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慎


摘要: 伴隨著金融開放的步伐加快,我國金融業交叉性產品不斷涌現,如何在現有金融監管框架下,健全交叉性金融產品的風險監測統計制度無疑是一項重要課題。建議借鑒美國的有效做法,嘗試建立獨立的國家金融研究辦公室,對各監管機構、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數據發布格式進行協調統一,推進各類金融統計數據的并網聯網,并在數據搜集、制定數據標準和研究分析等具體方面發揮關鍵性作用。
關鍵詞: 交叉性金融產品? 風險監測? 金融監管
一、美國金融研究辦公室(OFR)簡介
為應對2007-2009年的金融危機,2010年美國國會成立了金融研究辦公室(Office of Financial Research,OFR),旨在建立世界一流的數據研究和分析中心,通過為金融穩定監管委員會(FSOC)、國會和公眾提供高質量的財務數據、標準和分析,促進金融穩定。2015年,美國金融研究辦公室確定了8個協調數據、研究和分析工作的項目(如表1),目的在于提高財務數據的質量、范圍和可獲得性(如確定和填補評估和監測漏洞所需的數據空白);評估和監測金融系統中互聯的脆弱性;進行政策研究和評估工具的設計以降低金融穩定的風險。美國金融研究辦公室研究其他的重點領域還包括回購協議、證券貸款和影子銀行。
二、數據收集與標準
(一)跨部門數據
1.跨部門數據庫項目。跨部門數據庫項目是金融穩定監督委員會數據委員會的一項倡議,對理事會成員機構收集的數據進行分類。理事會成員機構可以利用這些存量確定數據差距,并改進研究和分析,以了解金融系統的風險和脆弱性。數據庫通常每年都會更新,每一個參與機構都需要確認其主要負責的目錄中的條目。項目清單中列出的清單數據并不意味著所有理事會成員機構都能訪問所引用的數據。
2.雙邊回購數據收集試點項目。美國金融研究辦公室與美聯儲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有合作關系,以填補有關回購協議的數據空白。該項目能夠提升對短期融資市場的理解,有助于提供流動性,保持全球金融體系的運轉。三方回購市場和一般抵押品融資回購市場的信息和數據定期發布,但關于雙邊回購的信息很少。試點項目重點關注雙邊回購市場,占總市場的一半。雙邊市場不僅不透明,而且容易受到擠兌和火災的影響。這是OFR第一次直接進入行業收集金融市場信息。但參與試點項目是自愿的,參與公司包括:美國銀行、巴克萊、德意志銀行、高盛集團、匯豐控股、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蘇格蘭皇家銀行和瑞銀(UBS AG)。
(二)數據標準
1.法律實體標識符(LEI)。法律實體標識符(簡稱LEI)是一種數據標準——類似于條形碼,用來精確地識別金融交易的當事人,能夠幫助金融業、監管機構和政策制定者追蹤金融體系的風險敞口和聯系,為內部報告、風險管理、收集、清理和匯總數據的金融公司提高效率。此外,LEI將通過減少對報告公司必須管理的多個標識符的重疊和重復來緩解公司的監管報告負擔。截至目前,已向近200個國家或地區發放了30多萬套LEIs。
2.交換數據存儲庫中的數據質量。美國金融改革旨在提高衍生品市場的透明度,要求將與掉期交易相關的數據報告交換數據庫。交換數據對于了解整個金融系統的風險敞口和連接至關重要,而存儲庫被設計為高質量、低成本的數據收集點。一致的、易于理解的數據定義和數據結構能夠讓監管者組合和分析信息。OFR和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簽署了一項聯合項目的諒解備忘錄,提高從注冊的交換數據倉庫收集的數據的質量、類型和格式。
三、監測工具
(一)金融市場監測
金融市場監測是對金融市場的主題和發展的回顧。該監測系統反映了OFR員工對金融市場發展和觀點的最佳解讀,不一定反映市場參與者的共識,也不一定代表OFR或美國財政部的官方立場或政策。
(二)金融穩定監測
該監測系統顯示了金融系統在五個功能領域的情況:宏觀經濟、市場、信貸、資金和流動性(見表2)。
(三)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監測
2011年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為來自28個司法管轄區的銀行監管機構制定了一套12項金融指標,確定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并了解納入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銀行的破產可能對國際金融體系構成威脅。一家指定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銀行必須持有更多的風險資本以增強其彈性,并受到額外的監管。在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分數互動圖表上的水平欄上可以看到銀行的得分,也能夠得到銀行在5個評分類別中的基礎數據。目前能夠納入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銀行所在國家包括美國、英國、中國、歐盟、日本、瑞典和瑞士。
(四)美國貨幣市場基金監測
該監控系統旨在通過基金資產類型、不同國家的投資、交易對手以及其他特征來跟蹤貨幣市場基金的投資組合。用戶可以查看整個貨幣市場基金行業的趨勢和發展。監測所得到的顯示在6張交互式圖表中,分別為美國所有的貨幣市場基金投資、美國貨幣市場基金投資基金類別、美國主要貨幣市場基金的投資、美國貨幣市場基金在回購市場的投資、美聯儲在美國貨幣市場基金的回購和聯邦儲備銀行回購利用率與貨幣市場基金提供參考。
四、對我國交叉性金融產品統計與風險監測的啟示
(一)明確監管機構,發揮統籌協調作用
嘗試建立獨立的中國金融研究辦公室,對各監管機構、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數據發布格式進行協調統一,適時開展數據搜集、數據標準制定和數據研究分析等工作。
(二)建立金融數據平臺,提高數據可獲得性
建立集各監管機構、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各主體于一體的金融數據收集平臺,推進跨機構、跨行業和跨地區各類金融統計數據的并網聯網,擴大金融數據統計的覆蓋范圍,確保金融數據研究分析精準。
(三)建立并完善交叉性金融產品相關監測指標體系
構建交叉性金融產品監測工具體系,并在此基礎上細化形成金融系統穩定性監測指標體系,根據各風險點及其風險傳染程度合理賦予計算權重,確保監管機構能夠及時發現并處置風險。
(四)推進建立統一監管規則,填補監管真空
賦予各監管機構對跨地區交叉性金融產品的監管權力,推動各監管機構之間的協同合作力度,厘清各監管機構的監管責任分工,統一并強化包括數據收集在內的監管措施,提高監管的有效性和數據收集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康健.交叉性金融業務發展演進、運作模式及風險防控研究[J].金融發展評論,2018(11):100-112.
[2]張佩.商業銀行交叉金融業務風險問題研究[J].上海金融,2019(05):78-82.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鎮平縣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