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生 楊方靜 本刊記者 季江云
確立黑白名單 革除濫食陋習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
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立法禁止濫食野生動物。那么,這次立法有哪些深遠意義?公眾應該怎樣正確對待野生動物?在相應的執法和宣傳上如何加強?就這些問題,《環境與生活》雜志記者采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常紀文副所長。
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下簡稱《決定》)。這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決定》會帶來哪些變化,《環境與生活》雜志記者于3月30日電話采訪了參與該《決定》制定工作的國際知名動物保護法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常紀文副所長。
提到《決定》出臺的深遠意義,常紀文副所長解釋說,“早在2014年,因為食用野生動物破壞生態平衡、搞壞黨風政風、破壞了正常政商關系等原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就通過了一個刑法解釋案,規定以食用或消費為目的購買國家重點保護動物行為屬于犯罪,這就為今年出臺《決定》全面禁食野生動物埋下了伏筆?!?/p>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會上通過了《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和《生物多樣性公約》,這兩個文件中都提到了風險預防原則。常紀文研究員說:“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是否來自蝙蝠尚無定論,還需要進一步的科學研究。但公共衛生領域也要強調風險預防的原則,正是基于此原則,我們起草該決定時明確提出了全面禁止濫食野生動物,目的就是切斷野生動物向人類傳播疾病的渠道?!?/p>
常紀文認為,《決定》對于維護生物安全和生態安全、有效防范重大公共衛生風險、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革除濫食陋習,倡導健康、文明、綠色的生活方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各方面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決定》出臺對于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意義重大,但還有人至今傻傻分不清到底哪些野生動物禁止食用,常紀文副所長強調,“水生動物中國家重點保護的一級、二級動物和‘三有’動物以及全部的野外生存的陸生野生動物都明確禁止食用?!?/p>
《環境與生活》記者問:“有自媒體將旱獺、蝙蝠等可能帶來重大公共衛生風險的動物稱為有害動物,并建議對它們進行生態滅絕。這種說法錯在哪里?”
常紀文研究員說:“‘有害動物’這個說法本身就是錯的,自然界中每一種動物存在都是有其角色和功能定位的,單純有利和有害的劃分方法完全是從我們主觀意識出發的。我們都知道蒼蠅、蚊子有害,可哪一天蒼蠅蚊子都滅絕了,我們的生態環境會發生什么變化?誰都難以確定。只不過是目前我們還沒發現它們的益處,并不代表它們的存在沒有價值。我們需要做的是斬斷疾病從野生動物向人類傳輸的渠道,而不是單純覺得一些野生動物有害就要對其進行所謂的生態滅絕,這會引發不可估量的生態災難。因為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是我們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p>
常紀文認為,《決定》有以下三個亮點:第一,實事求是,既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也維護了農業經濟基本穩定,沒有搞“一刀切”,保護了部分企業和可以養殖的動物,對新列入禁止養殖野生動物名單的相關企業也給予了一定補償;第二,實施黑白名單相結合的方案,明確劃分出違法食用與合法食用的邊界,黑名單是指一個范圍,包括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三有”野生動物和純野外的野生動物,所有被列入黑名單范圍的野生動物一律不準吃,比如穿山甲和各種蛇類,這次都被列入黑名單,就不能作為食物食用。而白名單則列明哪些動物可以吃,比如家養的畜禽,小龍蝦、螃蟹、牛蛙、甲魚等水產品可以養殖和食用;第三,全鏈條監管,以吃為導向,禁止食用動物的同時,禁止養殖、運輸,而且是全鏈條處罰,在《野生動物保護法》和其他現有法律規定處罰范圍內加重處罰。

這是最近抖音里的“網紅”動物——旱獺,它那聲“啊”深入人心,但這是鼠疫桿菌的攜帶者,人們還要敬而遠之,圖為美國黃石國家公園里的旱獺。

陜西警方清點被非法獵殺的野生動物及其制品
有網友提到,近年來珍稀瀕危動物保護各方面措施到位,種群得以恢復,但針對常見的蛇、青蛙等“三有動物”的保護,卻明顯出現短板,常看到新聞報道,有人因為在集市上賣蛇、青蛙和麻雀等農田中常見的動物而被判刑。對此,好多老百姓并不理解。那么,針對“三有”動物的保護,我們在執法和宣傳上要怎樣加強?
常紀文認為,以往對保護大熊貓、雪豹等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的執法非常嚴格,也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對保護“三有”動物的執法卻相對寬松,宣傳力度也有欠缺,因此導致老百姓認識不到位,覺得祖祖輩輩都這樣賣和吃,根本不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已經觸犯法律甚至是刑法,在被判刑時覺得冤枉,“其實我們早有這些法律規定,學習法律是每個人的義務,你不了解法律規定并不能成為免予處罰的理由,這也說明我們這方面的普法力度需要加強?!?/p>
常紀文建議,今后應該廣泛利用自媒體、網絡媒體、電視臺等多種渠道,加強對野生動物,尤其是“三有”動物保護的案例來以案說法,讓老百姓從鮮活的案例中去理解法律的要求。另外,之前禁食野生動物效果不太理想,這也與執法部門協調配合不好有密切關系,接下來需要加強銜接執法,多部門聯合監管野生動物的相關產業鏈,對非法食用野生動物的人員應加重處罰。
常紀文還提到,《決定》在提出全面禁食野生動物中也有“網開一面”,比如對小龍蝦、螃蟹等水生動物、科研和中醫藥所需野生動物的規范,還有考慮到農村經濟發展所需,允許牛蛙、甲魚等兩棲和爬行動物的養殖等。他解釋:“水生動物除了國家一級、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和‘三有’野生動物外,都可以食用。陸生野生動物全部禁止食用。一方面考慮到涉及的養殖戶多,對養殖產業沖擊大。現實生活中,甲魚養殖比較多,也是民間長期食用的傳統美食,因此把甲魚這種實際上是兩棲類的動物劃到水產品類,這樣也能被大眾所接受;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科學研究、中藥制造、展覽展示方面的需求,如我國好多中藥材來自穿山甲、熊等野生動物,所以才‘網開一面’,規定允許非食用性利用的特殊情形。不能搞一刀切,那樣會讓農村廣大養殖戶受不了?!?/p>

陜西警方展示被盜獵分子用高壓線獵殺的“黑熊”
野生動物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可以吃,到現在的禁食,出現這種變化的大背景是什么呢?
常紀文副所長指出,“以前經濟不發達,人們不得不吃野生動物補充蛋白質,我國今年年底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有了經濟條件,不再依賴吃野生動物來補充人體必須的蛋白質了。但現在卻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一些老百姓認為野生動物的口味比養殖動物好,營養價值更高,宣傳野味文化,這種思想明顯是錯誤的?;谏鷳B文明建設的內涵所需,我們立法規定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與此相應,我們的宣傳力度也要跟上去。不過,我擔心,《決定》全面施行后,會有部分人在國內吃不了野生動物,就跑去國外吃野生動物,甚至會有旅游團專門組織到境外去吃野生動物,我建議國家加強與周邊國家交涉,加強聯合執法,嚴懲不遵守規定的人員,尤其是對參與其中的公職人員,要從黨紀國法層面加大懲處力度?!?/p>

各種蛇類都被列入此次禁食野生動物的黑名單

有些動物看著很“野生”,其實是可以吃的,比如羊駝已被美洲人馴化了千百年。

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的天鵝

被網友稱為“平頭哥”的蜜獾是蛇類的克星
隨后,《環境與生活》記者問到另一個現實問題:“在野生動物保護方面,執法手段的罰是一方面,與此相對,還有補償。比如野豬啃食莊稼,老百姓卻不能打野豬,現在有些保護動物種群數量大增而產生很大破壞,應該怎么做來保障當地居民的合法權益?”
常紀文研究員認為,“在一些農村地區,像野豬之類的三有動物,它對一些農作物會造成很大破壞,甚至可能傷人,導致老百姓遭受經濟損失,人身安全也受到威脅。對此,國家要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給予充分補償,損失多少補償多少。在鼓勵老百姓積極參與保護野生動物的同時,自身利益也能得到充分保障。還有一些地方‘三有’動物數量增加過多以致產生危害時,為了維持生態平衡,國家要給補貼,讓地方政府組織有資質的專業人員進行合理捕殺。這種制度既能保護野生動物的種群數量,也保護了老百姓合法權益,維持了生態平衡,促進人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我們還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把補貼和相關管理措施嚴格落實到位?!?/p>

人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環境百科】
三有動物
“三有動物”的全稱是“三有保護動物”,即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有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包括農田中常見的蛇、青蛙、麻雀、野豬等,都屬于三有動物。
“由于疫情原因,很多農民在城市找不到工作,企業沒訂單不開工,只能回家搞養殖,但現在有些野生動物已經列入了黑名單,不允許養殖,”常紀文副所長強調,“國家或地方政府應補償相關產業,而且要把補償落實到位。如果可能,可以引導一些受影響的養殖戶養殖國家允許養殖的動物品種,維護農業經濟層面的基本穩定,絕不能搞一刀切?!蹦壳埃r村農業部公布了畜禽資源名錄,為了減少對養殖戶的經濟影響,把名錄擴大了,如把毛皮動物也納入進去了,這個名錄正在征求社會的意見。

蝙蝠是多種病毒的攜帶者,但在某太平洋島國,至今還有人把蝙蝠做成菜。

這幅漫畫形象地說明我們與野生動物的共處關系,我們獵殺野生動物在某種程度上講等同于“自殺”。

我們常見的麻雀屬于“三有保護動物”,即有益、有科研價值、有經濟價值,它們與蛇類、青蛙等都被列入此次禁食的黑名單。
這幾年由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加速推進,城鄉環境都大為改善,野生動物離人們越來越近,其中有松鼠、喜鵲等討人喜歡的,也有老鼠、蛇等讓人厭惡甚至害怕的。《環境與生活》記者問,“經常有新聞報道,在南方一些城市,蛇在居民小區里出現,甚至到居民家中,但它算‘三有’動物,老百姓不能打,這該怎么辦?”
常紀文研究員耐心回答:“對于老鼠,據我了解,社區會在垃圾堆等老鼠出沒的地方放滅鼠藥。而蛇是‘三有’動物,不僅可怕,而且能傷人,毒蛇更會致命,我們發現后別主動打它,在保護好自己的同時盡快向當地的林業、公安或其他相關部門舉報,讓專業人員來捕捉后再放到遠離人群的野外,這樣做既保護了蛇,也不讓蛇傷到人?!?/p>
至于公眾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常紀文副所長建議,“第一,學習法律,學習法律是每個公民的義務,不知法不會減輕處罰,特別是要通過典型案例來學習法律、了解法律;第二,要用文明、健康、綠色的理念來要求自己,形成文明、健康、綠色的生活方式,自己不吃野生動物,也不參與非法獵殺、運輸和經營野生動物的任何活動;第三,加強社會監督,建議國家加強有獎舉報,有關部門加強落實執法。”他補充說,“讓老百姓參與監督,也可以針對野生動物保護提起公益訴訟?,F在網上還流傳一些捕捉鱷魚、鳥類以及老虎等野生動物的視頻,這對革除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非常不利,建議針對惡意傳播類似視頻要追究法律責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