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斐, 郝加封
(北京航天試驗技術研究所, 北京 100079)
壓力容器發展的程度制約了石油化工行業的發展速度,而鋼材(包括鋼板、鋼管和鍛件)的正確選擇是維持設備穩定的先決條件。因此,正確認識壓力容器用鋼中的鋼材成分、特點以及牌號等信息,不僅可以使我們了解壓力容器的選材經驗,更有助于我們立足現狀進行革新。
壓力容器用鋼的類別可以按照多種方式劃分, 按照鋼材的材料來劃分,壓力容器用鋼可分為碳素鋼、低合金鋼和高合金鋼[1]。
碳素鋼又稱碳鋼,指的是含碳量在0.02%~2.11%(一般低于1.35%)的鐵碳合金,壓力容器用的碳鋼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碳素結構鋼如Q235-B 和Q235-C;第二類是優質碳素結構鋼, 優質碳素結構鋼一般為含碳量在0.8%以下的碳素鋼,同時其中S 與P 元素的含量較低,機械性能良好,如10 鋼、20 鋼優質碳素結構鋼;第三類是壓力容器專用鋼板,它是在優質碳素結構鋼的基礎上,更加嚴格地控制鋼材內的S 與P 元素的含量, 同時對鋼材內部缺陷以及表面質量的要求也較高,在鋼號后也會有“R”標識,R 讀作“容”,表示壓力容器專用鋼板,如Q245R。 碳鋼強度較低,塑性和可焊性較好,同時價格低廉,因此常常用于常壓或中、低壓容器的制造。
低合金鋼是在碳素鋼的基礎上加入少量合金元素的合金鋼,其合金元素有Cr、Mo、Ni、Mn、Nb 等,加入的合金元素總量不超過5%。 低合金鋼在經過熱處理后會表現出較高的強度[2],此外,還具有優良的韌性、焊接性能、成形性能和耐腐蝕性能。 壓力容器用鋼中常見的低合金鋼與Q345R、15CrMoR 等。
高合金鋼是在碳素鋼的基礎上加入一定量合金元素的合金鋼[3],所加入元素種類以鉻(Cr)為主,其他合金元素按比例適量加入,可以提高鋼的抗腐蝕能力,只是在量上面,高合金鋼的合金元素總量一般高于10%,高合金鋼的特點是耐腐蝕、耐高溫,同時還具有良好的低溫性能。一種典型的高合金鋼為0Cr18Ni9,又稱304 不銹鋼。
合金鋼的性能要優于普通的碳素鋼, 控制鐵碳合金中碳的含量對鋼材的強度與韌性的影響很大,與此同時,有些特殊合金元素的加入,即便是微量的,也會對鋼材整體的強度、硬度、韌性和塑性等產生極大的影響。 本文將以各個元素為出發點, 探究壓力容器用鋼中添加的各個元素對鋼材的影響。
鐵碳合金中碳素鋼和鑄鐵的不同就在于含碳量的多少,鑄鐵是合金中C 的質量分數大于2.11%,雖然鑄鐵的抗拉強度,但是塑性和韌性比鋼要差,不過具有良好的鑄造性能,耐磨性、減震性等良好性能。而在碳素鋼中,隨著C 元素質量分數的提高,鋼材的抗拉強度會升高,布氏硬度也有顯著提高。 以45 鋼和65 鋼為例, 兩種鋼材的Si含量都在0.17%~0.37%之間,Mn 含量在0.50%~0.80%之間。 45 鋼的含碳量在0.42%~0.50%之間, 其抗拉強度為600MPa,布氏硬度為229;65 鋼的含碳量在0.62%~0.70%之間,其抗拉強度為710MPa,布氏硬度為255。由此可見,一般來說鋼中含碳量增加會提高鋼材的硬度與耐磨性,不過相對應地,鋼材的塑性與韌性也會下降。對于抗拉強度而言,在一定的范圍內(C 的質量分數在0.9%以下),C含量的增高可以提高鋼材的抗拉強度,超出了這個范圍,鋼材的抗拉強度會顯著下降。與此同時,碳含量還影響著鋼材的腐蝕性和可焊性, 含碳量的升高會使鋼材在空氣中發生電化學反應, 造成鋼鐵的腐蝕, 對設備有嚴重危害;就可焊性而言,當碳量0.23%超過時,鋼的焊接性能變壞,在壓力容器選材時,需要焊接的部件一般采用低合金鋼,鑄鐵一般用于鞍座或者不重要的部件。
鋼鐵煉制過程中,會加入硅作為脫氧劑,故一般的鋼材中都會含有少量的硅, 多數優質碳素結構鋼的硅含量在0.17%~0.39%之間,此時硅不算作合金元素,但當硅元素的質量分數超過0.5%~0.6%是,即為合金元素。 壓力容器的工作環境通常較為惡劣,硅元素的加入,能夠提高鋼鐵在高溫下的抗氧化腐蝕性, 因為高溫下,Si 與氧氣接觸,形成致密的高熔點的耐高溫氧化物,覆蓋鋼的表面,能夠阻止鋼材被進一步腐蝕[4]。
在煉鋼過程中,錳是良好的脫氧劑,Mn 元素的存在,可以提高Si 的脫氧能力,同時它又可以與S 元素反應生成MnS 從而降低S 的質量分數, 也是脫硫劑。 作為煉鋼時的添加元素,多數鋼中都含有少量的錳,如碳素結構鋼中的錳含量一般為0.50%~0.80%。
不像其他元素對鋼材性能具有增益作用,P 元素的存在會對鋼材性能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微觀層面上將講,P 可以溶于鋼中的鐵素體,進而使得鐵的晶格發生劇烈歪曲,最終表現出來的,則是鋼鐵的強度和硬度增大,韌性與塑性降低。 P 元素對鋼材的影響在低溫時尤其明顯,因此認為P 可以增大鋼材的冷脆性。 P 元素在鋼材中是需要嚴格限制質量分數的元素: 普通鋼中P 的質量分數≤0.045%;優質鋼中要求P 的質量分數≤0.035%;高級優質鋼中P 的質量分數≤0.030%; 特級優質鋼中P 的質量分數≤0.025%。
S 元素的存在對鋼材的危害甚至比P 還要大。由于鐵礦石的原因,S 元素在鋼鐵中的存在形式為FeS,它的熔點約為985℃,大量存在于鋼材的晶界處。 當鋼材在1000℃以上的高溫進行壓力加工時,FeS 會變為熔融狀態,這就使得各個晶粒在界面處發生了晶界分離, 鋼材就會被破壞。因為這種現象常常在高溫狀態下發生,故認為S 元素能夠加劇鋼鐵的熱脆性。S 元素對鋼鐵危害極大,它的質量分數需要嚴格控制:普通鋼中S 的質量分數≤0.050%;優質鋼中要求S 的質量分數≤0.035%; 高級優質鋼中S 的質量分數≤0.020%;特級優質鋼中P 的質量分數≤0.015%。
鉻在壓力容器用鋼中出現得十分頻繁,碳鋼中Cr 元素的加入能夠使鋼材的各項性能得到極大的改善。 對于碳質量分數較高的鋼材, 鉻元素的加入能夠在鋼材熱處理中有效細化晶粒,均勻組織,提高淬透性和耐腐蝕性。有些水下的壓力容器設備采用的是含有Cr 元素的高合金鋼,一個典型的鋼種為0CCr18Ni9(304 不銹鋼),有時候為了降低成本,會采取固相滲鉻等工藝。 此外,鉻能顯著提高強度、硬度和耐磨性,但同時降低塑性和韌性。 因此,鉻元素是不銹鋼,耐熱鋼的重要合金元素。
Ni 元素與Cr 元素在我國鋼鐵冶煉史上是1965 年之后才開始出現的,最開始使用這兩種元素的原因是,實踐證明,鎳是提高耐大氣腐蝕鋼性能的有效元素[5]。同時,特種設備鋼材的總和性能要求比較高, 要求鋼有一定的強度、硬度以及韌性,與Cr 類似,鎳能提高鋼的強度,而又保持良好的塑性和韌性。但由于鎳價格的限制,目前很多學者在尋找廉價材料來代替合金元素鎳, 如近年來有學者研究以錳代鎳的合金鋼的性能。
鉬對鋼材的強度、抗蠕變能力有極大的改善作用,強化的原理是異類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6]。 鉬(Mo)元素加入鋼材中之后,會與鋼材中的C、Fe 以及其他合金元素發生作用,鋼材中各相原有的穩定性被打破,產生了一部分新相,令人欣喜的是產生的新相穩定性更好。
Ti 元素與許多非金屬元素(C、N、O、S)都具有較強的親和力,以C 為例,鈦(Ti)可以與碳(C)形成具有較高硬度和穩定性的碳化物[7],這些碳化物也可以作為晶核,在鋼進行再結晶時,使晶粒更加細化,微觀上的改善可以提高鋼材整體的強度、硬度與耐磨性;鈦(Ti)與硫(S)的結合也是值得注意的, 由于Ti 和S 的親和力比Fe 和S 的親和力大,所以Ti 可以把S 從Fe 手中“奪回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FeS 的形成,Ti 在鋼材中加入可以減少鋼的熱脆性。
V 在壓力容器用鋼材中的溶解度較高, 一般鋼材中V 元素作為合金元素時質量分數都在1%以下。 與Ti 類似,V 也可以與C 形成硬度較高的碳化物,V 元素在高溫下對于提高鋼材抗氫腐蝕的能力效果顯著。 釩的另一特點是“親氮性”,它可以“捕捉”到鋼鐵中自由形態的N 元素,形成氮化物粒子,有效地阻止奧氏體晶粒的長大,達到細化晶粒的目的。由此可見,V 與N 在合金元素中是一對搭檔,需要配合使用,在缺少N 元素時,V 對鋼材強度的提高作用并不明顯。
鋼鐵的合金元素中鈮(Nb)的含量一般都是比較小的,但是它的作用卻不容小覷, 它對提高鋼材韌性有極大的作用。生產中,一般Nb 元素的質量分數在0.05%以下,Nb元素與C 元素可以形成穩定性較高的碳化物, 能細化鐵素體晶粒。當鋼材整體鐵素體晶粒性能良好時,韌性就會得到提高, 但是當Nb 加入的質量分數大于0.05%時,提升效果不再十分明顯。故有些用作儲罐的壓力容器選材,都會選用帶有鈮為合金元素的鋼材。
通過以上對合金鋼中諸多合金元素的逐個介紹,可以發現, 鋼材中合金元素合理的配比或使用可以改善鋼的綜合力學性能、淬透性、熱穩定性和耐蝕性等[8]。將各個元素的特點總結起來, 可以得到合金元素在壓力容器用鋼中,可以提高鋼材的力學性能。
壓力容器用鋼多為低/高合金高強度鋼,一些不太重要或者機械性能要求較低的部件會用碳鋼。
壓力容器用鋼中Cr、V、Nb 元素有助于提高鋼材的硬度、抗腐蝕性,Ni、Mn 元素有助于提高材料的低溫性能與韌性,S、P 屬有害元素,需要嚴格控制。 通過容器使用時特征的分析,選取元素含量不同的鋼材,既可以滿足強度的需求,又能夠保證經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