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杉



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
1935年,在昭通,扎西會議開啟了中國革命的新篇章。80多年后的今天,這里正在進行另一場艱苦卓絕的戰斗——脫貧攻堅大決戰。
農行昭通分行堅持以脫貧攻堅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黨的建設統領推動各項工作落實“雙統領”,實施“133”脫貧攻堅工作思路,圍繞扣準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精準退出、鞏固提升“四粒扣子”,著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產業培育、勞動力轉移、基礎設施改善“四篇文章”,以壯士斷腕的氣魄和毅力,在巍巍烏蒙山腹地展開了一場全民參與、攻堅克難、攻城拔寨的脫貧攻堅大會戰。
赤水源頭:“小蔬菜”正長成“大產業”
2019年12月7日,在云南省昭通市鎮雄縣赤水源鎮銀廠村的一片白菜地里,村民們在地里收割的收割、裝筐的裝筐、搬運的搬運,一派忙碌景象。43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鄧聲菊一邊割白菜,一邊告訴記者自己每天騎15分鐘的電瓶車從隔壁村過來種植蔬菜。鄧聲菊家里一共有4個孩子,其中3個都在上大學,家庭的重負讓她完全不敢松懈,這份種植蔬菜的工作能讓她每天有100元的收入。她非常感激同村人饒德菊,“我跟了她兩三年,她教會我很多種植蔬菜的技能,也讓我掙到了錢”。
銀廠村千畝蔬菜種植基地位于銀廠壩境內,由長合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目前基地規模已發展到1500畝,所種蔬菜已走出鎮雄,每天都有蔬菜從基地運到畢節、遵義、大方、成都、重慶、安順等地銷售,小小的蔬菜正逐漸成為助推當地貧困群眾脫貧增收的一大產業。
別看銀廠村現在挺熱鬧,其實這里是一個深度貧困村,以前產業發展長期處于空白狀態。村集體經濟缺少支撐,村民收入結構也相當單一。2018年,有著十多年蔬菜種植經驗的蔬菜種植能人饒德菊通過縣政協的牽線搭橋,看上了銀廠村的土壤、氣候和區位等優勢條件,來到銀廠村發展起了蔬菜種植產業。通過一年的試種取得良好的效果,今年又在鎮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在原來種植基礎上新流轉了土地,擴大了種植規模,種下了1500畝蔬菜。如今她的蔬菜基地已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25戶1099人,因基地主要吸納貧困婦女務工,2019年2月被云南省婦聯授予“云南省巾幗脫貧示范基地”。
但2019年,蔬菜價格下跌,一時發不出工資給跟著她干活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正當饒德菊一籌莫展之際,農行的貸款成了及時雨,“好在農行鎮雄縣支行雪中送炭,申請不到一個月時間就給我批下了3年期100萬元的擔保貸款,不但解了我的燃眉之急,還有了建大棚的資金。”
據了解,蔬菜產業作為種植業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僅可以讓涉及的農戶實現每畝500元的土地流轉租金和年底產業扶貧資金入股分紅收入,還能解決不能外出務工的群眾就近就業問題,實現每天100元的勞動力務工工資收入。饒德菊告訴記者,按照種植兩季蔬菜來算,2019年預計銷售收入可超過1000萬元。
魯甸卯家灣搬遷群眾的致富路
“這個香菇叫粵旺2號,現在已經長菇了,長得非常漂亮,現在市場上價格行情非常好,一級菇每市斤都能賣8塊錢左右。”2019年12月6日,粵旺農業集團的第一批員工鄭修秀拿著自己種植的香菇展示給記者說,香菇頂是光滑的叫光面香菇,如果天氣比較晴朗,它就能形成表面有花紋的花菇,這就是最好的上等菇。
據介紹,魯甸有著種植香菇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香菇品質也數一數二,鄭修秀告訴記者:“我們的香菇跟常規香菇品種不一樣,它生長的過程不噴水,也不打農藥,全程是純天然的,而且它最大的特點是可以生吃,生吃有松茸的香味,品質細膩,氨基酸含量非常高。”這樣的香菇一個菌棒可以長5茬,一個棚兩茬就可以收回成本。保守計算,建檔立卡戶一個棚一年種兩季成本投入約5萬元,收入約有10萬元,盈利大概能達到5萬元,這樣不僅能脫貧,還可以致富。
鄭修秀是2018年11月從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新街鎮搬遷到卯家灣安置區的一位普通婦女,家中兩個孩子一個上小學一個上高中,丈夫蔣德紹是個木匠,就在家門口的工地上打工。今年6月,她向農行魯甸縣支行申請了3年期5萬元的擔保貸款,承包了一個大棚,自己只負責采摘和交售香菇,其余所有技術環節都有公司負責。對于目前的生活狀況,鄭修秀很滿意。她說自己在老家的主要收入靠種土豆、玉米,喂養牲口,偶爾出去打打零工。搬到新家后,孩子讀書問題也解決了,一家人有工作,生活無憂。
從龍樹鎮搬遷來的李德東以前在建筑工地做工,搬遷到城里后他也向農行魯甸縣支行申請了3年期5萬元的擔保貸款,并承包了一個大棚,這樣既有事情做,又能照顧家里人,對于這份工作他很滿意。“我家有6口人,兩個老人、兩個小孩需要照顧,去不了遠處,所以選擇在這里,這樣可以照管著家里,也可以幾方面兼顧。”
魯甸粵旺食用菌產業園基地一期計劃建了500個大棚,已全部投入使用,將有效解決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的500戶建檔立卡戶就業,間接幫助2000人就業,最終實現易地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目標,特色農業產業為魯甸脫貧攻堅注入新的活力。
現在,鄭修秀和李德東都已正式成為產業園的第一批員工,他們既是打工者,也是企業重點培養的技術骨干。除了承包大棚的收入,每天還有80-100元的工資,兩份收入讓他們很是滿意,他們告訴記者,除了感謝政府和公司,還要感謝農行,“農行的貸款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
老產業+新技術 精準脫貧路子寬
與常見的蘋果樹不同,昭通超越農業有限公司蘋果基地的蘋果全部長在齊人高的矮株上,矮株由木樁固定好,呈列狀分布。每一株蘋果樹的根部分布著黑色細管,定時進行滴灌。據介紹,這便是昭陽區引進的矮砧密植蘋果種植技術。
昭通市昭陽區緯度低、海拔高,晝夜溫差大,蘋果種植歷史已有180年。然而,此前由于種植技術不完善、管理不到位,昭陽蘋果一直被認為是“好吃但難看的丑蘋果、野蘋果”,難以進入高端市場,影響了當地群眾的收入增長。為了打破這一局面,昭陽區優化種植模式和技術,對老蘋果園進行改造提升,并引進國內領先的蘋果種植企業建立蘋果示范園。
“我們的矮化樹有幾個特點,第一就是高品質。75%的營養都用來長果實了。”永豐鎮海升現代蘋果示范基地負責人李炳偉說,“其他特點包括產量高,收回成本快,省肥、省水、省地、省人工。”據介紹,昭陽蘋果種植3至4年后即可進入豐產期。豐產后畝產量能達到5.23噸,有力推動了當地群眾的脫貧致富。
2019年12月6日,記者來到了其中一處蘋果扶貧產業園。該產業園占地約3萬多畝,地里的皚皚白雪尚未融化,這里是6429戶貧困戶脫貧的希望所在,也是昭通“半城蘋果滿城香”的特色產業所在,由陜西海升集團和昭陽區農投公司合資組建的昭通超越農業有限公司規劃建設。
2019年9月,在農業銀行總行、云南省分行的合力謀劃下,農業銀行昭通分行向昭通超越農業有限公司發放了8年期1億元的中長期擔保貸款,使得蘋果基地的連片建設順利推進。現在,昭陽區永豐鎮、布嘎鄉及周邊鄉鎮的貧困戶,不但能通過土地流轉、資金入股獲得財產性收入,還能通過園區務工、果園托管、田間學藝增加經營收入和技能性收入。
“你們看到的蘋果樹是2019年三四月種下去的,明年就可以掛果了,”李炳偉告訴記者,建檔立卡戶可以在果園里務工,同時公司股份的30%今后也將反哺給他們。據悉,貧困戶的收入主要來自土地流轉費用、務工費用以及蘋果豐產后的分紅。土地流轉費為每畝800元,果園務工平均工資為每天80元。此外,蘋果豐產后,農戶每年能獲得約6%的資產收益。人均創收每月2500元左右。“貧困戶6%的保底分紅是從2019年就開始了,好在農業銀行的貸款很及時,讓我們有3年的緩沖期,第4年才開始還本金,使公司減輕了不少壓力。”李炳偉笑著說。到2020年,公司將再擴種2萬畝,建成5萬畝全國單體最大的矮砧密植蘋果示范基地,覆蓋周邊更多鄉鎮,讓昭通蘋果產業結出品牌果,讓“昭陽紅”成為貧困群眾脫貧摘帽的幸福果。
金融扶貧:貢獻了不可替代的農行力量
昭通位于云南省東北部、金沙江下游右岸,地處云、貴、川三省結合部,烏蒙山腹地,面積約2.3萬平方公里,居住著漢、回、苗、彝等25種民族625萬人,轄1區1市9縣。其中10個為貧困縣區,7個為深度貧困縣區。2018年末,全市尚有未脫貧人口58.83萬人,占全國的3.5%、全省的32.5%,未出列貧困村727個(深度貧困村594個)。雖不屬“三區三州”,但脫貧攻堅任務不亞于“三區三州”。為支持昭通市作好“易地扶貧搬遷、產業培育、勞動力轉移、基礎設施改善”的脫貧攻堅“四篇文章”,確保2019年全市實現7個縣區摘帽、624個貧困村和40.07萬貧困人口脫貧出列、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24.54萬人。
“作為昭通網點最多、服務面最廣的大型銀行,我們圍繞回歸農村市場這一目標,充分運用互聯網金融工具及產品模式創新兩大手段,通過‘紅色支農,百人下鄉系列行動、‘一行一策差異化發展策略、‘百村示范 千村提升渠道建設三大抓手,明確了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民生金融和外出務工人員金融服務四大重點,全力以赴助力昭通脫貧攻堅。”農業銀行昭通分行行長蔣學才告訴記者。
截至2019年末,農行昭通分行各項存款余額414.91億元、各項貸款余額200.8億元,分別較年初凈增83.29億元、63.57億元,存、貸款增量分別為全省第一和第二,貸款增量位居昭通市金融機構首位。
其中,向昆巧、宜昭、宜畢、昭瀘等4條高速公路發放扶貧基礎設施貸款64億元;年末,銀保監口徑普惠小微法人貸款余額11.22億元,較年初新增6790.48萬,其中微捷貸(資產模型、納稅模型)較年初凈增3042.67萬元,居同業第一位;2018年以來,累計投放產業精準扶貧貸款5.02億元,覆蓋7820戶。其中,蘋果產業12876萬元、花椒產業15355萬元、高原特色養殖產業16000萬元、馬鈴薯產業2348萬元、天麻產業1329萬元、竹產業1000萬元。2019年末,10個扶貧重點縣支行、7個深度貧困縣支行貸款余額分別為192.22億元、156.36億元,分別較年初新增60.39億元、45.16億元。全行精準扶貧貸款余額24.23億元,較年初新增7.65億元,帶動服務貧困人口新增79883人。
“農業銀行是不折不扣的國有商業銀行支農‘主力軍。”昭通市金融辦主任吉濤對農業銀行在脫貧攻堅中發揮的作用贊不絕口,“特別是近年來,農業銀行向昭通貧困地區集中優勢兵力、聚集資源要素,金融精準扶貧的質效明顯,為昭通決戰脫貧攻堅貢獻了不可替代的農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