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亮,劉成林
(廣州市創景市政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030)
新型冠狀病毒主要通過飛沫和接觸傳播,在密閉、不通風的環境可能存在氣溶膠傳播。2月13日,廣東省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鐘南山院士團隊宣布在廣州一例確診病例的糞便中分離出了活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病毒存在糞口傳播的可能。污水通過排水管網進入污水處理廠,存在病毒暴露引發操作人員感染、處理不當造成受納水體污染等的風險。2月1日生態環境部印發了《關于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污水和城鎮污水監管工作的通知》及《新型冠狀病毒污染的醫療污水應急處理技術方案(試行)》,規范醫療污水和城鎮污水監管工作,防止病毒通過污水和糞便傳播。
地埋式污水處理廠突破了傳統地上式的用地觀念,廠區整體地下集約布置,全封閉模式,在避免惡臭、噪聲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方面優勢明顯,但含病菌的氣溶膠在封閉的地下空間內更易富集。對于如何保證疫情期間地下空間衛生安全,避免產生病源風險,本文提出針對性觀點,希望能引起行業對疫情下地埋式污水廠運行安全性的關注,并為今后地埋式污水廠提高風險應對能力提出建議。
地埋式污水處理廠主要處理構筑物和設備位于地下空間,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以下簡稱新冠疫情)期間其潛在的病毒源主要可能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進水泵房、格柵間、沉砂池和曝氣池等處理單體由于曝氣或攪動污水產生氣溶膠,導致上部空間區域空氣中存在病菌。
(2)泵房、格柵間及沉砂池等預處理段產生的柵渣和沉砂,泥區產生的剩余污泥中可能存在病菌。
(3)由于消毒劑量不夠或紫外消毒效果不佳,尾水中仍可能存在病菌。
新冠疫情期間,地埋式污水處理廠應采取以下應對措施。
(1)通風除臭
盡可能加大預處理、生化處理、泥區的除臭風量,增大臭氣產生區域的負壓值,減少臭氣外溢至操作空間的量;增大操作空間通風換氣次數,增大正壓值;有條件的情況下在除臭系統末端增加水洗或噴灑消毒措施,避免尾氣排放中攜帶病菌,擴散至廠界內外。
(2)消毒系統
加強尾水消毒措施和余氯監測,提高余氯量保證消毒效果;針對紫外消毒,建議增加應急加氯消毒系統;暫停廠區中水回用。同時,應定時對產生的柵渣、砂和剩余污泥進行噴灑消毒,減少病菌擴散概率。
(3)減少人工取樣
目前,污水廠水質檢測部分指標需要現場取樣檢測,存在直接接觸污水的風險,盡可能減少人工取樣頻次,減少暴露風險。
(4)運維人員防護
由于空氣中有可能存在病菌,且在操作過程接觸不同的污染源,預處理、生化處理和泥區的運維人員必須做好眼、鼻、口、手的專業防護。
為提高新建地埋式污水處理廠的應對能力,建議在后續的設計中注意采取以下幾點。
(1)通風除臭系統
通風風管及風機不僅要保證平時臭氣產生區域不小于10 Pa負壓狀態及配電房、儀表間、控制間等非臭氣產生區域5~10 Pa微正壓狀態,且應預留疫情期間進一步加強正負壓狀態的能力,減少氣溶膠在操作空間的擴散;除臭設施末端增加疫情期間應急消毒滅菌工藝,確保尾氣無病菌排放。
(2)消毒工藝
消毒工藝方面,應重點關注糞大腸菌群數指標,目前《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8918—2002)一級A標準要求不超過1 000個/L,新冠疫情期間建議提高相關標準,參考執行《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 8978—1996)中傳染病醫院不超過100個/L的要求。因此,設計時應考慮余量或設置應急設施,確保疫情期間提標需求;同時,考慮增加柵渣、砂及剩余污泥存放點的自動噴灑消毒系統。
(3)取樣檢測方面
目前,污水廠BOD5和糞大腸菌群數仍需要人工取樣檢測,后續設計中應設置更加安全、衛生的自動化取樣系統,減少感染風險,如有可能可設置一體化檢測裝置。
(1)污水廠要關注病毒在城市排水系統中傳播的可能,重視污水廠員工的防護工作。地埋式污水處理廠作為封閉的地下環境,其安全的運行管理面臨更高的要求。同時,在今后的設計中也應考慮提高污水廠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盡可能采用自動化的噴灑消毒和檢測系統。
(2)此次新冠疫情對于污水廠運營、設計提出新的要求,需進一步探討相關標準規范的修編中增加疫情防控相關要求的必要性。
(3)目前的消毒措施都是在處理工藝中、末端進行,而在進水端設置應急消毒,不僅能減輕后續工藝壓力,還能極大減少廠區內病毒感染擴散風險,但該方案的可行性及對后續生化處理的影響,仍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