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很多經典的場景,比如父母帶孩子到商店,然后和顏悅色地告訴孩子,你可以去選你喜歡的玩具,或是去選你自己喜歡的衣服,再或者讓孩子去選自己喜歡的書籍等等。這個時候,父母真的放手了嗎?真的把選擇權交給孩子了嗎?
其實并不是。這個時候,父母內心充滿了對自己之前所有“教育”成果的自信,相信孩子一定能跟自己心意相通,選到父母心中的理想之物。但是,如果孩子拿到父母面前的物品,跟父母心中的預期完全不同,這個時候家長會坐視不管嗎?絕大多數家長不會,他們會馬上進行干預。干預的方式就是試圖說服孩子放棄自己挑選的這個東西,選擇家長挑選的另一個東西。
這個過程看似很常見,但其實充分說明了家長的控制感。
家長覺得自己有必要干預孩子的一切,當然也包括審美。因此,他們時時處處左右孩子的想法。
家長的出發(fā)點可能是好的,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替孩子做出最正確的選擇,從而讓孩子活得更輕松、避免承受犯錯的痛苦,于是對孩子的事情過度干涉。這樣的一個結果就是, 孩子沒有機會學習如何獨立生活,會形成一種過度依賴的性格。
給家長們一些小建議:
1.對于孩子的一些選擇不要過度夸大,保持平常心。
2.不重要的事情,真的放手讓孩子去做、去選擇,畢竟孩子自己喜歡比較重要。
3.家長可以列一個具體的清單,在哪些事情上要干預,哪些事情不用干預。這個清單邀請孩子一起參與完成。
4.保證家里的看護人都能行為一致地執(zhí)行上述清單。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