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張麗
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10
(1)最小阻力原則。羅伯特· 弗里茨在所著書籍《最小阻力之路》中提出了最小阻力原則:結構決定行為,所有的能量都沿著最小阻力之路進行[1]。大眾在無意識狀態下大腦會本能地遵循“最小阻力原則(The Principle of Least Resistance)”,在自我認知范圍內做出讓自己收益最大的選擇。行為選擇的場景中,優先選擇當下較簡單的操作,排斥選擇讓自己面臨困難的情景,也就是排斥復雜的事情,優先處理簡單的事物[2]。
(2)最小阻力原則在行為引導中的影響。大眾在不同時空的環境與條件下產生的行為現象是多樣的,但在現代環境心理學大數據統計的分析下,其行為與所在時空的外在條件和群體的內在特征又有多重直接或間接聯系,這些聯系就在為設計師進行“行為引導”設計時提供了理論支撐。最小阻力原則表明大眾的“擇易避難”選擇偏好,即設計師可以通過誘導大眾的選擇達到行為引導目的。
(1)景觀設施設計。景觀設施一般是指人們為自然景觀和人工景觀所建設的具有一定特定功能和文化藝術傳播功能的設施。
(2)大眾行為引導與景觀設施設計。行為引導過程中目標、能力、誘因是三個重要環節,在景觀設施服務情景中大眾行為能力限制其預訂目標,而誘因常直接影響甚至決定其行為目標。通過觀察統計可發現,特定行為支持即設施環境不足,可以阻礙甚至阻止目標行動發生,反之充足的行為支持即良好的設施環境情景可以更廣泛的、更高頻率的激發目標行為發生。利用好行為引導中目標、能力、誘因三者的相互影響關系能較好地達到行為引導目標。
(1)通過指向本能的正向刺激對設施使用者行為選擇進行正向調整。效仿市場營銷鳥籠效應的營銷手段:利用免費提供的試用品激起顧客本能的占便宜心理,進而利用顧客心里價值最大化而銷售相關產品。在進行景觀設施設計時加入服從于本能的刺激要素,讓大眾在非強制設施使用活動狀態下,主動按照設計意圖做出行動。
(2)通過降低對使用者認知能力和行為能力的要求,減少非正向行為發生。排除可能引起公眾回避,反感等指向負面心理效應的設計方式,通過大數據分析大眾行為規律,利用帶入法對設計方案中參與者的行為與心理進行模擬。根據模擬演繹結果對設計方案中使用方式傳達、尺寸、色彩、形態等設計要素進行成果效果分析,找出設計方案中不合理或不合適的要素進行改進,以呈現最易于使用的成品。
在20余年垃圾分類宣傳倡導后,2019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正式全面啟動日常生活垃圾分類運動,上海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城市通過立法將垃圾分類納入法治框架,取得了可觀的效果。但大多數城市沒有強硬舉措支持,垃圾分類運動推行仍然不利,特別是在無法監管的城市公共區域垃圾分類工作幾乎難有進展。在進行實地、網絡調查研究后總結出垃圾桶設計的幾大問題:①翻蓋垃圾桶設計不便于垃圾投放,有受訪者表示不愿用手打開桶蓋,而選擇將垃圾放于垃圾桶側或桶蓋上。②分類垃圾桶標識不易識讀,常見垃圾分類為四類: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常用文字和標識標明,部分區域對應放置藍色、紅色、綠色和灰色四色垃圾桶;但在對受訪者調查時發現一大部分不清楚或不能準確將垃圾歸類,部分受訪者表示會選擇放入其他垃圾一類,甚至有受訪者表示無法識別垃圾類型隨意放入桶內。③夜間看不清垃圾桶標識,無法進行分類投放。
在分析存在問題后,針對投放不易,分類不清,夜視不明三個問題引發的負向行為,以最小阻力原則為切入點進設施設計改造。首先,對于投放不易問題可改用踩踏式開蓋器解決,減少垃圾投放者的正向行為阻力,引導行為發生。第二,針對分類不清問題,一方面需要加大垃圾分類細則知識社會普及,另一方面在設計垃圾桶時除標注分類標識外,在桶身以圖例形式標注常見的此類垃圾;同時,如該區域垃圾分類已有一定成果基礎只是尚存在少量垃圾混放情況,可將垃圾桶外側一面變為透明材質,方便不清楚垃圾分類人員能根據已有垃圾判斷,減少正向行為對于參與者的認知能力要求,引導正向行為發生。第三,針對夜間不明問題,可使用反光涂料或發光pvc膜對垃圾桶進行外表包裝,最小阻力原則間照明不足時辨識,降低正向行為阻力,引導行為發生。另外,如果在垃圾桶設施加裝紅外線感應裝置和語音播報系統,感應到人員接近便播報垃圾分類語音提醒,并在人員離開時播報參與垃圾分類活動感謝語,利用大眾的愧疚心理,引導正向行為發生。
好的景觀設施不僅要滿足基礎功能要求,更是要能引導大眾行為趨向正向、合理、道德的行為模式。景觀設施在行為引導的非強制性要求下,要求設計人員需要結合大眾的行為心理特點,有針對性、智慧性、包容性地解決問題。面對使用公共景觀設施大眾的廣泛參與性,要著重注意降低對使用者認知能力的門檻要求,并且避免觸發設施使用者的抵觸心理,著力于正向本能刺激。本文立足最小阻力原則的景觀設施行為引導研究,期望景觀設施的行為引導能更多地引發實踐者應用和相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