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超
(天津(中材)重型機械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000)
自動化技術使機械制造產業的生產工藝從勞動力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開始轉變,提高了生產力,使生產技術不斷向著完善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本文著重探究機械自動化技術在生產制造中質量控制的有關問題。
機械制造在生產工序上具有科學性和嚴密性,生產工序環環相扣,任何一點細小的錯誤都會影響產品質量。在自動化技術的支持下,把每一個環節都置于計算值的控制下,操作人員僅需觀測數據變化就就可以及時的發現問題并予以改正,減少風險發生的可能,達到提高產品質量擴大產量的需求。
例如:在實際操作中,人員設備等因素都會導致機器運轉與先前的設定出現偏差,所以技術人員要在初期的方案設定中要為合理誤差的出現留有波動空間。首先技術人員在初期的程序設定上要進行科學規劃,改變傳統的經驗主義而采取大數據收集整理的方式。如在輥壓機的加工制作中,技術人員開展信息收集,根據數據庫中保留的輥壓機關鍵設備報損情況推斷出影響輥壓機質量的原因。物料粒度超標、安全銷故障、液壓系統故障以及輥面完整程度等方面對質量起到主要作用。安全銷故障主要是指凸形塊受到力的軸向分量大于碟形彈簧的彈力,使安全銷損壞或碟形彈簧失效,會造成安全銷頻繁脫出、系統跳停。技術人員針對這幾方面開展多次實驗并進行信息記錄。之后將數據輸入到計算機系統中,計算機通過大數據分析計算出一個合理的誤差范圍。技術人員在編程中依據所得設定合理誤差,用程序指令計算機進行大規模生產,機械設備就可以自動生產加工。操作人員僅需在電腦前監控各項指標的波動情況,確保其在既定的合理范圍內變動,這樣就可以減少人工因素的干預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除此之外,在程序編制階段還要通過計算機系統的數據存儲功能,把相似數據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使自動化控制系統對生產工序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進行預測,以便于在失誤出現的第一時間做出判斷并提供最高效的解決方案及時止損。同時人工操作具有經驗主義色彩,所以在程序的設定上技術人員可以合理借鑒其經驗傳遞的優點,利用自動化系統的前定控制功能,把以往的經驗積累融入到程序的設定中。從人工與大數據信息處理兩個方面入手開展預判工作,制定出一套嚴密規范化的生產標準,使自動化系統實時進行自我監測,保證在錯誤出現的第一時間完成認定與修復,把機械制造控制在安全范圍內。技術人員通過計算系統輸出的結果,了解生產的全過程提高檢修工作的準確化程度保障生產的穩定性。最大程度上改善了生產依靠工作經驗的情況,提高整體工作效率。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企業為提高市場競爭力不斷開展兼并活動,這就使企業從單一產品的生產向大規模集成化的方向轉變。傳統的生產技術以人力為主并且實行區塊化管理,各部分之間相對獨立聯系性不強適合小規模生產。因此為滿足綜合性發展的需要,企業要積極進行技術升級形成人工智能,電子信息和多媒體等多項技術結合的虛擬化應用模式。通過模擬生產環節,檢測出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判,提前規劃相應的解決措施,最大程度上保障生產的穩定運行以提高生產效率。
例如開展虛擬化應用模式,提高生產效率。技術人員通過模仿產品生產的全過程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判,如在輥壓機加工項目中,技術人員將機架、軸承座以及端部件作為輥壓機的重要部件進行加工。首先利用多媒體技術將生產器械,原料等轉換為3D立體圖的形式后進行縮小還原。技術人員通過智能化應用在數據庫中篩選出有代表性的幾組數據把它們輸入到模擬系統中,操作人員開啟預先編制好的程序,虛擬系統即可工作。如輸入軸承寬度為720mm,軸承支撐中心距尺寸為3000mm,數據庫就自動為其匹配相應大小的軸承底座,并且可以容納軸承底座在既定范圍內的合理誤差。在重要部件的加工完成后,虛擬系統可以進行輥壓機的模擬組裝。多媒體技術發揮強大的動態構圖能力,將各零部件合成在一起模擬現實中的組裝過程,操作人員檢測組裝程序是否存在問題并及時進行整改。最后通過創設現實中可能發生的多種故障情況,來檢驗輥壓機的使用性能。對生產全過程的模擬可以在產品投入生產前對各種不利情況進行預判,再利用人工智能系統保留數據作為判斷依據,一旦發生類似情況計算機系統就可以根據數據在第一時間向工作人員傳達信息精準定位并提供高效的解決方案,減少檢測和判斷時間降低風險較少不必要的經濟損失。電子信息系統在虛擬化應用中起到連接各個生產環節的紐帶作用,把生產過程串聯成一個有機整體,當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后及時切斷其他環節與它的聯系削弱危害的影響程度及時止損。電子信息系統還兼具定位報警功能,在智能化應用發現異常數據后電子信息系統向工作人員發出預警并上報故障發生地的位置,大大節約檢修時間。把生產的全過程置于計算機系統的監控之下,通過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完善工作規劃,使其與實際生產情況更加貼近更具實用性與科學性,進而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和核心競爭力。
在經濟騰飛的今天,機械生產企業大量出現,市場競爭加劇。因此企業必須改變以往單一生產模式,積極開發新產品更新生產工藝滿足市場需要。而傳統的制造業主要是勞動力密集型,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生產規模都無法適應新趨勢同時機械加工制作工藝較為復雜涉及到多種技術。綜上,機械加工制造企業要主動推進集成化生產模式,緊密聯系各個生產環節嚴控工作的準確程度。
例如開展集成化應用模式,嚴格把控各生產環節提高工作的準確度。面對不斷激烈的市場競爭,機械制造企業大力開展兼并活動提高核心競爭力。如單一的軸承制造企業將業務擴展為輥壓機組裝。因此企業就要同時兼具軸承制造工藝和輥壓機組裝技術。企業學習外國的先進管理方式,采用計算機進行集成化控制:人工與自動化技術結合。推出準時生產,敏捷制造,精益生產,并行工程等計算機自動化生產為主,人為控制為輔的管理模式。改變傳統落后松散的制度體系向集成化方向發展,把各類自動生產技術集中控制,處理好生產鏈的高效運行。機械制造部門根據各類自動化技術的側重點不同分為信息傳導系統,數據模擬系統,裝置操控系統三類。先將這三個系統按照先后順序有序的排列在生產鏈上,啟動運行程序。在正式投產前數據模擬系統發揮還原仿真的功能預判可能發生的問題并保存到信息傳導系統,啟動裝置控制系統后進行生產,一旦出現前期預測的問題信息傳導系統向裝置控制系統傳遞要求其停止生產的指令,裝置控制系統自動切斷各環節之間的聯系防止損失的進一步擴大,在危險解除后再自行開始生產。機械制造企業充分利用計算機系統的集成化管理優勢,提高生產效率與工作精準度,達到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在技術型經濟發展的今天,企業要不斷學習以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自動化技術的應用通過智能化,虛擬化,集成化的工作模式來減少計算誤差,嚴控工作準確度,提高生產效率,促使器械制造企業獲得更多經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