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瞭望智庫
2019年12月31日,由空間瞭望智庫、《國際太空》《衛星應用》《中國空間科學技術》雜志,以及“中國太空網”官方微信聯合組織的2019年全球十大航天新聞和中國十大航天新聞評選揭曉。
本次評選邀請了戚發軔、葉培建、吳宏鑫、范本堯、楊孟飛、周志成等院士及其他數十位著名航天專家投票。綜合參考院士、專家的投票結果,最終確定了入選的十大新聞。
“中國嫦娥四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中國北斗三號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完成”成為2019年的熱點,同時入選全球十大航天新聞和中國十大航天新聞。
2019年1月1日,美國“新視野”(New Horizons)探測器從約3500km處飛越了一顆名為“天涯海角”(Ultima Thule)的柯伊伯帶天體,并拍攝了該天體的圖像。該天體距離地球約65億千米,就此成為迄今為止人造航天器飛越的最遠天體。2019年5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宣布發現了該天體表面存在甲醇、水冰和有機分子的證據,此外,還發現該天體可能原本是一個雙元系統,兩部分相互環繞彼此運行,后來這兩部分逐漸合為了一體。2019年11月,該天體被正式命名為“阿洛克斯”(Arrokoth),在美洲印第安語中意為“天空”。后續科學家將對“新視野”取得的有關“阿洛克斯”的數據進行進一步研究。

“阿洛克斯”柯伊伯帶天體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南極的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成功著陸,并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自任務順利運行以來,已經向全球發送了十余批月球探測數據。玉兔二號月球車打破世界紀錄,成為人類在月面工作時間最長的月球車。嫦娥四號任務團隊還獲得了包括英國皇家航空團隊金獎、國際月球村協會優秀探月任務獎在內的多個國際獎項。

玉兔二號巡視器全景相機對嫦娥四號著陸器成像
2019年2月和7月,日本第二個小行星采樣返回探測器——隼鳥-2(Hayabusa-2)以“一觸即離”的方式在龍宮(Ryugu)小行星表面成功實施了兩次小行星采樣,并于11月開始返回地球的旅程,計劃于2020年底返回地球。隼鳥-2的兩次采樣均實現了極高精度的著陸,并且在第二次采樣之前釋放了一個撞擊器,在小行星表面“炸出”撞擊坑,首次采集到了小行星內部物質。隼鳥-2實現了人類第二次小行星采樣,成為全球小行星采樣返回探測的又一里程碑。

隼鳥-2探測器
2019年,美國新型商業載人飛船——“載人龍飛船”和“星際客船”相繼開展無人飛行試驗,完成首飛任務。3月2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利用獵鷹九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載人龍飛船”,飛船順利與“國際空間站”交會對接,并于3月8日再入返回。12月20日,波音公司利用宇宙神-5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星際客船”,由于飛船計時器異常導致未能進入預定軌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波音公司采取緊急處置措施將飛船送入安全軌道,飛船開展一系列在軌技術驗證后安全返回。這兩項任務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商業乘員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標志著美國商業乘員運輸取得里程碑進展。

“載人龍”飛船和“星際客船”
2019年3月27日,印度進行了低軌道反衛星試驗,成為全球第四個具備該能力的國家。印度在2007年前后啟動反衛星武器研發,由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牽頭實施。此次測試的反衛星導彈采用三級結構,擊中了運行在300km高度附近的一顆衛星,專家認為該衛星是印度于2019年1月發射的微衛星-R。此外,印度還暗示其有能力打擊高度達1000km的目標。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稱,印度的反衛星試驗產生了超過400塊太空垃圾,嚴重威脅在軌衛星和“國際空間站”的安全。

印度低軌道反衛星試驗
2019年10月9日,美國成功發射全球首個商業在軌服務航天器——任務拓展飛行器-1(MEV-1),計劃為處于壽命末期的國際通信衛星-901開展為期5年的延壽服務。MEV-1由諾格創新系統公司(原軌道-ATK公司)研制,采用全電推進系統實現軌道轉移,通過與國際通信衛星-901建立剛性連接,為其提供額外5年業務運行所需的姿態與軌道控制服務。在軌服務領域蘊含巨大價值,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美國發射首個具有實用意義的GEO在軌服務航天器,具有重要的階段性意義,標志著在軌服務從技術試驗階段正式邁入實際應用階段。

任務拓展飛行器-1
2019年12月16日,中國第52、53顆北斗導航衛星搭載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至此,所有24顆中圓地球軌道衛星全部發射完畢,標志著北斗三號全球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完成,為實現全球組網奠定堅實基礎。2017年11月以來的兩年多時間,中國已連續成功實施18次組網發射,以平均每月發射1.2顆衛星的高密度,刷新了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組網速度的世界紀錄。2019年5月17日,第45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并入軌運行,標志著北斗二號衛星導航系統圓滿收官。

北斗系統星座示意圖
2019年12月,《自然》雜志上的四篇論文公布了“帕克太陽探測器”(Parker Solar Probe)獲得的諸多科學探測成果,包括發現太陽風比在地球附近看到的更加動態和不穩定,發現太陽風從太陽向外流出的過程是從旋轉過渡到放射性流動,首次觀測到宇宙塵埃在距太陽約1127萬千米處開始變得稀薄,更加詳盡地觀測高能粒子風暴和日冕物質拋射等。“帕克太陽探測器”是史上距離太陽最近的探測器,該探測器于2019年12月進行第二次金星借力飛行,進一步縮小了近日點距離。

“帕克太陽探測器”
2019年,美國重建了專司太空作戰的太空司令部,并著手組建美國天軍,這是美國繼獨立空軍后時隔72年再建立新的軍種。天軍未來將負責美國軍事航天部隊的組織、訓練和裝備。美國高度重視發展太空軍事力量,此舉將全面改革軍事航天體制,確保其航天裝備能力、人才培養和作戰指揮獨立管理與發展,加速實現軍事航天部隊由“支援型”向“作戰型”轉變。

特朗普簽署《2020財年國防授權法案》,該法案授權組建美國天軍
2019年,“一網”(OneWeb)與“星鏈”(Starlink)星座相繼啟動部署,年度發射衛星總數超過120顆。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等國政府加速進場、加大發展支持力度,標志著全球低軌星座領域邁入高峰期,“群雄逐鹿”搶占市場先發態勢凸顯。與此同時,國際電聯、各國對巨型星座的監管不斷收緊,也意味著該領域即將邁入競爭淘汰的實質性階段,將驅動全球衛星通信產業格局與發展模式開啟顛覆性變革。

“星鏈”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