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水墨畫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一個重要畫種,它的藝術表現形式獨具一格。中國水墨動畫是延用中國水墨畫筆法和水墨效果、意境等特點進行創作的動態視頻畫面,但二者之間又存在一些差異。本文將通過對中國水墨畫技法、意境的分析,論證其與中國水墨動畫的區別與聯系,并對中國傳統水墨動畫與新型水墨動畫的現狀與發展進行探索性的研究與思考。
關鍵詞:中國水墨畫 水墨動畫 三維動畫
一、中國水墨動畫與傳統中國水墨畫
中國水墨畫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一個重要畫種,有獨具一格的藝術表現形式與特色。它運用水墨進行繪畫創作,不著顏色或者著以淡彩。它與西方繪畫以描繪物體明暗、透視來表現的繪畫技法有所區別。水墨畫是根據墨色、用筆、意境、用移步換景的方法表現景物的。傳統中國水墨繪畫講究意境,借物抒情、借景言志等,把個人感情、人生觀、哲學思考放入繪畫創作中,傳統中國水墨畫是中國文人最為推崇的畫種,以追求更完美的精神世界和理想家園。
傳統中國水墨動畫則延用中國水墨畫筆法和水墨效果、意境等特點,以中國水墨畫的筆墨用法為繪畫的方式方法,然后把畫面按照動畫制作的要求進行逐一拍攝,通過后期編輯形成連續播放、濃淡相宜的水墨動畫片。
(一)用墨、用筆之比較
中國水墨動畫片的視覺感受來源于傳統的中國水墨畫,但與中國水墨畫存在著本質的區別。中國水墨畫講究用筆、用墨,筆墨相生。二者的區別在于用筆的線條上:中國水墨畫描繪人物可以用明暗關系來塑造人物形象,不需要人物完整的輪廓線,更加寫意;而中國水墨動畫則需要利用輪廓線條來表現造型角色、背景以及動作。
(二)以“形”寫“神”,追求意境
中國水墨山水畫是“可居”“可游”“可賞”的,強調的不僅僅是畫面的真實和美感,更注重精神的放松。在中國水墨畫中,外在物象的創作不拘泥于現實的形象,形的揮灑和創作是為了突出物的神韻,著重體現人的精神狀態。由此可以看出,“以形寫神”與“形神兼備”的精神才是中國水墨畫的主旨。
形神兼備也是中國水墨動畫片在取材上所注重的,如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筆下的蝦,李可染所描繪的牧牛、程十發的人物和小鹿等。影片中線條的用墨濃淡虛實,都是對意境的塑造與刻畫。如水墨動畫《山水情》中人物的神韻,塑造了仙風道骨、面帶憂患的老者形象。影片《牧笛》中以用筆墨塑造了崇山峻嶺、瀑布飛流的恢宏氣勢。
二、中國水墨動畫與傳統動畫
中國水墨動畫與傳統動畫有所不同,中國水墨動畫是把一張張在宣紙上按照動畫制作需求渲染的動畫人物形象、動畫背景拍攝下來,后期合成的,它所表現的角色和背景畫面都體現出中國繪畫藝術靈動、豪放、柔和、渾然天成的感覺,展現中國畫特有的美學意境。另外,水墨藝術本身也具有獨特的藝術語言,“計白當黑”“似與不似之間”,都飽含著豐富的內涵。中國繪畫采用散點透視法,畫面行云流水。水墨動畫片《牧笛》就是運用了散點透視法來表現優美的意境。
傳統動畫是勾線平涂的、立體的,講究焦點透視、明暗關系并且色彩鮮艷,人物造型以夸張為主,更注重故事情節,語言詼諧,通過連續播放一系列畫面形成連續的影像,給人輕松愉悅的感覺。動畫歷史悠久,隨著科技的不斷創新與發展,對作品的藝術價值要求越來越高。有些傳統動畫作品雖在色彩、造型、背景,包括動作上都可圈可點,總感覺缺少心靈的共鳴和聯想。因此,動畫作品在追求表面效果的同時也要關注更深處的寓意和意境的渲染。
三、發展中的中國水墨動畫
20世紀60年代的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打破了“單線平涂”,進一步通過動畫實驗解決了墨色與水暈效果的處理難題。之后的《牧笛》注重民族風格與藝術風格上的統一,整個動畫清麗淡雅、充滿詩情,配樂與畫面渾然一體,給人以美的享受。進入新時期的水墨動畫時代,《鹿鈴》和《山水情》使水墨動畫進一步得到發展,水墨動畫在動畫的舞臺上爭得一席之地。
3D技術與Maya技術的出現與發展,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強了水墨動畫的制作效果和表現力度。借助電腦技術對三維動畫制作進行升級與新技術的再度創新,不僅使動畫制作優化了傳統制作的復雜與煩瑣,把人真正地解放出來,也使動畫制作進入了另一個新的發展時代。用三維技術來搭建模型和渲染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藝術,更大程度地實現了動作流暢、表情夸張,促進了意境與動畫影片的相互結合與創新。
中國水墨動畫市場具有很大的潛力,它作為具有中國文化藝術特色的動畫片形式,利用先進的技術不斷進行著發展與創新,始終與中國繪畫有著無法割舍的關系。今后,中國水墨動畫應力求從悠久歷史的中國水墨繪畫中汲取精髓來充盈自身,繼續進行發展與創新。
(作者簡介:高申,女,碩士研究生,徐州高等師范學校,助講,研究方向:動畫)(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