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舉措,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滿足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戰略之舉。海滄街道以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為依托,念好講、演、聯“三字經”,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關鍵詞:思想 成效 優勢
一、主要做法
一是念好“講”字訣。講黨課。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為依托,邀請專業講師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集中宣講。講歷史。組織安排收集后井村、青礁村、溫厝村、古樓農場幾個村的歷史沿革、先賢事跡,請老黨員、老干部等用閩南話給村居“講古”,傳承歷史文化。講家風。注重挖掘和發揚本土區域文化特色,整理提煉青礁村《顏氏家訓》《張氏家訓》《周氏家訓》等經典著作,讓先賢知書達理、樂善好施的良好家風代代相傳。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成為傳播好聲音、弘揚主旋律、傳承文化、凝聚民心的主陣地。
二是念好“演”字訣。海滄街道打造“一村一臺戲”品牌,以“百姓大舞臺”為文明實踐新載體,10個村居每個月安排一場演出,每場演出評選最優節目,年底在街道舉行年終會演。
三是念好“聯”字訣。聯動各方資源,發揮新時代實踐陣地作用,開好社會教育大課堂,增強文明實踐生命力。設立老年大學教學點開班授課,經過意見征集,篩選出51門課程供群眾選擇,既有健身舞、太極拳、民族舞,也有英語、繪畫等課程,不限年齡、不設門檻。組織學校共建,由學校選派優秀教師,開展家長培訓、閩南文化夏令營、耕讀文化系列課程、國學講堂等,培養“好家長”“小手拉大手”。帶動村民走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接受文化熏陶、培養淳樸民風。
二、工作成效
一是黨的理論更加深入人心。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建設以來,理論宣講不斷強化、陣地建設不斷拓展、宣傳形式不斷豐富、思想氛圍不斷濃厚,推動黨的理論更好地在基層落地生根。使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已然成為基層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大陣地”,宣講黨的方針政策、助推脫貧攻堅的“大課堂”,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學校”,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大舞臺”和開展鄉風文明建設的“大平臺”。
二是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以文明實踐所(站)為平臺,以傳統節日為載體,組織開展的各類豐富多彩的文藝展演、體育健身等群眾性文體活動300余場,累計參與人數達3.48萬人次,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營造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濃厚氛圍,讓群眾感受喜慶節日氣氛的同時,增強團結一心的凝聚力。不僅更好地滿足了基層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為群眾提供了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切實提升了基層群眾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三是鄉風民風更加文明淳樸。各實踐站組織開展的一系列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弘揚了文明新風,提升了群眾的文明素質和文化素養。一些游手好閑、打牌賭博、打架斗毆、家庭不和的“老毛病”被奮發有為的進取精神所取代。開展志愿服務活動530余場,參與人數達5.4萬余人次。此舉有力地推動了新老廈門人的融合,和諧鄰里、移風易俗、扶貧幫困、建設家園等逐漸形成共識。有力地抑制了歪風濁氣,村居人文環境和村民文明素養得到顯著提升,更好地打造共同的精神家園。
三、經驗總結
一是搭架構。成立以街道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制定《海滄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試點工作方案》,制定完善工作機制,落實經費保障。完成轄區村居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掛牌工作,搭建完成由各村居書記擔任實踐站站長,村居分管宣傳兩委負責管理,文體協管員、社區書院管理人員負責具體工作的組織架構,進一步落實工作責任。在人、財、物方面提供堅實保障,為街道在村居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供有力抓手。
二是建隊伍。大力弘揚志愿服務精神,積極發動、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積極參與到志愿服務中來,對街道75支2000余名各類基層志愿服務隊伍進行梳理、細分、新建、擴展,充分發揮志愿服務隊伍作用,突出志愿服務成效。如青礁村組建“平安7社聯盟”助推鄉村振興和平安建設;海滄社區大路頭慈善志愿服務隊幫扶轄區內弱勢群體;溫厝社區幸福食堂組建志愿服務隊為用餐老人提供志愿服務活動等,有力推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持續深入開展。
三是找優勢。社區書院建設,是海滄街道文化宣傳的特色品牌。社區書院是利用村居現有資源和空間,在尊重群眾意愿、發動群眾參與的基礎上建設的集學習教育、文體活動、組織孵化、群眾議事等功能于一體的平臺。社區書院具有可供活動的空間場所,有專門的經費保障,村居還有專門的人員負責日常管理運營和組織開展活動。海滄街道發揮轄區社區書院建設基礎扎實的優勢,在推進基層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的建設過程中,以社區書院為主體進行掛牌并完善提升、開展活動。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快速成為各種活動組織開展的平臺,各類資源下沉、整合的載體。
參考文獻:
[1]呂殿增.基層群眾文化干部隊伍的建設之我見[A].文化研究論壇[C].北京:2011.
(作者簡介:黃藝卿,女,本科,廈門市海滄區海滄街道綜合服務中心,研究方向:群眾文化)(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