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靖
(遼寧科技大學 遼寧鞍山 114000)
遺留建筑,是一座城市記憶的延續,也曾在歷史的年輪里扮做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既有其獨特的物質形態,社會文化,又有其在人們所想的投影。鞍山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的鋼鐵工業基地,地置優越、資源豐富,在近代歷史中有著非常高戰略意義。1909年,日本帝國主義便侵占了鞍山,并在此駐扎幾十年之久,興建鞍鋼工業區,建立臺町居住區,已達到長期占領的目的。然而經過戰爭的洗禮,臺町建筑仍保存完好,是鞍山地區標志性的文化遺產。
臺町是玉佛山分水嶺處,東側是山,西側是平原,鐵東區東風街、迎賓街和鐵東十二道街位置一帶,此地不僅風景宜人,而且符合風水中“坐北朝南”的觀念。其依山勢而建,規劃也是因地制宜,以山頂為中心向下延伸,猶如一個扇形。占地面積25.75萬m2。臺町不僅保留了歷史延續的城市肌理及街區風貌,而且建筑風貌保持良好。展示了日本殖民時期的文化風貌,是鞍山市重要的有形文化資源。
臺町地區目前的優勢:首先是其地理位置位于鞍山城市中心,四周皆為主要干道,對外的交通便利,而且環境優美、清新優雅。區域內以2層的日式居住建筑為主,整體的建筑密度較低,區域內綠化率很高,為居住與此的用戶提供了舒適、宜人的生活環境。再有此地還有濃厚的城市記憶,其區域內建筑有較大的研究價值,又是歷史的見證以及為了未來子孫參觀游玩和敲醒鳴鐘,最后是其地的土地資源,空間尺度上較為宜人,可以提供改造的地方及范圍很廣,對于現有土地的容積率較低。
臺町地區目前的劣勢:對于其地劣勢上也較為明顯,首先是居住的人群類型多為老年人,且功能現狀也比較單一,一些休閑體育場所都消失不見,被街區內一些新建的咖啡廳、水吧及三四層小樓所占用,不再能為老年人提供平時鍛煉的需求只能坐在一個小公園內閑聊。雖然街區內有多種植物,但能為提供休憩觀賞的涼亭、長廊、廊架等建筑小品卻沒有多少,浪費了環境資源。其次,雖然臺町地區向外的交通較好,但是其內部的交通規劃確一塌糊涂,小區內流線混雜、人車混行,私家車、外來車隨意停放,使小區內環境雜亂無章,從而使對外的聯系都不便利,此地的外來車輛還比較多且在交叉路口并沒有減速帶等來控制車速,對于老人這樣的環境也無疑增加了很多危險,目前的道路風貌并不能滿足交通需求。最后就是目前的產業支柱,沒有必要的產業文化產品來吸引人群,不能提升該地的地區活力,地區內的少有的一些產業也都是自發改建,品類單一。
臺町地區目前的機遇:首先是原有的空間結構保存的較好,憑借目前的地理位置和環境資源能為未來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優勢,其次是目前人們對于文化的傳承、城市記憶及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重視,對于文化生態的渴望越來越強烈,所以對于文化的傳承及宣揚變得至關重要。再有鞍山原本便有千山、溫泉等旅游資源,在臺町地區的活力改造,以綠意盎然的環境出現在人前,吸引適度的居民和旅游開發將為此地提供更好的保護以及注入新鮮的活力,最后是依據鞍山市政府提出的對臺町作為省級歷史保護街區,出臺的城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規劃,為此地的提高地區生態環境及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臺町地區目前的挑戰:臺町地區定位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發展之間的尺度如何衡量,如何最大的話實現該地區的歷史價值。對于其他產業的引入可能會對歷史文化遺產造成一定的破壞,如何協調好活力改造后的街區與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相互聯系。保護區域內現有的建筑文化遺產,傳承城市記憶、地區文化,如何使該地區自城市中的獨特地位不被改變。社區建筑空間的延續與更新,舊元素與新元素之間的碰撞,地區的文化內涵如何豐富,地區的活力和吸引力如何提高。
臺町歷史文化街區中的保存著完好的日式和風特色建筑,尤其是原本是昭和制鋼所建的迎賓館及東山街73號,具有極為珍貴的保存價值;臺町歷史文化街區的核心位置也是它們的所在,且具有良好的交通可達性。昭和制鋼所迎賓館轉變為老干部活動中心后,建筑的公共功能得到沿用,但是東山街73號現被幾戶居民的所占,作為圖書館的公共建筑的公共功能直接流失。活化策略采取遷移居住在東山街73號的居民,重新塑造公共功能,使之成為歷史文化展覽館,還原建筑本身的原真性,拆除在此私自搭建的建筑,通過恢復歷史風貌,陳列相應的歷史文化資料、街區復原模型、相關人物典故、鞍鋼的發展史等在展館中,使參觀者自行的參觀瀏覽獲取臺町歷史文化街區發展資料,來彌補伴隨臺町歷史文化街區發展起來的鋼鐵文化歷史的缺失,應當以史為鑒,弘揚愛國主義情懷,重塑鞍山的城市記憶。
臺町現居民多年齡偏大,車輛太多不便于出行,在各個道路口增設管理機構,外來及私家車輛禁止進入街區,同時,增設特色步行街,并使各個街區相互聯系,市各個區域達到整合。在道路口和交叉口處設置交通信號燈,并在居住區內控制車輛的行駛:加強安全管理問題,設置分隔帶、安全護欄、標線、視線誘導設施等,并在人流大的道路口設置減速帶。適當增設停車場,以對于交通擁堵的問題進行改善。并投放共享單車、共享電動等,呼吁居民綠色出行。
歷史街區商業的復興和商業化改造可以增強街區的活力。在打造商業空間的同時,可以將商業與歷史相結合,建立不同的特色商業街,打造特色城市文化記憶,來引導旅游,讓其出現在人們面前,提升知名度。參考我國青果巷歷史街區改造案例“和而不同”。青果巷歷史片區由三軸、十節點的整體空間體系組成,即充分體現“城河相依、運河市井”的整體風貌,又使江南水鄉的傳統民居的特色風貌及所依托的歷史環境得到最大程度的還真,“挖掘文化、復興功能、重現神韻”。
在城市活力復興改造的過程中,歷史文化街區是重要的城市文化資源,是歷史發展的延續,是文化傳承的命脈,在保留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的基礎上,結合著時代發展的需求及現居民生活的轉變,充分發揮歷史街區自身的價值,最大程度讓發揮經濟、文化、社會效益,最終實現對舊城活力復興改造的意義,才能真正的迎來“臺町”的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