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娛辰,陸國志
(吉林師范大學,吉林 四平 136000)
微課也被稱為微型視頻課程或微課程,主要是利用短小的教學視頻作為發展載體,對某一知識點或者教學環節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境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網絡課程資源[1]。微課的時間一般為5~9min,內容精煉,能夠促進人們多種感官同時參與,有效吸引注意力。導學案是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和優化發展的學習方案[2]。“微課導學”教學模式是以微課為載體,結合導學案而形成的一種教學模式,以學生為本,以“三維目標”的達成為起點和終點,讓學生明確教學目標,有準備地學習[3]。“微課導學”教學模式對于有效提高初中生學習化學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有著獨特的作用。
化學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性質、組成、結構與變化規律的科學[4]。化學是一門對于學生實踐以及思考能力要求較高的學科,教師無論是引導學生學習理論知識,還是引導學生探究化學實驗,都采用“灌輸式”教學方式顯然是行不通的。若教師執意采用這一傳統方式教學,會使學生感到化學是枯燥乏味的,會導致學生逐漸失去對化學學科的學習興趣。
傳統教學中大部分化學教師將所有的知識點都安排在課堂中進行講授,導致大部分學生在學習化學時不分主次,學生在課堂中不能最大程度地捕捉到化學內容的重難點,陷入了“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尷尬境地。課堂上的化學學習時間有限,班級內的學生人數眾多,這些因素都對教師以及學生提出了一個巨大的挑戰。部分教師將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任務完成的數量上,忽略了對學生的有效引導。教師未能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化學課堂時間進行學習,那么學生就很難掌握化學重點,突破化學難點。
學生學習化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必須堅持不懈學習,而課堂上的化學學習時間短暫,學生的課余時間較為充裕。傳統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未能在課余時間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未能給予學生及時的指導。很多學生在課余時間僅僅完成作業,沒有認真去思考,沒有做到合理利用課余時間有效地學習化學。
初中階段中有很多實驗操作起來對于學生來說安全性不高。例如: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中“粉塵爆炸”、“氫氣純度的檢驗”、“氫氣在空氣里燃燒”以及“濃硫酸的稀釋”等等實驗具有一定的危險性,若教師組織學生實際操作,安全性較低,但這些實驗在初中階段化學課程學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師要確保學生能夠熟練掌握正確的實驗步驟和流程,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在化學教學中意義重大[5]。教師不能因為實驗的安全性低便直接將這些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應改進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初中化學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教師應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運用實物、模型、標本、圖表、幻燈機和投影儀等多種教學媒體和手段,尤其要注重有效地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6]。筆者認為教師可將此類實驗內容制作為微課,上課時將其作為演示實驗在多媒體上展示,同時配備導學案進行教學。這一過程中如果可以融入實驗情境,效果會更好。“微課導學”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化學學習動機,從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學習,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思考能力。
與傳統化學教學相比,教師采用“微課導學”教學模式可以節省很多教學時間。教師可將化學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等內容設計在微課中,同時編寫化學導學案,可以引導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將簡單的化學知識掌握好,以便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利用更多的時間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分組討論化學重點和難點知識,有更多時間開展學生實驗。學生便會有更多動手操作的時間和機會,對于知識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入。這樣做可以實現教學內容的精煉化,促進學生在掌握化學知識時變得“精”、“專”[7]。采用“微課導學”教學模式,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同時逐步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初中生易對周邊事物感興趣,他們對化學知識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教師僅僅引導學生學習化學教材中的內容,不能滿足中學生的探索欲望。教師在引導學生學好書本知識以外,還應采用“微課導學”教學模式擴寬學生的知識面。例如,教師可在導學案里設計“化學知識卡片”、“科學家名人名言”等內容,也可以制作一些科學家探索化學知識的微視頻或有關知識擴展的微課等等,增強學生化學學習的趣味性,有利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探究方法與精神,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現代網絡通信的發展和各種智能終端的普及已經使自主學習成為可能[8]。教師在課前,按照《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及認知水平,并且結合教材內容來設計微課內容和導學案內容,教師將微課及導學案發給學生,以供學生預習使用。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發表觀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以《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中的課題“空氣”中第三個問題“保護空氣”為例,這部分內容是引導學生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良好材料,并且在中學化學課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教師在掌握學生關于“保護空氣”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根據《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要求以及“保護空氣”的內容,制作“保護空氣”微課,編寫預習導學案,并在課前發給學生。學生通過觀看微課、填寫導學案,學習空氣污染的原因以及危害,根據微課的引導,獨立查找“空氣污染的防治措施”資料,積極思考、提出問題,以便課上討論。“微課導學”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以及查找資料的能力,同時可以逐步培養學生形成綠色化學理念。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微課導學”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識。教師可將化學中的微觀知識用微課放映出來,并引導學生根據導學案內容,從而深入理解化學課程內容。另外,教師也應在課堂上為學生搭建反饋平臺,鼓勵學生展示自我,以改變學生在課堂上的從屬地位[9]。促進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索。
例如,當學生學習“原子的結構”課題時,其中“原子的構成”、“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以及“氯化鈉的形成”等對于初中生來說不容易理解,這部分內容屬于微觀知識,學生看不見也摸不著。教師應突破初中化學傳統教學方式的桎梏,重新尋找適合初中生理解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分別以氫原子、碳原子、氧原子、鈉原子、氯原子為例,播放“原子的構成”的微課,引導學生觀察并理解“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結合導學案上的“原子的構成示意圖”,最后得出“在原子中,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三數相等”的結論。當學生學習到“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的內容時,教師先引導學生猜想核外電子的運動情況,然后再組織學生觀看微視頻。對于“氯化鈉的形成”這部分內容,教師可以在課前自制或借鑒微課,并設計有利于學生理解的氯化鈉形成的微觀過程的導學案,以便學生課上學習使用,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知識,又能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再比如,當學生學習到“金剛石、石墨和C60”時,他們知道這三者的物理性質存在明顯差異。如果教師直接要求學生記憶它們的物理性質,學生會產生較大的記憶負擔,且一知半解。如果教師先播放“金剛石、石墨和C60”的結構微課,再引導學生分組合作制作其結構模型,最后結合課堂導學案引導學生學習它們的物理性質與用途,這樣的學習是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知識的,有利于學生理解、記憶、掌握微觀知識,并且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的意識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課后復習時,學生可根據微課內容以及導學案內容,有針對性地學習自己未掌握牢固的化學概念等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并且微課視頻可以反復播放,且隨時暫停,更方便學生加強學習探究[10]。“微課導學”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例如,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中的課題“水的凈化”,這部分知識包括“過濾實驗”、“硬水和軟水”等重要內容,如果學生沒有在課后及時將知識鞏固扎實,便會影響后繼化學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根據教師所錄的微課來鞏固知識,填寫復習導學案,并且根據微課中的提示來完成開放性作業,即根據課堂上所學內容以及微課中所給的材料,自制簡易凈水器,并與同學分享、討論。在課后復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復習了化學知識,還提高了思考、溝通以及創新能力。
“微課導學”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彌補傳統初中化學教學中的一些不足,能夠有效地將復雜的化學問題簡單化,將抽象的化學知識具象化,符合《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為初中化學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思路。當然,教師也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以及具體的教學內容,恰當地采用“微課導學”教學模式進行初中化學教學,全面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