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莉
南京市園林規劃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 江蘇 南京 210000
近年來,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思想指引下,長江大保護和環境治理取得了重大進展。南京是江蘇省唯一一個跨江布局的城市,是長江進入江蘇的“第一站”。而幕燕濱江風光帶是南京對外展示濱江岸線修復、長江大保護工作的一張名片——關停搬遷工業企業、礦山、碼頭,這里如涅槃重生般重現綠色,成為真正的生態濱江岸線[1]。
幕燕濱江風貌區位于南京主城北部,擁有約6公里濱江岸線,區域交通便利,水陸交通發達。“金陵古佳麗地,而北郊為最”,古金陵四十八景中幕府山就占六景。這里兼備山、水、林等自然景觀和歷史人文景觀,是最能體現南京歷史人文景觀與大江風貌的窗口地區。風貌區規劃面積695.54公頃,風貌協調區面積306.98公頃。曾經,長年開山采石給幕府山地形地貌帶來了巨大的損害,主峰變成深坑,沿江巖壁滿目瘡痍。1998年,幕府山開始植被恢復工程;2001年,幕燕市級風景名勝區成立。2007年,《南京市幕燕濱江風貌區總體規劃》批復。近十年來,風貌區的區域功能得以明確,景區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成為南京市重要的市民休閑場所。隨著城市建設快速發展,幕燕濱江風貌區的周邊環境已發生了巨大變化,景區外部的基礎設施條件和景區內部的文化旅游資源有待進一步梳理和挖掘,原有規劃已無法滿足當前規劃管理的需求[2]。
①現狀景點缺乏核心項目帶動,品牌號召力不強。②風貌區中現狀恢復的景點較多,耗資較大。③現狀景點位置分散、缺少串聯。④旅游服務配套有待完善,游客游覽停留時間短。⑤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尚未形成較為完善的系統。⑥風貌區分屬兩個行政區,且有多條城市道路過境,建設、管理協調難度大。
2019《南京市長江經濟帶發展專項提升行動計劃》提出四項重點任務:①打造綠色生態帶,提升濱江顏值。②打造轉型發展帶,釋放內生動能。③打造人文景觀帶,講好南京故事。④打造嚴管示范帶,實現永續發展。
在打造“人文景觀帶,講好南京故事”中,提出了實施濱江風光帶建設工程、實施濱江夜景亮化工程、實施濱江文化提升工程、實施長江國際旅游黃金帶建設工程四個方面。
(1)規劃目標。規劃從文化復興、生態修復、旅游度假、公共休閑和實施操作五個關鍵問題出發,強調“長江文化薈萃、山水城林交融、傳統與現代輝映”三大特色,營造江山一覽、山上登高、林中聽經、溶洞探幽、江畔尋蹤五大體驗,打造“彰顯古都濱江特色風貌”的品牌項目,提升南京旅游國際吸引力的文旅融合新地標,引領長江經濟帶生態文化建設的示范區。
(2)總體規劃結構。以“一脈兩帶、三片十園、十二臺四十八景”為總體規劃結構,登高望江脈、濱江風情帶和城市風貌帶串聯歷史古跡片、城市活力片和生態休閑片,十園、十二臺、四十八景如星辰散落其中,熠熠生輝。總體布局分為山林生態區、山林游憩區、主題文化區、長江風情帶、史跡游覽區、濱江風光帶共六個大區,以五馬渡為水上門戶,燕子磯古鎮為東門戶,上元門為西門戶。
(3)資源分類保護規劃。山林保護特別強調對觀音閣、頭臺洞沿線、達摩古洞、西山頭等沿江石灰巖地帶上的特有樹種秤錘樹、青檀、銅錢樹進行重點保護;對幕府山風景區中、東部具有強烈過渡性特征的天然次生林群落進行重點保護、維護原生生物種群、結構及其功能特征,嚴控外來入侵物種,保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自然生境。水系保護中對長江濱江岸線嚴格按照國家飲用水源地保護的相關要求。其余景觀水系以水生態保護、治理為前提,利用海綿城市的生態手段溝通山腳現有水系,嚴格禁止污水排入。文物古跡保護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相關規定,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等級嚴格落實保護要求。同時,對沒有定級的文物古跡,設定相應的暫保等級,進行相關申報和保護。
(4)典型景觀規劃。幕燕濱江風貌區是以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主的風貌區,其典型景觀有:①大江風貌:南京市區欣賞大江風貌的最佳地段。規劃開展山頂觀江、濱江風光帶游覽和江上游覽等項目。②溶洞景觀: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沿江十二洞(現存七個)。對現有名勝古跡進行保護和修復;對消失的溶洞景點通過其他途徑宣傳和展示。③佛教文化資源:達摩洞景點、歷史寺廟眾多。規劃結合達摩洞現有建筑打造萬里長江第一渡博物館、夜間燈光秀;對永濟寺進行景點恢復,形成佛教文化體驗的集中區域。④明城墻文化:嚴格遵循明外郭上位規劃,做好觀音門、佛寧門和上元門遺址保護工作。⑤近代工業遺存:規劃白云石礦為礦坑生態主題園,其余宕口形成各類專類園,對港一地塊、曙光機械廠等工業遺存進行保護和利用。植物景觀規劃在保證風貌區自然植被保護的基礎上,根據各景園的文化內涵,選擇特色鄉土性地帶性植物,構建符合植被生態學特性的群落結構,形成:自然生態林系統、人工風景林系統、城市休閑林系統、濱江風景林系統、濕生植物景觀、巖生植物景觀和專類園。建筑景觀規劃遵循“宜小不宜大,宜藏不宜露,宜分散不宜集中”的原則,建筑風格和高度與景區功能相結合,與環境相協調,鼓勵通過屋頂綠化、地景建筑、坡頂建筑等處理,消減和弱化風貌區內的建筑體量。
本次規劃希望在“生態大保護”的背景下指導幕燕風貌區的發展建設走出一條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的新型特色道路,成為南京在長江經濟帶上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城市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