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常江,張 聰
(青島職業技術學院 生物與化工學院,山東 青島 266555)
“工匠精神”自2016年連續四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家十三五規劃、第十九大報告和《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也多次強調“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新要求。教育部全面推進現代學徒制工作,實施校企雙主體育人,這一有別于傳統的人才培養方式,在聯合培養過程中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職業精神和創新能力,而工匠精神體現的是一種對職業的堅守、對產品的精益求精、對崗位的敬業和對事業的專注,這與工匠精神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石化產業要實現由中國質量、中國品牌的華麗轉變,配備化工技術類的工匠人才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工匠精神”能夠為石化行業培育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達成《中國制造2025》戰略任務奠定基礎。
根據協同育人目標,在全面實施現代學徒制的過程中,培養的重點是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工匠精神”應該貫穿到現代學徒制試點育人的全過程。但是在真正貫徹實施過程中,很多方面做的還不到位,“工匠精神”缺失嚴重。
現行的現代學徒制大多數是學校主導,不少石化類企業不主動對接職業院校聯合培養學生,而更愿意在最后一個學年接受學生集中實習,關鍵原因是前期的管理成本、實習風險和資金投入牽扯企業較大的精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國家層面對企業開展現代學徒制缺少實際性的保障制度和稅收優惠措施,導致企業對接受學徒的積極性不高;其二,由于學生學徒的雙重身份,企業需要安排專人進行管理、配備一定比例的“師傅”進行對口指導,牽扯了大量人力物力;其三,學生在實習完成后,企業付出了實習報酬,學生掌握了一線生產操作技能,學徒期結束后跳槽,企業的投入得不到有效和合理的回報。
職業院校作為現代學徒培養的主體,主要承載著學生校內理論學習和校內實踐的責任,而實踐能力培養則過分依賴于后期的企業崗位實習,因此在校期間的工匠精神的認知培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失,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呈現。
第一,對工匠精神認識不夠,培育塑造匠心、匠技的氛圍不足。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過程中,忽視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忠誠度的教育,學徒畢業后容易追求金錢而忽略雕琢專業技能。
第二,未能基于工匠精神的培養目標構建培育化工技術類工匠人才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致使工匠精神的培養停留在淺層次水平。
第三,欠缺工匠精神的考核評價體系。現行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受限于傳統的學生管理模式和考核機制。學生學徒通過應付考試就能正常畢業并完成學徒培養,基本的匠心塑造、匠技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政府報告、十九大報告及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為探索培育化工技術類專業人才的工匠精神提供了框架指導和理論支持。根據協同育人理論(指以學校與企業等利益相關者作為培育實施主體,相互間通過資源共享等方式以達到培養人才、科技研發及知識增值的目的)[1-2]和校企合作培育理論(以教育一元論為基礎),學校與企業的雙主體育人可促使學生達到“知”與“行”的統一[3-4]。在這一理論基礎上,通過全面推行現代學徒制,可以發揮校企雙主體、雙導師、雙環境的作用,為化工技術類專業工匠人才培養中匠心的營造、匠技的育煉提供基礎。以工匠精神作為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基本價值向度,將培育一大批符合區域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工匠,彌補職業型人才供給與市場需求嚴重不匹配的現狀。在現代學徒制視域下,青島職業技術學院生物院化工學院對化工技術類專業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徑進行了如下探索與實踐。
山東省實施“齊魯工匠后備人才”培育工程,面向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十強”產業-高端化工產業,聯合行業企業共同制定化工技術類專業的齊魯工匠后備人才培育方案。通過立項的省級、市級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對準生產一線,與最新化工類專業教學標準、職業標準和行業標準、崗位規范相對接,并貫穿到后備人才培育的各環節、全領域、全過程,由校企共同遴選具有“匠氣·匠心·匠技”的化工技術類專業職校學生,在專業知識、工匠精神、專業實踐技能、創新意識提升等方面進行規劃,共同培育工匠精神,鍛造錘煉更多化工技術類“齊魯工匠人才”,為新舊動能轉換、石化產業轉型升級做出貢獻。
通過深入石化化工行業企業調查分析,化工技術類專業畢業生從事的典型職業崗位為設備操作與維護、化工生產工藝運行控制等工作崗位,進而分析勝任主要就業崗位應具備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形成化工技術類專業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目標。校企聯合制定基于工匠精神培養的化工技術類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5],并共同商定學生(學徒)考核標準。基于人才培養目標制定新制訂專業課程標準,將各崗位職業技能標準和素養標準融入專業教學中,將工匠精神培養與職業技能培養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在校企雙主體協作營造的的工匠精神育人環境中得到培養,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得以健全,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得以強化。
青島海灣化學有限公司無償提供了原值300余萬元的聚合釜、離心機和轉化器等大型設備,青島麗東化工有限公司向學院捐贈原值500余萬元螺桿冰機等16件大型化工設備,在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校內建成了集“保存、展示、博物、教學、實習、實訓”于一體的化工館外館,為化工技術類專業學生(學徒)搭建了近距離觀察、學習典型工藝和設備的校內學習平臺[6]。同時將職業文化、行業文化和工匠精神引入設計,規劃建成了化工館內館功能區:一樓設立海灣集團文化展區,二樓設立化學與國計民生展區,三樓設立化工發展史展區,四樓為化工技術類工匠精神展區,構成了工匠精神的校內培育陣地。
培育學生(學徒)的工匠精神,前提是有一批工匠精神的師傅。為完成工匠精神的傳承,在企業層面遴選了生產一線技藝精湛、具備吃苦耐勞精神的技術骨干擔任企業導師,在學校層面則選拔了一批具備企業工作經歷、實踐動手能力強、熟悉專業建設、專業基礎扎實的專業教師擔任校內導師,組成具備工匠精神的現代學徒制的雙導師隊伍,形成了工學交替的學生(學徒)工匠精神培育系統的核心團隊。一方面,通過對企業導師進行系統的專業建設能力、課堂教學能力和教學資源建設能力和教學理念的系列培訓,使得企業導師既有豐富的企業層面的一線崗位實操經歷,熟悉企業的運營管理,又能有效地把握職業教育教學規律,有利于實現工學結合中教學過程和生產過程的無縫銜接;另一方面,從源頭上強化校內“師傅”的工匠精神職業素養,安排專業導師深入到企業一線進行跟崗實踐,熟悉一線的生產管理操作,提升和內化工匠精神。這樣在雙導師隊伍的中,企業“師傅”教學能力提升明顯,專業教師具備了豐富的企業元素,因此協同起來能高效地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操守,有效地實現工匠精神的傳承。
針對現代學徒制的特點和工學交替的教學計劃,安排典型崗位的“企業課堂”進行崗位技能訓練[7]。現代學徒制教學實施將課堂搬到企業生產一線,解決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課程設置不合理、學生職業能力與行業崗位需求嚴重脫節的問題。并結合行業、企業、學校專家共同開發基于典型崗位職業標準和化工總控工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標準的化工技術類專業現代學徒制課程體系,構建與職業崗位相適應的應用化工技術專業“工作過程化”的專業實踐課程模塊。針對生產實際由學校導師與企業導師聯合開發出系列的崗位實踐教學項目,學生完成依托崗位實踐教學項目的“企業課堂”學習。在“企業課堂”環境,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根據實習崗位需要進行聯合授課,手把手地進行指導,實施企業崗位實踐項目教學。相對于傳統的生產實習和頂崗實習來講,“企業課堂”模式最大的優勢是針對性強,學生(學徒)將所學習的知識、技能與實際生產緊密結合,在實踐中檢驗所學知識,有效地實現了在做中學、學中做,切實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崗位實踐操作能力,將工匠精神培育落實到實處。
化工技術類專業的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式與工匠精神培育路徑是相互吻合的,通過全面推行雙主體育人的現代學徒制,能夠豐富工匠精神培育的模式和路徑。青島職業技術學院生物院化工學院依托立項的省級市級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開展了“齊魯工匠人才”的培育工作,40名化工技術類專業的學生被遴選為“齊魯工匠后備人才”,6名學生在2019年9月被認定為首批“齊魯工匠后備人才”。在弘揚工匠精神的同時,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以及服務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