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雷本名張雷。2017年9月,給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賬號起名時,大雷就誕生了,他覺得朗朗上口。此后,大雷開始用短視頻記錄林區的農家日常。東北林區提供了適宜木耳、野菜生長的天然環境,大雷用鏡頭記錄了自家木耳的生長過程,從種植到培育、再到采摘收獲,向觀看視頻的人普及了這一常見山貨的常識。他成了林區山貨的講解員,還向粉絲介紹東北特色野菜的情況,南方人不常見到這些。
他的視頻賬號目前有了92萬追隨者。每條視頻都不長,但都能保證至少上萬人次的播放。2018年6月,粉絲漸多,他決定開公司創業,在網上售賣山貨。在城市漂泊十余年后,這個年輕人終于有能力重新回家鄉扎根。
2005年,16歲的大雷離開了家。也就是他常說的“山溝溝”。再后來,他離開牡丹江,到了省城哈爾濱,做電腦維修店的學徒。
不安分的少年還想看看更遠的世界。第一站,選擇了蘇州。可后來的生活,并不像初抵蘇州的那天一樣溫暖。大雷在一家電子廠找了份工作,負責檢查電腦一體機。平均每24秒就要完成一臺電腦的檢查,一晚上要檢查600多臺,每一天后背都會被汗水浸濕。也有堅持不住的時候,他給自己鼓勁,“要挨夠半年。”這是他暗暗為自己定下的計劃:去不同的城市至少待半年,豐富閱歷。他揣著對世界的好奇,對他而言,這是對自己的歷練。半年終于挨過,他去了北京。大雷的工作是安裝屏幕,日日穿梭于各個寫字樓與會議室。“北京的生活節奏實在太快了。”大雷不適應。不久后,他回到了老家。大雷選擇仍然只是種地。干了一整年,收成不好,人瘦削了,“婚錢”也沒賺到,大雷還是得出去打工。大雷幾次歸家,又幾次遠行。始終有兩種力量在他的生活中激蕩:一種推著他去遠方,一種拉著他向故鄉。2017年的時候,他在哈爾濱談了女朋友。談戀愛得花錢,他遍覓賺錢方式,最后選擇了自媒體。他將一些國外的有趣視頻,翻譯、剪輯后,制作成適合國內受眾觀看的視頻,一個月能有兩三千元收入。但最后,因為彩禮問題,這段愛情還是以分手告終。2017年9月,在外輾轉漂泊了12年的大雷決定回家。在做自媒體的過程里,他發現三農視頻特別吃香,而漁業、牧業、農業領域,都已有前人在做,他想依憑家鄉的優勢,填補林業的空白。他開通了頭條號,取名“林區大雷”,還買了一臺價值3600元的DV。
2018年上半年,今日頭條推出頭條小店,創作者將商品掛出,粉絲便能下單購買。到了6月,剛好遇上木耳收獲的季節,很多粉絲要預訂木耳,大雷收到平臺邀請后,便順勢入駐,開始銷售起自家木耳。目前,他靠短視頻,月入可過兩萬元,創辦的公司還有營收。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