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林
重慶交通大學 重慶 400000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城市人口及車輛都在不斷增加,給現有的市政公路的使用帶來了較大的壓力。為了更好地適應以及持續推進城市化進程,要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在現有城市道路交通體系的基礎上,繼續做好優化設計,以進一步緩解城市交通壓力。
在我國的基礎設施建造過程中,城市道路交通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組成元素,城市道路也是汽車和行人外出的最基本交通載體,道路建設項目的推進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針對道路交通項目開展切實合理的規劃設計,對城鎮建設發展品質有著重大的影響,因此需要密切關注,以提高人們的交通出行品質及生產生活水平[1]。
(1)調研不足導致規劃設計不合理。在城市道路設計時,規劃設計人員沒有參與社會經濟調研,不了解城市現有道路的利用情況,過度依賴個人經驗。這種情況下所得的設計方案,往往與實際脫節,可行性不強。特別是大多數城市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階段,這也對城市道路交通的規劃與設計帶來了直接的影響。如果道路交通設計滯后于城市發展進程,除了會給居民出行帶來不便外,還會對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形象的樹立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城區某處擬建一處集購物、娛樂于一體的綜合商超,對周邊的交通必然會帶來影響。如果不能提前做好交通規劃,后期該超市營業后容易出現交通擁堵的情況。
(2)以車為本的交通系統構建思想尚未得到有效轉變。在現階段的城市交通路線規劃中,仍有大部分交通路線是以車為本進行規劃設計的,通過對一些城市交通系統的調查可以發現,大量的建設與服務都是以小汽車出行為主進行建設的,例如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其具體的交通骨架系統仍以環路為基礎向周邊蔓延,以滿足小汽車出行作為主要的交通規劃導向。盡管近年來綠色出行在國際上逐漸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認可,但我國的交通系統規劃思路仍有待改善,否則將很難有效落實人性化城市空間的塑造。
(3)道路設計不能緊跟城市發展進程。市政道路設計與城市現代化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便捷的交通,對城市內部及城市之間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成為活躍城市經濟的重要因素。但是許多城市雖然經濟水平提高了、人口數量增加了,道路交通設施卻沒有同步完善和優化,在諸多“城市病”中,交通擁堵是一種比較常見同時也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問題。除此之外,道路設計的理念、方法缺少創新,用“老方法”應對“新問題”,顯然也無法提升道路交通設計的科學性,不利于城市交通與城市發展的協調[2]。
(1)開展全面調研,為道路設計提供必要參考。科學的市政道路設計,應當將開展社會調研作為必要前提。例如,調查發現某商業街由于人流量較大,經常會出現交通擁堵的問題,并且由于紅綠燈較少,行人亂穿馬路的情況十分常見,不僅影響了正常的車輛通行,而且也增加了交通事故的發生率。結合這一調研信息,可以通過道路優化設計,在道路兩側各增加潮汐車道,并設計港灣式公交車停靠站,這樣就不會影響其他私家車的正常通行。
(2)打造協調的交通體系。網絡要素通常涉及空間間距、網絡密度等問題,指步行與自行車交通的整體設施布局;環境要素中則涉及了與步行、自行車交通之間存在密切關聯的景觀、綠化、街道界面等;空間要素則包含了通道寬度、隔離設施等指標;銜接要素中則需要進一步協調步行、自行車交通與其他交通形式之間的關聯。在實際構建人性化交通體系的過程中,這四個要素直接關系到交通規劃與城市規劃,因而在交通規劃設計中必須要全面綜合考慮這四個要素進行設計。另外,在現階段步行與自行車交通規劃中還面臨著空間被其他交通方式、設施占據的困境,難以保證交通環境的連續性與安全性。對此,還需要在以下兩方面進行協調:其一是路邊小汽車停車泊位,要著重解決占用非機動車道和步行道停車的情況,科學合理的規劃路邊停車泊位與步行、自行車交通的關系,以免出現行人和自行車通行空間被占用的情況;其二是街道設施、綠化帶等環境設施的影響,也需要加以協調控制,避免占用行人道路,使行人無路可走的情況出現。
(3)適度拓寬城鎮的機動車道。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機動車的數量也逐漸增多,在城市道路交通運輸之中,小型載客汽車依然占據主要地位,這種情況下,傳統的道路橫截面設計越來越不能有效滿足現代道路交通運行及發展的需求了。所以,在做道路交通規劃之時,相關設計人員要依據城市道路交通工程的功能定位情況,科學合理地規劃和設計機動車道路方案,并結合現實需要不斷優化和完善方案,確保設計的機動車道路的寬度能滿足實際要求,既有利于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又能最大化地保證城市道路的便捷性及交通運行的通暢性[3]。
總而言之,在當前我國的城鎮道路交通工程設計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對此,要全面細致地分析和探究,把握問題的根源,從而提出更切實可行的設計技術和方案,在實踐的過程中,針對各項設計策略和實施措施進行有效落實,進一步提升道路運行水平,從而推動我國城鎮道路交通事業快速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