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鋒
(太原理工大學,山西太原 030000;容海川城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迅猛,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體系基本形成。截至2017年9月,全國共有3699萬名在校大學生,我國躍居全球高等教育首位。高等院校教育規模連年擴大,高校新校區建設持續推進,“大學城”相繼涌現。
現代建筑設計理念對高校校園建筑設計產生至為深遠的影響,校園建筑與附環境的協調性、校園建筑的實用性與功能性均受到了設計師的更多關注。
高校校園風格逐步呈現多元化,建筑規劃設計理念逐步融合發展,校園規劃設計實踐中持續應用各種新理念、新方法。同時,設計過程也開始格外注重地域文化特色的運用和呈現,凸顯對歷史與環境的尊重。以城市郊區或城市新區為新校區選址地,若干新校區聚集形成大學園區的現象逐步出現。
國內的高校校園建設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期,新的挑戰和機遇也隨之而來。高校擴招、升級、合并是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幾個關鍵詞,數量眾多的大學城建設項目陸續開工,新校區建設如火如荼。
地域性建筑理論建筑最早開始并活躍于北歐。20世紀中葉,以丹下健三為代表,開始將日本特色賦予到現代建筑中,推動地域性建筑在日本的流行。
(1)概念闡述。自然要素與人文因素在特定地域空間中相互作用最終形成的綜合體即所謂地域特色。地區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的持續性是地域特色的基本表現。
(2)地域特色的特征。①地域形成獨特的自然環境;②人和自然和平共處、互相依賴;③在特定地域環境長期生存、生活者會對其產生歸屬感與認同感。
(3)地域特色影響因素。①社會環境,社會環境與地域特征關聯密切,地域不同,社會環境同樣存在差異,文化生活、精神和生活方式也會因此而表現出明顯的獨特性,各地區具有自身特征的地域特色及其魅力會因此而全面呈現出來;②自然環境,建筑形成過程中,自然環境元素的作用極為關鍵。體現項目基地自然環境特征的設計風格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當地建筑。地域特征是對人們生存發展有利的一種獨特因素,形成于自然環境的應用與改造過程;③經濟技術,對經濟發展存在影響的因素即經濟因素,在施工建造過程中所運用的建筑技術等即技術因素。各地技術、經濟因素方面的差異也是表達地域特色的一個基本途徑。
(4)廣義的地域主義。以地形、氣候等為切入點,以科學技術為支撐,全面結合地域文化特征與建筑設計理論展開設計的方法,就是廣義的地域主義?,F代與傳統要素二者之間的統一與對立架構通常會呈現廣義的地域主義。
(5)狹義的地域主義。又叫鄉土地域主義,是本土建筑設計創作靈感探索的基礎。20世紀70年代,鄉土建筑正式開始,建筑領域重新發現并持續完善了本地化建筑創作形式。發展中國家或地區逐步流行以“鄉土”為主題的創作思想。
(1)田園城市理論。英國規劃師霍華德率先提出“田園城市”理論,認為要有效解決現代化大城市中的各種問題,必需確保城市人口分布及其規模合理。
(2)城市發展理論。該理論的主體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人為本、城市精神。城市發展理論更貼近于現代發展需求,至今仍然深刻影響著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
(3)功能主義。設計形式必需和使用功能相適應,能滿足生活需要,這是功能主義設計理論的基本觀點。建筑的功能是功能主義關注的重心,功能主義始終重視建筑使用功能的實用性與關聯性,注重建筑與主觀概念之間的關系簡化。不管是活動空間,工作空間還是生活空間,均必需具備獨立性特征,以此滿足人們的各種使用需求。
(4)人文主義。人文主義者認為,城市與村莊沒有實質性區別,區別僅在于規模、人口數量,二者存在的現實意義就是提供人們聚集的場所。人文主義更注重掌握生活細節。認為應從使用者角度來審視并設計建筑。
(5)形式主義。關注外部造型和傳統建筑樣式延續是形式主義的設計思想的典型特征?!皩W院派”是比較流行的一種形式主義。部分建筑風格和形態在復古主義思潮中常被作為一種建筑模板而被他人模仿。
(1)環境融合。尊重自然。注重與生態環境的融合,充分利用基地地形地貌,對自然環境中的植被、水系應最大限度的保護,做到人地和諧共生。
順應自然。高校校園規劃與設計應考慮到當地的氣候條件,順應基地紋理去布置功能分區、合理布局,同時建筑造型、建立面與色彩搭配也應與當地自然氣候相適應。
融入自然。校園綠化帶應與城市綠化相呼應,打造賞心悅目的校園生態環境。
(2)文化延續、凸顯和諧。作為城市建筑的一部分,高校校園或大學城常常成為一個城市的標志性建筑,其風貌充分影響和體現著城市文脈特色,對城市空間的擴展和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帶動作用。在高校校園的規劃與設計中,須從城市中提取地域性符號與特征以及城市人文歷史環境的“文化元素”,與現代設計思想和理念結合,創造富含時代特征和歷史化氣息的新時代校園風貌,延續城市規劃格局。
(3)可持續發展的一致性。高校校園規劃設計,應結合環境現狀,充分利用環境資源。須適應氣候、地理環境,在環境中融入建筑,需要在能源節約、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下,合理布局、優化設計,保護水體植被,在材料和結構的選型上盡可能就地取材,減少能耗;構建協調一致,生機勃勃的校園環境。
(1)規劃適宜自然環境。首先,尊重基地地形地貌,合理利用高差,設計平臺、退臺等構造;順應坡度,對機動車道與人行道合理區分,靈活運用扶梯、步道或臺階、人行廊橋等措施融入地形。
其次,可續保護利用植被、水體資源,打造人文景觀核心。
最后,適應當地氣候。氣候條件影響建筑布局和建筑風格的。北方冬季嚴寒,建筑布局要考慮采光通風等因素,建筑的立面造型,圍護構建也會因節能而受到限制。南方潮熱多雨,設計中更強調防水、通風,建筑布局和立面造型更加靈活多變。
(2)建筑延續歷史文脈建筑作為城市面貌最直觀的展示載體,應擔當起展現地域特色的責任和使命,高校校園建設要強調“地域性”表達,同時關注高校長期發展所形成的獨特文化氣質和歷史文脈,要大力發揚當地地域特色,傳承城市文化和精神,使其與城市風貌協調統一。
“鄉土”是情懷和地域的體現,應適度改造傳統建筑建造技術,在當前使用功能滿足條件下基于現代新材料、新技術完成地區傳統空間特征重現。
在規劃設計中挖掘城市地域、歷史建筑的經典特征,對傳統建筑的藝術特征、歷史元素進行抽象提取、變形簡化,融入新的設計手法,實現古風今韻。
(3)空間與城市格局融合。①庭院空間,庭院是我國建筑規劃的傳統形式,是大空間下形成適宜尺度的常用手法,容易營造安全和私密的教、學氛圍,或莊嚴肅穆、或靈活多變。圍合、半圍合的院落形成校園不同風格的學習、交流、和運動和休憩空間;②街道空間,街道空間是校園規劃與設計中的骨架,合理有序的街道空間可以使建筑群更加有序和諧,是設計的重點所在。街道空間的設計應注意主次分明,使空間結構形成遞進關系;③廣場空間,廣場是校園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師生交流互動的場所,是校園文化底蘊和蓬勃發展的縮影。校園廣場可分為外向型中心廣場和內向型教學生活區廣場。外向型廣場多為禮儀性場所,是集中展示校園文化和形象的窗口,同時也是校園與城市的過渡空間。內向型廣場屬于供師生交流休憩的場所,是充滿活力的功能空間。
(4)景觀適合周邊環境。從體風格出發設計校園景觀,形成校園整體環境中的有序單元。使人、建筑、景觀融為一體,建筑與景觀共生、人與景觀共融。校園景觀設計的核心是以“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打造生態宜人的人文綠化環境,景觀設計應延續基地地貌地形,自然環境,充分利用既有資源,不破壞原有生態肌理。
高校不僅僅只是培育和輸送人才的殿堂,更是引領文化的場所。建設與城市歷史傳統相契合、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的高校校園已成為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希望通過對高校校園規劃設計中“地域性”表達的研究以及高校對城市歷史文化基因傳承的探索,為高校的建設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