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芳濃 王 麗
(遼寧科技大學 遼寧鞍山 114051)
鞍山涉日居住區臺町是遼寧省級歷史文化街區,記載著中國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的歷史,傳承著鞍山市別具一格的人文特征和物質特征。臺町居住區的修復利用與更新改造是對鞍山市歷史街區的保護,也是對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
鞍山市涉日居住區臺町坐落于遼寧省鞍山市鐵東區園林街道辦事處東山賓館社區,處于玉佛山(原東山)腳下,“臺町”在日文中是“山坡上的村莊”的意思整個街區依山就勢,順勢而為,建筑從山頂以放射狀向山下蔓延。臺町居住區東西方向長約400m,南北方向長約600m,整體面積約32.95萬m2,建筑與街道呈扇形分布的空間格局,由三條橫向道路將扇形分割成三部分,五條縱向道路將居住功能串聯起來形成具有復合式空間的居住街區。臺町居住區有一百多棟百年老建筑,這些建筑不僅記錄著鞍山市的發展史,同時也見證著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1]
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勝利后接手了對東北政府的管理權,也是從那時起日本開始了埋下侵略中國的野心。為了日本下一步侵略中國,日本建筑師憑借日本侵略者對政府的控制,開始對鞍山市進行城市規劃建設,由于鞍山市擁有豐厚的鐵礦資源,由日本主持的政府開始在鞍山市規劃建設作為日本在海外最重要的鋼鐵制作基地。
1917年,日本殖民者以鐵路為界限將鞍山市劃分為兩個不許中日兩國人民互通的居住區,鐵路以東的生活區僅提供給從日本或外國來生活、工作的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的員工,不僅設備設施齊全,還擁有購物、飲食、休閑、娛樂等多種功能場所;而中國人只能居住在鐵路以西的生活區,鐵路西側區域不僅面積狹小,居住區還與制鋼工廠比肩而立,導致居民的生活環境烏煙瘴氣。
1920年,鞍山市臺町居住區建成第一批住宅,共17棟二層雙戶型別墅。日本當時的“脫亞入歐”思想影響了日本建筑師對臺町居住建筑的設計,建筑形態融合了西方建筑,內部功能更加人性化。在17棟臺町別墅中,有四棟是擁有著廚房和地下室較大、舉架高等特點的歐式住宅。
1932年,在朝鮮建立昭和制鋼所的計劃改為建在已有制鋼所的鞍山市,同時營建軋材廠、制鋼廠,與制鋼所結合成為鋼鐵聯合企業,大批員工和高級管理人員前往鞍山市工作、居住。臺町居住區在五年內新建了82棟日式住宅提供給昭和制鋼所高管使用,其中一半先建成的是面積較大的二層小樓,面積均超過200m2,另外一半則是面積在約120m2的平房。[2]
1945年,日本侵略者無條件投降,臺町居住區的日本人也陸續撤離出去,軍隊干部和警衛部隊暫住于此。次年鞍山市被國民黨軍隊占據,國民黨資源委員會在10月1號成立鞍山鋼鐵有限公司時一并將臺町居住區的全部資產收納,將陸續來鞍工作的公司機關各級職員、協理、各工廠廠長安排在臺町居住。1983年以來,鞍山市的城市建設在解放后迎來了新發展,國務院就鞍山市下一步發展進行城市規劃,將鞍山市政府基礎設施和居住區著重完善更新,并向南北兩方向進行城市擴建發展。接下來的十年,鞍山市開始不斷向好的方面發展,鋼鐵工業大步發展,工業用地也不斷擴大,住房商品化、市場化的政策也深受鞍山市人民的擁護,城市面積也相應擴大。
2015年,臺町居住區作為歷史文化街區被鞍山市規劃局進行全面保護,要求保護街區機理、空間格局、建筑及歷史風貌,與臺町歷史街區風貌不協調或沖突予以改造或拆除的措施,將可以將街區歷史風貌保留的建筑進行修復、增加配套的基礎設施、綜合整治街區環境。
臺町居住區是鞍山市屈指可數的歷史街區,這些百年老建筑收藏著這座城市的記憶也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變遷,對于鞍山市有著特殊的社會價值和歷史意義,是寄托著鞍山人民的情感和記憶。臺町是日占時期日本侵略者為己所用而建,所以將日本建筑設計師將當時所想所學試驗性的灌輸在鞍山市的建筑設計上,同時規劃建造了各種公共建筑,包括學校、醫院、工業建筑、商業建筑等,一直影響著鞍山城市建筑體系。
臺町的歷史風貌仍能清晰地從保存情況良好的建筑上展現出來,以西式古典風格的尺度、比例劃分整體建筑及建筑墻面,有不失日式建筑風格的素凈雅致。從1919年開始,和風式磚木結構建筑陸陸續續坐落在臺町居住區中,一共137處建筑都完整的保留了下來。“和風”建筑風格由日本設計師將傳統日本建筑風格與西方建筑風格融合而形成而形成的新風格,建筑內部構造、屋頂、建筑色彩延續了日式建筑的手法,建筑外觀及整體布局則是模仿歐式建筑風格,每一棟建筑立面都非常豐富,墻面條形紋路貼磚是特地從日本運來的,整體有一種動態的韻律。
日偽時期,日本侵略軍根據鞍山的礦源分布、地形地貌、既有鐵路條件劃定臺町居住區位置范圍,臺町居住區的空間布局與鞍山市整體規劃照應。鞍山市不同區域的空間肌理因為不同時期所經歷的規劃和建設不同而各有千秋,鞍山巴洛克形式的城市空間布局是本著“工業城市”思想并參照歐洲近代“田園城市”理論而形成的,城市中心市街有火車站和中心廣場組成,街區通過方格網及對角線放射形式的道路貫穿形成規整的網格狀,在斜向的城市軸線上設置了幾何對稱形的勝利廣場,緊挨在軸線旁與城市肌理相互呼應的街區就是臺町居住區。臺町以東山山頂為中心設置5條縱向道路,沿等高線設置3條橫向道路,共8條放射狀分布的網格道路。由于道路寬度較小,僅滿足交通運輸功能,建筑以一到二層封閉式院落居多,導致無法拓寬居住區內部道路,而且居住區道路多呈X型、Y型等交叉形式,交通空間在交通量日益增長的現代來看是非常不便利的,容易產生較嚴重的交通擁堵等交通問題。
鞍山臺町居住區是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的歷史文化街區,它是鞍山及我國鋼鐵資源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及掠奪的歷史見證,它目睹了為解放鞍山是人民解放軍的壯烈犧牲,它陪伴著鞍鋼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建設的進步,它記載著近百年的歷史變革中鞍山人民的生活和工作,它傳承著具有社會教育意義的時代精神和歷史文化。
歷史街區修復利用與更新改造關鍵是要注重文化傳承、避免過度開發、保持歷史原真性,所以在對臺町的利用與更新時應該注意保持街區的功能、控制業態的類型和分布、增加能與文化相融合的的休閑設施、保持街區風貌及立面的連續性和整體性。對于臺町居住區修復利用與更新改造方法應依據整體保護、真實性、可持續性、公眾參與等原則,從整體布局、發展定位方向出發,通過規劃街區空間布局并對街區建筑及配套環境進行整治的同時加入現代景觀元素來塑造整體景觀風貌,提高臺町居民對于臺町居住區修復利用與更新改造的認可度和參與度是成功實施策略的重要一環。[3]
本文基于臺町居住區修復利用與更新改造的思考,對街區的發展現狀和歷史沿革進行了深入調查,總結出保護涉日歷史街區臺町的重要性,依據針對性的修復利用與更新改造原則引出鞍山市涉日居住區臺町修復利用與更新改造方法和策略制定的思考,并希望公眾能提高對歷史街區保護的重視和關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