上首次向公眾開放。從那以后,天安門觀禮臺的開放日定在每月1日,接受社會團體報名。
(摘自《北京日報》 賈曉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