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江洋 王婧
摘要:本文從中國傳統繪畫與陶瓷繪畫的筆墨意境與設色技法上來探討二者之間的藝術共性,中國畫與陶瓷繪畫二者在意境、筆法、設色上都有著相同的關系。
關鍵詞:筆法 設色 意境
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中國畫與陶瓷藝術,在歷史發展中積累了悠久的文化內涵。瓷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陶瓷則算得上是藝術發展的重要產物,亦是勞動的產物,來源于人們的生活需要。它在生活上具有實用價值,并且在造型以及裝飾等方面都能夠展現出良好的審美價值。藝術源于生活,二者相互聯系。中國畫與陶瓷繪畫藝術在形式、風格上關系極為密切,本文以中國畫的設色技法以及傳統筆墨技法為切入點,來探究二者之間的藝術共性。
一、筆墨意境的共性
中國傳統繪畫在筆墨技法層面有“五筆七墨”之說,用筆講究“平留圓重變”(黃賓虹語),線條要“一波三折”,具有“骨法用筆”的書寫性,用墨更是萬千變化、“水墨華滋”。中國傳統繪畫與陶瓷繪畫中的筆法用筆都是不可避免地由心而發,但是陶器的用筆、線條等都早于中國畫。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開始出現簡單的繪畫線條,而中國傳統繪畫是在紙、絹、帛上出現的,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才出現毛筆繪畫。所以,陶器繪畫早于中國傳統繪畫,但是隨著歷史的演變,根據人們的需求,中國傳統繪畫漸漸超越陶瓷繪畫。后來,人們掌握了釉色、窯變的相關知識,隨著白瓷的出現,人們發現白色的瓷器和紙、絹、帛一樣,也可以成為中國畫的載體。后來,一大批畫家開始把在畫紙上的畫風意境放到瓷器上。王國維曾經這樣說:“文學之事,其內足以攄己,外足以感人者,意與境二者而已。”在這其中,意境主要是將“意”和“景”進行有效融合。境界作為藝術美發展的本原,“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矣。”主要講的是,繪畫藝術如果能夠充分展現情與景之間相互交融,此時神韻就會展現出來。意境不僅能夠展現文人心目當中特殊的情與美,還能夠為后期的藝術創作與鑒賞進行衡量,是繪畫者思想情感及生活景致的智慧結晶。陶瓷繪畫和中國畫在針對意境的追求上就有許多相同之處,同時也是心景結合的重要產物。
二、設色技法上的共性
傳統的中國繪畫在設色上講究“隨類賦彩”,無論是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在設色上都講究設色的“透”,如花鳥工筆畫中的《出水芙蓉圖》,作品中畫家大量運用花清、曙紅等顏料對對象進行分染、罩染、暈染,植物性顏料有透明和滲透性強的特性,因此作品中植物色和礦物色交替使用,能夠保留單純的色彩效果。宋人在色彩暈染上注重明艷而穩重,富麗而微妙,飽滿而含蓄,更好地保留了絹本細膩的質地。而早期的瓷器注重表面的釉,只關注事物的物質性,所以在燒制的過程中,因為天氣、火候等外在和內在的因素燒制出冰裂紋、窯變、天目釉這些陶瓷制品。中國畫的水墨、顏料不適合防水的瓷器,因此,在瓷器繪畫當中,著色無疑是最困難的。早在唐朝時期,由于實行對外開放相關政策,就開始從阿拉伯區域引進一種青花釉料,這很快促進了著色問題的解決,這種色釉可以像國畫當中的墨一樣進行使用,所以青花瓷在繪畫的時候就如同水墨畫創作一般,可以利用“墨分五色”對景物進行描繪。到了元明時期,青花瓷濫觴。出現了粉彩、釉里紅以及五彩,色釉也變得越來越豐富,溫度要求也逐漸降低,隨后出現了廣彩和潮彩這種釉上彩。由于通過技術對色釉問題進行了解決,陶瓷畫也逐漸達到了國畫的藝術表現效果。
三、結語
中國傳統繪畫藝術與陶瓷繪畫藝術都屬于中華文化五千年來留下的瑰寶,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和驕傲,是只有中國才有的個性和特色,二者不管以怎樣的形式呈現,所展現出來的意境和神韻大都在中國的文化底蘊之內。中國畫與陶瓷繪畫在筆墨和意趣表達、設色等技法上都有著同構關系,但是,中國畫和陶瓷繪畫在創作所使用的材料上有著本質的區別,并且受到造型、工藝以及民俗思維等因素的影響,陶瓷繪畫難以達到中國畫的繪畫深度,而中國畫對陶瓷繪畫的影響則是必然的。
參考文獻:
[1]龍德明,鄒樂.陶瓷繪畫藝術與中國畫特質的共同性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7(04).
[2]陳凌.水墨語境下的現代陶瓷繪畫創作[J].藝術科技,2017(30).
[3]孔六慶.中國陶瓷繪畫藝術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4]牛克誠.色彩的中國繪畫:中國繪畫樣式與風格歷史的展開[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基金項目:本文系玉林師范學院2018年校級科研項目“中國畫與陶瓷繪畫的相互影響”,項目名稱“中國畫與陶瓷繪畫的藝術共性分析”(項目編號:2018YJKY2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謝江洋,女,碩士研究生,玉林師范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美術;王婧,女,碩士研究生,玉林師范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鋼琴)(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