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
中國電建集團北京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4
40年來中國水電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已使得我國逐步發展成為在全世界范圍內最具競爭力的水電強國之一,中國水電企業占據海外70%以上的水電市場,大中型水電工程市場幾乎全部被中國水電企業占領,業務遍及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的已建在建海外水電工程約320座,總裝機8100多萬千瓦。中國水電的國際化已然全面升級,而水電行業技術標準作為技術和經驗的總結,是規范水電行業技術進步、保障水電工程建設和運營安全可靠的有效措施,是推動水電行業技術進步、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礎,也是促進我國水電行業國際合作的重要組成。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國經濟及技術實力逐步增強,已探索和總結出較為完整的工程建設技術標準體系,工程建設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已突破7000項。對于水電行業來說,伴隨著水電工程建設的深入進行,也已經形成比較成熟和完善的水電水利工程技術標準體系。水電行業技術標準涵蓋了規劃設計、工程建設施工、設備制造與安裝、運行管理各方面內容,為我國水電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和支持。
目前,水電行業技術標準由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和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兩個部門分頭管理,相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10個。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標準化管理中心組織各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對《電力標準體系表》的修訂,水力發電與火力發電、核能發電、風能發電一起,作為電力標準體系的一部分被納入其中。電力標準體系框架共分為四層:第一層為基礎標準,第二層為共性標準,第三層為專業標準以及第四層為個性標準。各層次的名稱按相關國家標準和電力工業生產實際確定。水電行業的標準作為電力行業體系的一部分,在第二層“電力規劃設計”下,展開了第三層的專業標準“水力發電”,其中在“水力發電”下設置了“水工”,其主要是水工建筑物的設計標準[1]。
近年來,在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政策的帶動下,中國水電企業建設碩果累累,在參與海外項目的過程中,形成了領先國際的水電開發技術,在全球水電建設中越來越多地扮演著“領跑者”的角色,成為推動世界水電發展的重要力量。目前,中國已與80多個國家建立了水電規劃、建設和投資的長期合作關系,相繼建成了巴基斯坦NJ水電站、緬甸瑞麗江一級水電站、柬埔寨華能桑河二級水電站等等。
根據《中國承建國際水電工程項目技術標準應用情況資料匯編》,對國際水電工程中使用的技術標準頻次和數量進行了統計分析。經統計93個國際工程項目中共使用各類技術標準10717次。其中,中國標準5110項次,占48%;國際標準1453項次,占13%;美洲標準2453項次,占23%;歐洲標準840項次,占8%;其他國外標準861項次,占8%。中國所從事的水電開發項目主要集中在亞洲和非洲。在93個項目中,亞洲48項,非洲31項,亞洲和非洲占了85%。中國技術標準應用情況最好的是亞洲,48項中有13項采用中國技術標準,占27%;采用中國技術標準最少的是美洲,共有13項工程,無單獨采用中國標準的工程,有11項同時采用國外標準和中國標準,占85%,有2項全部采用國外標準,占15%[2]。
雖然中國工程建設標準體系近年來得到了迅猛發展,從標準數量到行業細化覆蓋率都有較高的提升,且隨著我國水電工程事業的發展,已形成一套涵蓋規劃、設計、建設、運行等全生命周期的水電行業技術標準體系,但由于外在以及內在因素的制約,使我國水電行業技術標準的國際化道路受到了一定的阻礙。
由于歐美標準長期以來形成了自然壟斷地位,即使是缺少自己國家標準的非洲或拉美地區,由于其大多聘用歐美洲家公司提供設計、監理等咨詢服務,必定較多使用歐美標準;其次,由于一些項目所在國對于標準選擇的法律法規要求,導致中國標準無法被采用;此外,工程甲方不了解不采用、咨詢方阻撓、外方不熟悉中國標準等情況,也都成為中國技術標準在海外工程中難以被采用的影響因素。
(1)中國技術標準缺乏綜合國際競爭力。根據資料,我國水電行業技術標準是在學習外國標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水電開發的實際情況逐步建立起來的,多以專業劃分為主,綜合性不足;且由于歷史政治以及語言問題的差異,使得我國水電行業技術標準在國際上的認知度和認可性較低。同時,標準的編制思路不夠國際化,風俗習慣文化等方面不符合東道國要求,材料設備標準與當地標準的差異較大,在一些國際工程談判中,我國對外承包企業往往很難說服業主同意我方采用中國技術標準進行設計、施工和采購等。
(2)中國技術標準外文版本不成體系。中國水電行業技術標準系統龐大,包括國標、電力部和水利部標準等部分,大多沒有翻譯版本或譯文內容陳舊,并且缺少相應公開發行的權威性國際通用語言版本,缺乏完整體系。在海外項目中,中國技術標準的認知度和認可度較低,國外工程師不了解中國的標準,只有在翻譯成英文后才有被認可采用的可能。在目前大多中國技術標準無權威發布的英文版的情況下,海外工程人員需要在使用時對標準的個別章節進行臨時翻譯,翻譯水平和準確性直接影響對標準的理解,可能導致無法向西方工程師咨詢、解釋,容易造成爭議[3]。
從20世紀初中國第一座水電站建設開始,中國水電業逐步發展壯大,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水電開發已成為世界水電第一大國。世界上已建壩高在100m以上的混凝土重力壩約170座,中國約有50座。目前我國水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均居世界首位,裝機容量全球排前10的水電站,中國有5座;單機容量70萬kW以上的水輪發電機組,超過一半在中國;抽水蓄能機組單機容量達到40萬kW級,邁入世界領先行列。伴隨著我國水電工程建設和技術發展的成就,在國際水電工程建設的實踐過程中,經過各方的共同努力,中國水電技術標準正逐步得到應用。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建議拓寬發展思路,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確立國際業務優先發展戰略,開拓中國水電行業技術標準的國際化之路。同時,我國電力市場存在階段性結構性的供大于求,水電產業規模下降、產能過剩的情況,加大水電產業的資本輸出、技術輸出、設備材料輸出、人才資源輸出,已成為適應國際形勢、符合國家戰略、促進中國水電業發展的必然選擇[4]。
為滿足水電行業技術標準國際化的迫切需要,使中國標準逐漸被國際認可,可借鑒或參考國際成熟的先進標準體系,建立一套既能接軌國際又能適應國情的水電技術標準體系;積極參與國際上的一些標準化活動,反映中國的技術要求;主動參與其他國家的工程建設標準體系的建立過程,向其推介中國標準。鑒于目前水電行業標準翻譯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國際交流與競爭的需要,建議對技術標準翻譯項目較多的單位,根據國家能源局“誰主編誰主譯”的原則,成立專門的技術標準翻譯部門,并要求翻譯人員具有豐富的筆譯工作經驗,深厚筆譯功底,以及具備相應專業技術知識。加強標準化工作培訓,加大國際標準化高端人才的培養,建立工作激勵機制,激發從業人員的創新活力。
當前,國家“一帶一路”政策的穩步推進為中國水電行業技術標準國際化帶來了重要的機遇,因此,有必要對技術標準海外應用情況進行梳理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助力企業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作為世界水電大國和世界水電技術強國,加強我國水電行業技術標準的國際化研究,提高綜合國際競爭力,提升國際接軌能力,使中國水電行業技術標準成為國際化的技術標準,已經成為當前中國水電行業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