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

陳新年(左)江蘇省委派駐灌云縣崗東村第一書記
“新年新氣象,只爭朝夕,不負韶華,一定要把甘薯產業發展成為群眾身邊的第六產業。”
1月25日,農歷大年初一,天剛放亮,爆竹聲此起彼伏,四處洋溢著過年的歡樂氣息。
江蘇省委派駐灌云縣崗東村第一書記陳新年與該縣東灣村第一書記錢世軍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悅,他們終于約到了灌云縣“甘薯大王”劉敏捷。
一行人頂風踏霜,沿著被凍得干裂的田埂來到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灌云縣示范甘薯種植基地,劉敏捷從氣候、土壤、勞動力、交通等方面介紹了灌云甘薯種植業的前景。
“目前,灌云縣甘薯種植面積達8萬畝,市場銷售卻不穩定,貯藏過程極易發生凍害,造成腐爛,導致品質下降,從而影響流通。如果有甘薯深加工企業,就能帶動甘薯種植業發展,帶領農民脫貧致富,從而推動鄉村振興。”談到銷售情況,劉敏捷的話語里顯出幾分無奈,豐產未必就能增收。
當陳新年一行人到達甘薯儲存庫時,目之所及一片灰色。倉庫空間狹小,面積不足60平方米,儲存量僅幾萬斤。而且,墻角尚有積水,有的甘薯已經腐爛。他們發現,以現有品質和儲存量遠遠無法滿足生產加工需要。
而這些,都是制約甘薯產業發展的客觀因素,灌云甘薯產業已經到了瓶頸期。
不過,經過此前幾個月的調研,陳新年心中更加有數,“新年新氣象,只爭朝夕,不負韶華,一定要把甘薯產業發展成為群眾身邊的第六產業。”
事實上,陳新年和錢世軍早已意識到,農業不能只搞種養,而是要搞農產品深加工產業。依靠深加工后的農產品及其配套服務,才能在更多環節獲得利潤。
在陳新年看來,第六產業的本質是一、二、三產業相互融合,實現一體發展,將農業變成綜合產業,把產、加、銷融為一體,提高流通效率,實現產品增值,從整體上提高包括特產在內的農業經濟效益。第六產業是從田間到餐桌的大貫通、大整合,是綜合產業,是農業發展的方向,也是崗東村、東灣村等江蘇省定經濟薄弱村必須要走的路。
然而,農業種植業受市場、氣候等不確定因素影響較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全軍覆沒,如何保證產業扶貧的持續性?如何保持村集體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如何長久地解決農民缺少致富技能的問題?如何讓唯一的資源黃土變成金?
這些問題,對駐村即將期滿的第一書記們來說,已成為新的問題,需要新的深入思考。
陳新年此前調研發現,灌云縣是甘薯種植國家示范縣、省無公害甘薯標準化示范區。該縣氣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另外,土層深厚,有機質豐富,非常適宜甘薯生長。
于是,陳新年和錢世軍找到江蘇省委派駐灌云縣魯河村第一書記鄭玲童、連云港市委派駐灌云縣崗東村第一書記江敏,4人開始著手調研灌云甘薯產業。
他們拜訪了中國甘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馬代夫,以及揚州大學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系的教授,參觀了四川宜賓、福建連城、安徽泗縣及山東蘭陵、沂水等地的甘薯種植基地和加工企業,研究了南通、泗陽、揚州等地的飼料生產養殖企業,最終了解了甘薯產業從原料種植、供應到甘薯產品生產、養殖企業對飼料甘薯產品的訴求等。
他們發現,目前國內幾乎沒有涉及全產業鏈的甘薯加工企業,而且,產業市場集中度低,新興企業擁有一定發展機遇。甘薯產業在灌云是可行的、可深度開發的,是具備產品衍生和持續發展潛力的產業。
1月23日,他們4人把歷時3個月完成的《從“五方掛鉤”到“五位一體”深入推動灌云甘薯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呈送至灌云縣有關部門,得到了縣委領導和江蘇省委駐灌云縣幫扶工作隊的初步認可。
從縣里返回的路上,4名第一書記再次明確了一個共同的信念:一定要全力以赴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帶領農民增收致富。實現鄉村產業振興,最大的動力來自基層群眾,唯有得到他們的支持,才能獲得巨大的推動力。
當他們回到省委駐灌云縣幫扶工作隊第一支部所在地崗東外貿農業種植基地時,村民們紛紛前來看望。有村民問:“陳書記,你們大年初一怎么沒有在家過年,還到地里來?”
陳新年等人還沒來得及回答,前年8月起在基地務工,已拿到1.8萬元工錢的許曰美便說道:“幸虧有你們,我們家今年能過個好年!”
通過兩年的產業扶貧,崗東村這個曾經的省定經濟薄弱村實現村集體經濟凈收益115萬元,貧困戶獲得扶貧工資收入43萬元。
目前,外貿農業種植基地有50畝已種植洋蔥,預計到5月份收割,按畝產12000斤、每斤0.45元計算,保底收入可達到27萬元。而對于其他預留地,村里計劃開春種植甘薯,為甘薯產業的發展打“前站”。
陳新年與錢世軍和村民們分享了他們的思路。他們正在與蘇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洽談,合作發展功能農業(薯業),打造系列富硒薯業產業,提升薯業附加值。針對土壤、甘薯硒含量低,以及動物缺硒、人體硒攝入量不足等問題,設計補硒路線,即利用調控技術直接作用于土壤,從源頭改善缺硒環境,再通過甘薯富集固化成安全性高、吸附性強的甘薯產品,有效提升人體硒含量,提高人體免疫力。
“同時,薯渣可加工成動物飼料,這有助于改善動物營養元素,促進動物生長,也將間接有利于人體健康。”陳新年說。
村民們認真聽著,黝黑的臉龐泛起笑容,他們深知,有了藍圖,只要好好干,就一定能實現甘薯產業大發展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