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清,梁 曦,黃靖雯,黎裕欣,植皓筠,黃基傳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風景園林系,廣東佛山 528231)
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并從中引申出“美麗鄉村”的概念,提出了科學規劃、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1]。以鄉村的本土文化和自身特點為切入點,建設文明宜居的美麗鄉村,改善村容村貌,能為鄉村振興鼓足馬力、夯實基礎、鑄就靈魂、提足精氣神,造福村民,為建設“美麗中國”添一筆濃墨重彩[2]。
赤山村位于佛山市南海區里水鎮,建村已有六百余年,面積約1.86km2,戶籍人口約1720人,外來人口約5000人,風景優美、資源豐富,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建筑文化方面,赤山村的古村風貌保留較好,有較多的歷史建筑,充分體現了嶺南建筑藝術,具有較高歷史價值;在民俗文化方面,赤山村擁有延續了三百多年的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跳火光”等傳統民俗;在自然資源方面,赤山村是典型的背山靠水格局,農耕景觀豐富。
赤山村以創建美麗文明村居、古村活化和鄉村振興為契機,先后啟動了“美村計劃”等項目,一步步改變了原來的面貌,使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得到較大提升和改善。本文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總結了赤山村美麗鄉村建設的效果,發現存在的一些問題,可以為美麗鄉村的建設提供借鑒。
在赤山村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除了建筑外立面改造與內部提升、增設導示照明系統等旅游配套設施、見縫插綠提升村內景觀等常規手段外,還通過實施對歷史建筑的活化、民俗文化的融合,讓村民深度參與等多項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使得赤山村向具有特色的美麗鄉村目標更進一步。
赤山村保留有不少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村中仍保存有御夫李公祠、天復李公祠、將軍第等多座宗祠,有極具時代特色的赤山人民會場,還有家塾書舍、古巷道、古樹、古井等等近20000m2歷史建筑。但美麗鄉村建設不是“涂脂抹粉”,更不是在房子外面刷層白灰,一白遮百丑[3]。赤山村將歷史建筑的保護、開發、運營當作一項持久工程,因為歷史建筑的保護與開發不僅能夠傳承本土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也可形成地方特色帶動旅游、民宿等產業的發展[4]。
赤山村的歷史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是赤山人民會場和御夫李公祠。赤山人民會場20世紀60年代初由祠堂改建而成,其立面造型表現了那個年代的典型建筑特征。經過會場前道路、護欄整飾的改造提升,特別是會場外立面整治,使其成為赤山村的地標性建筑。目前赤山人民會場作為村文化活動中心和鄉村振興館,不僅是赤山村民休閑娛樂、集聚開會的主要場所,也是對外展示赤山村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發展的窗口,見證著赤山走向振興的過程。御夫李公祠始建于清代,其中的梁架、石柱、門框、屋脊、匾額、楹聯等主要物件及建筑上的各種雕飾圖案都經過精心修葺,墻壁、屋檐、房瓦同樣經過翻新刷漆,打造成極具嶺南特色的村史館,讓村民、游客能夠了解赤山村發展的歷程和取得的成果。天復李公祠被打造成方志驛站,通過電子設備、地情講座和互動地情游戲等多種形式,展示“活”起來的地方志;將軍第被打造成赤山名人館,向游客講述赤山名人故事,成為村民產生情感認同與共鳴的載體。
赤山村在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充分利用歷史建筑文化的基礎,通過提取傳統嶺南古村文化、歷史傳承和時代發展元素,注入村民活動、對外展覽、歷史教育等功能,真正在保護建筑的同時達到活化的效果。
傳承鄉村民俗文化并創新是鄉村建設的重點之一,美麗鄉村建設要尊重鄉風民俗,規劃保護好歷史文脈[5]。赤山村除了最為外界所熟知民俗“跳火光”之外,還有抬主帥公巡游、擺七夕,醒獅會,舞火龍等多種多樣的傳統習俗。將民俗文化融入其中,也是赤山村美麗鄉村建設中的重要對策。
走進赤山村,村民和游客會發現,在地面、景墻、公共建筑外墻上,甚至在變壓器等公共設施的界面上,都用彩繪的形式來表現赤山村“跳火光”等民俗文化元素,村頭村尾也分布著許多表達舞龍舞獅等雕塑。這些民俗文化的展示生動活潑、互動性強,成為外來游客拍照的高顏值網紅點。為了進一步發掘展示“跳火光”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赤山村設計了跳火光文化館,集中展示赤山跳火光歷史淵源等相關資料;還建設了跳火光廣場,提供更好的場地,讓游客深入了解赤山村跳火光的習俗。結合傳統舞獅表演等活動,吸引民間藝人開展剪紙、嶺南花燈制作等現場教學,一年一度的跳火光已被打造成特色旅游鄉情名片和研究廣府民俗風情的活態標本。
民俗文化不應該作為被時間冰封的琥珀,只有走進生活,融入生活,在村民的日常生活里,在游客的游覽互動中,才能讓民俗文化暴發出更強大的生命力,長久延續下去。以彩繪、雕塑、場館展示的方式,對鄉村本土民俗文化元素進行表達,恢復并增強本土民俗表演,既能更好地向外展示,也在時刻激活增強村民的自豪感。
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的最終服務對象是農民,要讓農民獲得幸福感,而不是使鄉村披上光鮮亮麗的外表[6]。美麗鄉村建設離不開農民的積極參與,要通過各種方式,使廣大群眾更直接、更生動地感受到建設所取的成效,更加主動地投入美麗鄉村建設[7]。赤山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很好地踐行了這一理念。
比如前文所述的村史館,館內展示著村民無償捐贈的許多老式生活用品,還原了昔日的淳樸村風,并在這些用品的基礎上,增加了村史、風俗、非遺、名人、鄉村變遷的簡介,記錄了時代的變遷,讓村民直觀地感受到赤山村的改變。在赤山田園公園的設計建設中,特意保留了原有的菜地,讓村民可以繼續耕種,在保留原有生活的同時更能讓外來的游客感受農耕之美。村頭巷尾的綠化種植更是直接讓附近村居的主人作為管養人,樹立銘牌,承擔起美麗鄉村建設的責任,深度參與到村居環境的美化之中。
赤山村的美麗鄉村建設雖然成效顯著,但在實地考察中依然發現了一些問題,包括基礎設施不夠健全、設計細節存在缺陷、后期維護不足等。
美麗鄉村建設應當在實現容村貌整潔的同時,建設完備的基礎設施和便利的公共服務[8]。雖然赤山村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對村內的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升級,但隨著大量游客慕名而來,特別是在周末等旅游高峰時段,廁所、小商店等總體布局不夠合理,數量也有所不足,導致游客游覽過程不夠便利。鄉村的改造建設,特別是以特色旅游開發為導向的美麗鄉村建設,不僅要著眼于外在的美觀,也不能只看日常的生活所需,還要預見并解決大量外來游客對基礎設施的需求。因此,以高水平的鄉村文旅產業為標準繼續完善村內的基礎設施應當成為后繼提升改造的重點。
赤山村在部分場所設計細節上也存在一些明顯的缺陷。如村內的主要廣場、主次干道及休息平臺等,未能配合種植適合遮陰的大型喬木,在當地綿長的夏季明顯降低了各項設施的使用效果,是村民對改造成果不滿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又如部分人行道路為了美觀擺放了許多移動花池,使本不寬敞的道路難以正常通行。在鄉村改造設計的過程中,應當經過詳盡的實地勘查,設計細節要考慮當地氣候及使用者的真實需求,真正做到以人為本,避免出現類似的設計缺陷。
受限于日常維持經費,赤山村的改造建成之后的局部維護情況不佳,如村內的木質平臺和座椅漆面老化脫落。特別是村居公園等公共場所的種植由于維護強度并不足夠,與村居前后由村民個人維護的植物對比生長狀態明顯較差。除了加大維護投入以避免出現重建設輕維護的現象外,在設計初始應用低維護甚至免維護的景觀材料、鄉土植物,同時加強村民參與日常維護才是治本之法。
美麗鄉村的建設絕非一朝一夕,鄉村改造建成之后也并非一勞永逸。赤山村通過活化歷史建筑、融合民俗文化,村民深度參與等多項措施,改造效果出色,使村內的人居環境得到了提升和改善,獲得了“廣東美麗鄉村特色村”“廣東省宜居示范村莊”“南海區優美百村”等榮譽,但也存在基礎設施不夠健全、設計細節存在缺陷、后期維護不足等問題有待改進。希望上述的有效措施和問題解決方法可以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借鑒,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為村民和游客帶來更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