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高陽
(山西一建集團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01)
隨著城市化發展進程的加快,建筑施工中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對建筑施工質量帶來較大影響。工作人員有必要結合目前實際情況,采取科學有效的解決措施,提高施工質量,提升建筑價值,獲取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后澆帶施工是提高建筑工程質量的關鍵環節,加強對其管理和控制也成為目前行業研究的重點內容[1-6]。
后澆帶施工技術主要指建筑工程施工中,為有效規避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受到不均勻沉降和不均勻收縮的影響,而出現裂縫問題,按照建筑工程設計和施工規范的要求,在基礎底板、梁和墻等部位設置臨時施工縫。工程施工中,受外界氣溫變化的影響,鋼筋混凝土結構也會出現收縮變形和混凝土溫度應力等現象,建筑工程結構也受到較大的損傷,破壞結構的穩定性,縮短建筑壽命。工程施工中,應合理設置臨時施工縫,之后采用混凝土填充施工縫,加強建筑結構的整體性。
受外部因素的影響,環境變化直接影響著建筑工程結構形式。在溫度因素的影響下,混凝土也容易出現裂縫。在建筑工程建設和施工期間,應用后澆帶技術也可減輕溫度因素對混凝土收縮的影響。澆筑后的混凝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收縮現象,由于不同位置的受熱情況存在明顯的差異,若溫差較大,則會破壞建筑結構,混凝土裂縫持續加大,降低建筑工程的美觀性和功能性。而設置后澆帶便可解決上述問題,可有效減輕溫度收縮對混凝土的影響,優化散熱效果,同時也可加強混凝土的抗拉強度,滿足混凝土抵抗溫度應力的要求,確保結構可有效抵御溫度變化。
城市化發展進程日益加快,為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高層建筑數量明顯增多,合理設計高層建筑十分關鍵,要高度順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另外,高層建筑與群房基礎結構設計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后澆帶施工的作用不容忽視,能夠暫時切斷二者,在連接處做好混凝土澆筑施工,從而增強高低層間的連接效果。
圖紙中有明確標注的部分,需嚴格按照圖紙內容加以設置。未在圖紙上標注或在施工中因一些因素影響,臨時加設的,則需嚴格按照現有規范要求實施處理。一般情況下,矩形建筑物后澆帶間距在30~40cm,結合地區平均溫度變化特征實行科學調整。
后澆帶寬度設置要結合建筑結構實際情況分析,盡可能地加強建筑結構整體性,減少切割現象的產生。在建筑施工中,后澆帶設置要根據結構功能實施切割處理。如樓板結構、基礎結構等,其后澆帶跨度不會太大。而對于鋼筋結構,因考慮到其承載能力和結構強度要求,應盡量防止跨度較大的后澆帶產生。如遇到特殊情況,則需要進行鋼筋切割,在后澆帶施工中,對其實行科學焊接,以免結構因外界壓力增大而出現變形問題。后澆帶的寬度一般在10m以上,最小寬度不可小于7m。
后澆帶多數被設置在受力能力較小的位置上,如混凝土連接構件位置、梁板反彎點位置上,這樣能有效降低彎矩、剪力過大對結構造成的損傷,提高結構承載能力,剪力墻的中間位置禁止設置后澆帶。
后澆帶的斷面形式要與混凝土截面形式保持一致,這樣一方面是為避免受力不均引發的結構變形、歪曲問題,一方面也是為控制裂縫現象,提高混凝土結構質量。建筑后澆帶施工時間一般是在基礎和裙樓結構施工完成后,沉降施工處理前進行,工作人員要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合理規劃后澆帶施工內容,嚴格按照工序要求做好前期準備、施工、后期檢查作業,保證后澆帶施工質量。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在裙樓施工中,由于裙樓結構會隨著荷載增加而出現沉降問題,且沉降速度相對較快,與主體結構沉降存在較大反差,在后澆帶施工中,要先解決裙樓與主體結構沉降問題,再開展施工作業,注重施工質量。
后澆帶施工技術在具體落實中,需要加大對施工材料與模板的重視力度,注重后澆帶施工質量,確保其性能的充分發揮。首先,后澆帶施工中選擇的混凝土材料要以無收縮混凝土為主,嚴格按照設計規范要求展開操作,有效控制施工后收縮裂縫的產生。其次,后澆帶施工對混凝土結構強度有較高要求,在混凝土材料配置中,可添加適量的早強減水劑,以優化混凝土材料性能,完善后澆帶的實用性能。最后,后澆帶澆筑施工前,需做好后澆帶位置及周邊的清潔,禁止雜質或污染物混淆對施工質量造成影響。施工完成后還需實施潤濕處理,保證表面濕潤性,減少結構內外溫差變化對結構質量帶來的影響。潤濕時間以24h為限。對于裙樓類建筑,在后澆帶施工中除要按照施工圖紙作業外,還需實行鋼絲網的設置,合理控制鋼絲網間距及尺寸大小,用以輔助施工作業,減少問題的產生。
內模板指的是設置后澆帶形狀,兩側直接利用快易收口網制成的外模板,以扎絲將其綁在水平向鋼筋結構上。收口網出口利用一定尺寸的立筋實施阻擋處理,使其連接成一個整體。
后澆帶的混凝土結構在澆筑振搗過程中,應對澆筑厚度、振搗頻率、振搗棒與側模間的距離實行科學把控,按照后澆帶施工規模,選擇整體澆筑或分層澆筑。振搗棒與側模距離一般控制在40cm左右,在振搗中以鋼釬加以輔助,從而提高振搗質量,防止產生漿液流失、密實度不足等問題。
結構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展開清理工作,確保后澆帶施工區域及周邊不存在任何污染物。后澆帶施工中,要在兩側位置砌筑皮磚,以多層板和水泥砂漿進行封堵,減少雜物墜落,起到優良的保護作用。
后澆帶澆筑施工嚴格按照設定好的時間要求開展作業。澆筑施工前,要將后澆帶位置及臨近周邊存在的松散混凝土結構剔除,利用壓力沖洗法將存在的殘渣清理干凈,對含有鋼筋的后澆帶施工結構,鋼筋上的銹跡實行一并剔除,在清理干凈后,在鋼筋表面涂刷一層10~15mm厚度的水泥砂漿,之后開展后澆帶澆筑施工。澆筑施工中選用的膨脹混凝土材料強度要高于原混凝土結構強度,澆筑完成后開展為期1個月的養護工作,養護方式以蓄水養護和覆蓋澆水養護為主。兩種養護方式的時間均為半個月。后澆帶施工中的混凝土以預拌混凝土為主,以泵輸送方式,將其運送到指定位置。此外,在澆筑施工中,需對地下室外墻后澆帶施工和樓板后澆帶施工加以重視。在地下室外墻后澆帶施工中,側模材料要以鋼板為主,利用扎絲綁扎在鋼筋上,施工中配以短鋼筋支擋鋼板網提高澆筑質量。設置的支設結構,應嚴格檢查其質量,以免澆筑中出現漲模或流漿問題。地下室外墻后澆帶開始施工時,先采用人工剔鑿施工縫,利用高壓水清理干凈后澆帶,調整鋼筋,之后選取提高一個等級的微膨脹混凝土完成澆筑。具體施工方法與筏板后澆帶施工方法相同。在樓板后澆帶澆筑施工中,后澆帶和支撐結構需分開設置,澆筑過程中,只需利用鋼板網格擋改善澆筑質量,降低雙方施工的影響,無須拆除模板。使用的鋼板網以梳子狀和短木方結構為主。存在的間隙可直接利用海綿條填充,以免產生漏槳,影響外墻整體美觀性。
(1)在建筑后澆帶施工中,混凝土結構在初凝完成后需要實行二次振搗,目的是減少翻漿等問題產生,將混凝土與粗骨料融合起來,減少分層、開裂縫問題的產生。二次振搗的形式需結合現場實際情況進行科學選擇,有效降低后澆帶結構形式產生裂縫的概率,雖然出現少數的裂縫,但是依然不影響后澆帶結構穩定性。
(2)養護是后澆帶施工的重要環節。養護目的是加強澆筑中混凝土結構穩定性,促進其與周邊結構的連接,確保后澆帶作用和功效的發揮。同其他結構養護施工作業不同,為加強后澆帶結構與總體結構件的粘結性和穩定性,使其形成完整的整體,需將養護重點放在后澆帶施工位置上。并在養護開展前和過程中,對施工位置存在的雜質和污染物有效剔除,防止積水、灰塵等的過多堆積對結構帶來影響。必要時還可通過擋水磚的設置降低水分流入。后澆帶養護時間要在半個月以上。養護中以濕麻袋覆蓋在結構表面,以免混凝土表面溫度喪失,維持結構內外溫度的適宜性。
后澆帶作為目前混凝土結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可起到沉降縫、變形縫等作用,避免因建筑主體結構與裙房的荷載不同,當地基出現不均勻沉降時在后澆帶處產生變形,而不會導致混凝土結構主體產生變形裂縫。除此之外,當建筑長度較長時,可避免因混凝土的收縮變形而開裂。后澆帶作用如此重要,但在施工過程中,往往不能引起施工人員的重視,對其施工質量和施工方法控制或使用不當,影響后澆帶的質量,最終導致在后澆帶位置出現相應缺陷,影響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整體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