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婷
(寶雞市氣象局,陜西寶雞 721006)
獼猴桃,也稱狐貍桃、藤梨、奇異果等,為雌雄異株的大型落葉木質藤本植物,果形一般為橢圓狀,外觀呈綠褐色,是一種品質鮮嫩,口感酸甜,營養豐富,風味鮮美的水果。我國是獼猴桃的原生中心,眉縣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南依秦嶺,北瀕渭水,是全球獼猴桃的最佳適生區,也是全國標準化栽培獼猴桃的示范基地和“中國獼猴桃之鄉”。精品獼猴桃走出國門,遠銷俄羅斯、泰國、加拿大、韓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獼猴桃銷售量達3萬多噸,已發展成為寶雞市種植業中出口創匯、增產創收振興農村經濟、增強農業產業發展后勁的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趨勢影響,獼猴桃栽培地氣候環境發生較大變化,災害氣候事件增多,危害加重,尤其是隨著溫室效應的加劇,暖冬特征明顯,使獼猴桃抗寒能力減弱,造成獼猴桃遭受凍害概率增大,影響獼猴桃的產量和品質,嚴重制約著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為此,利用1961—2016年眉縣國家一般氣象站氣象資料及1991—2016年獼猴桃生長發育期觀測資料,統計分析眉縣獼猴桃凍害發生規律與主要氣象條件指標,繪制眉縣獼猴桃適宜性區劃、凍害風險區劃,并提出凍害防御方法,為合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因地制宜、科學布局、提高獼猴桃總體種植效益提供科學依據。
獼猴桃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氣象條件有著不同要求,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其正常生長發育。越冬期氣溫過高,由于沒有達到適宜的需冷量,生長季只長枝葉,不開花結果;越冬期氣溫太低則不能安全越冬,易發生凍害[1]。正常年份,春季3月,氣溫達到 6 ℃以上時獼猴桃樹液流動逐漸活躍,3月中下旬—4月上旬萌芽,4月中旬溫度在10 ℃以上枝葉舒展,開始顯蕾。這期間以營養生長為主,根系、樹冠迅速擴大,莖、枝、梢、葉等營養器官迅速生長,構建良好的樹體結構,積累營養。4月下旬—5月上中旬進入開花期,此時溫度為15~17 ℃,由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逐步轉化,枝桿積累大量養分,保障授粉、坐果及幼果膨大發育。新梢生長和果實發育大多在20~25 ℃條件下進行。9月中旬—11月為果實成熟期。12—2月為全年氣溫最低時間段,獼猴桃進入越冬休眠期,樹液流動減緩,樹體抗逆能力最差。
獼猴桃對生態環境的要求是氣候溫暖、日照充足、夏無酷熱、冬無嚴寒。對環境溫度的要求較高,要求種植區年平均氣溫在12~17 ℃ , 極端最低氣溫不得低于―27 ℃,成年樹夏季可耐受42 ℃高溫、≥10 ℃積溫4 500~5 200 ℃·d、無霜期210~290 d、日照時數1 300~2 600 h、年降水>700 mm的地區最為適宜。
眉縣屬暖溫帶半干旱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8 ℃,極端最低氣溫―14.2 ℃,極端最高氣溫42.0 ℃,年日照時數1 857.9 h,年均降水量581.6 mm,≥10 ℃活動積溫4 112.4 ℃·d,無霜期214 d,土壤pH值6~8。眉縣諸多氣象要素均適宜獼猴桃的生長,是獼猴桃的最佳優質產區。
采用眉縣國家一般氣象站1961—2016年的逐日最低氣溫資料。 按照霜凍定義將秋季第一次日最低氣溫≤0 ℃的日期定為初霜凍日,春季最后一次日最低氣溫≤0 ℃的日期定為終霜凍日[2]。眉縣冬季初霜凍日平均為11月7日,80%保證率的初霜凍日為11月25日,最早為10月9日;春季終霜凍日平均為4月1日,80%保證率的終霜凍日為4月12日,最遲為4月27日。
獼猴桃越冬期發生凍害易造成幼樹凍傷或凍死,從而導致新建園區建園失敗,成年果樹易造成主干、主蔓和結果母枝凍傷或凍死。依據日最低氣溫(TD),將獼猴桃越冬期凍害分為三類:TD≤-15.0 ℃為重型、-15.0 ℃
由表1可以看出,眉縣獼猴桃越冬期凍害年代際變化,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年越冬期凍害次數和強度呈減少趨勢,90年代凍害發生的次數和強度明顯增加,2010年后,越冬期凍害次數又呈減少趨勢。
表1 1961—2016年眉縣獼猴桃越冬期凍害發生日數單位:d

時段11月12月1月2月小計重型中型輕型重型中型輕型重型中型輕型重型中型輕型重型中型輕型1961—1970000012411435065121641971—198000107100614083021281981—19900000210001300602291991—200000318180520008113492001—2010000122301031013113572010—2016000023091300001116
依據日最低氣溫(TD)將獼猴桃春季芽膨大期凍害分為三類:TD≤―3.0 ℃為重型、―3 ℃
表2 1961—2016年眉縣獼猴桃春季芽膨大期凍害發生日數單位:d

時段下旬/3月上旬/4月中旬/4月下旬/4月小計重型中型輕型重型中型輕型重型中型輕型重型中型輕型重型中型輕型1961—19701332220000003551971—198004600500100004121981—1990051100000200005131991—200011800300000011112001—20100030100010000142010—2016006000000000006
實地調查眉縣獼猴桃生長分布狀況,結合本地氣候環境的分析,并在參考國內有關研究[4-5]的基礎上,將眉縣國家一般氣象站1981—2010年年平均氣溫值、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相對濕度、年平均日照百分率和縣域內16個區域站的氣溫和降水資料作為劃分眉縣獼猴桃栽培氣候區域的主要農業氣候指標。采用專家打分的方法,利用GIS技術繪制得到獼猴桃氣候適應性區劃圖(圖1)。由圖1可以看出,眉縣獼猴桃種植最適宜區位于渭河川道的中北部,該區域具有明顯的地貌特征,其南緣在秦嶺北麓以北,海拔一般在500~650 m。年平均氣溫在12.2~13.1 ℃,年均降水量大于550 mm,年均相對濕度70%以上,土層深厚,且農業技術措施較為先進,該區域是眉縣獼猴桃品質最優地區。適宜區包括渭河川道周邊塬區以及秦嶺山區海拔1 200 m以下的河谷地帶,本區氣候資源優越,土壤肥沃,地勢相對平坦,交通發達,水利設施好。年平均氣溫為11~12 ℃,降水條件適宜但相對濕度偏低,且存在周期性晚霜凍害,對優質果的形成不利。次適宜區主要是在秦嶺山區的地勢低洼地帶,該區域晚霜凍害較多,降水偏少,對獼猴桃生長、產量和品質有很大影響。不適宜區在海拔1 100 m以上,年平均溫度低,冬季寒冷,多凍害,無法滿足獼猴桃生長需求。

圖1 眉縣獼猴桃氣候適宜性區劃
獼猴桃越冬期是11月—翌年2月,這期間是獼猴桃抗逆性最差的時候,易遭受凍害的影響,會造成新建果園建園失敗,減產或者推遲進入結果期。獼猴桃越冬期凍害風險氣象指標采用11月—翌年2月極端最低氣溫(TD),結合1991—2016年獼猴桃的受凍率統計,并分為 3 個等級作為獼猴桃越冬期凍害風險指標,繪制出獼猴桃越冬期風險區劃圖(圖2)。由圖2可以看出,眉縣獼猴桃越冬期凍害風險從南向北逐漸減輕,重度風險區主要分布在秦嶺山區,海拔在1 500 m 以上,該區海拔高、氣溫偏低,極易造成獼猴桃越冬期凍害;中度風險區在海拔在1 000 m 以上,處于重度風險區邊緣,因為海拔相對于重度風險區偏低,所以受到的凍害影響相對較輕;輕度風險區,主要分布在川道和河谷地區該區域海拔在 600~1 000 m,由于海拔高度較低,且受到地形等因素的影響凍害風險大大減少。

圖2 眉縣獼猴桃越冬期風險區劃
雖然近年來獼猴桃凍害發生呈減輕趨勢,但隨著獼猴桃產業的不斷擴大,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獼猴桃凍害問題仍然需要重視。針對獼猴桃越冬期和春季萌芽期提出不同的防御措施。
(1)越冬期凍害主要是影響獼猴桃主干和幼樹,越冬時做好主干、幼樹的防護是防御凍害的重要工作。常用的保護措施:一是樹體采用埋土的方式越冬,這樣既能保溫又能保持水分;二是成年樹主干培土,在主干基部培40~50 cm高土堆來抵御凍害;三是主干涂白或者包裹;四是噴灑防凍劑預防凍害;五是降雪過后及時清掃積雪,避免樹體受凍;六是合理冬剪,適當增加留枝量,增加養分累積。
(2)獼猴桃春季凍害一般會使得獼猴桃花蕾、葉片等受到凍害。若凍害較輕則會使樹體長勢衰弱、發育遲緩、部分會減產;凍害若重則會絕收。若樹勢衰弱,則生長發育時易滋生病害。在生產過程中必須采取一定的預防措施,保障獼猴桃生產安全。首先應密切關注天氣預報,在有降溫或霜凍到來前,可提前澆水,減輕凍害的危害;或者可以在凍害發生之前,全果區噴灑果樹防凍劑,減輕凍害;或者在凍害來臨前采用熏煙方式,提高果園溫度,起到預防凍害的目的。
(1)凍害是眉縣獼猴桃主要的氣象災害,越冬期凍害1月發生最多,春季芽膨大期凍害主要發生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通過對日最低氣溫分析,獼猴桃凍害發生的次數呈減少趨勢,凍害發生的強度呈相對減弱趨勢。
(2)眉縣獼猴桃種植最適宜區位于渭河川道的中北部,其越冬期凍害風險從南向北逐漸減輕。
(3)獼猴桃越冬期凍害主要影響獼猴桃主干和幼樹;春季芽膨大期凍害造成獼猴桃花蕾、葉片等受凍。針對兩種凍害提出了不同防御方法,越冬期凍害以保護樹體為主,適當增加養分,提高樹體的抗逆性,春季芽膨大期是在降溫或霜凍到來前,提前給果園澆水或者熏煙等方式提高果園溫度,起到預防凍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