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義
(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1)
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隨著各項文件的出臺,國內各個地區都開始進一步推動建設“五個100工程”。在這之中探索“美麗鄉村”景觀規劃便成為各個地區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面臨的重點問題。在實際進行景觀規劃的過程中,往往要具體依照相應的鄉村景觀類型,依照相應的規劃設計原則,采取相應的設計建議。然而受鄉村經濟、技術、居民觀念等原因的影響,美麗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推進困難重重,因此重點對其規劃設計思路進行分析,探究科學的設計策略就是當前必須重點解決的一項問題。
我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①初級階段,整體發展較為緩慢,一般是改革開放之前的一段時間;②發展階段,指改革開放之后直到20世紀末,整體發展較為平穩,城鄉建設面貌上區別比較大;③加速階段,即在21世紀城市發展漸趨飽和之后鄉村發展漸漸成為重點。
美麗鄉村并非單指農村外觀的美麗性,還包含鄉村社會、鄉村生態以及鄉村景觀三項內容。其中鄉村社會就是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改善農戶生活環境,建立良好的鄉村文化和居民關系;鄉村生態則是在景觀規劃的基礎上對鄉村垃圾、水源污染等加強管理,保持村容整潔;鄉村景觀則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景觀,并對休閑娛樂、文化營造等進行合理規劃[1]。
從鄉村景觀角度來說,美麗鄉村建設可以有效通過區位優勢,展現特色的鄉村景觀,并實現對生態環境的大力保護。從社會角度來說,美麗鄉村可以有效調整鄉村的產業結構,給農戶物質條件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從農民需求來說,美麗鄉村可以豐富百姓生活,增加經濟收入。
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時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的關鍵內容,需要設計人員能夠科學地認識人類社會的基本發展規律和法則,采取最佳景觀應用的基本方式,在整合調節經濟、自然和文化基本關系的基礎上,推動鄉村景觀建設能夠實現穩定發展,進而營造一個宜居、舒適且美觀的生活環境[2]。
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科學技實現人類和自然的有機融合,打造一個相對健康、生態、適合居住、優美的鄉村環境。在這之中生態環境能夠給人們提供陽光、空氣、食物等生存所必須的物質,因此只有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夠使人類的生命得以有效延續。對此在鄉村景觀進行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就應當遵循基本的生態環境保護原則。
在不斷發展過程中,鄉村環境都會在時間的推移下不斷產生變化,但因為鄉村受到文化、技術、經濟以及意識等方面的限制,導致其關于偏重資源的粗放式開發和利用,例如圍湖造田、森林砍伐、坡地開荒等都會鄉村資源和環境帶來極大傷害,不利于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對此在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開展景觀規劃設計就必須遵循基本的可持續發展原則,完全善待鄉村資源和環境,最終實現合理規劃。
通常地方特色主要包含民族風情、地貌特征、當地歷史文化等,這些對鄉村發展而言是一種極為難得的優勢資源[3]。所以在進行景觀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就要充分結合地方特色,不但要給予充分的尊重和保護,還要能夠完全展示出來。
在鄉村,聚落性景觀通常包含生活環境及建筑環境兩個重要方面,這是整個鄉村當中最基礎的景觀之一,整體保存程度比較好,同時還擁有極為悠久的歷史文化,所以整體觀賞性比較強。在這之中鄉村建筑景觀能夠展現出長期以來鄉村的特色,比如安徽省黟縣宏村就是一個典型的徽派建筑特色村落,整體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而鄉村生活環境一般是指庭院、街道和活動空間等,例如廣場、公園等,和鄉村民眾的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可以給其帶來極為直觀的使用感受和視覺感受。因此在進行鄉村景觀設計過程中就應當將原始鄉村的形態保留下來,重點針對文化設施和村莊聚落風貌進行詳細設計。
生態性景觀通常包含植物、河流、自然保護區等內容,屬于不可再生景觀的范疇,在實際進行規劃設計的過程中應當以保護為主,設計為輔。對于植物而言,其中的生態防護林、森林綠地、大面積植物等都要進行保護,并對其實施統一設計和規劃,使其能夠和鄉村環境相適應。對于河流而言,要在合理的設計規劃下,營造優質的水文景觀。對于自然保護區來說,由于其本身能夠起到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在設計過程中應當減少人為活動給其帶來破壞。
生產性景觀通常是指鄉村生產景象以及農作物生產的景觀。在景觀生態學理論當中,所有農田都能夠成為一種板塊,在設計的過程中應當從其基本類型、大小、形狀、數目、格局以及外貌等方面著手,必須在保證基本生態價值的同時保持外觀的美感度。
在歷史地理學理論中,所有鄉村發展都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遷移和環境演進,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之后,所有村落都形成極為獨特的生命肌理。為了能夠營造出一個溫馨怡人的生活環境,在對鄉村景觀進行設計規劃的過程中就應當充分尊重傳統村莊肌理,確保聚落格局的溫馨性,從而使鄉村村落間的聯系能夠得到進一步強化,實現人和人之間情感的充分溝通。此外,在娛樂區域和休息區域當中,還要進一步加強各環節的聯系,便于人們休息、生產和娛樂。在對其原有形態進行規劃設計的過程中應當充分挖掘可以保護原始鄉村形態的景觀素材、空間肌理以及元素等,達到強化鄉村和諧感的目的。
在鄉村當中其主要特色主要包含民俗傳統、歷史遺留文化等,這些之于村民而言都是極為珍貴的精神財富。因此在實際進行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就應當將其當地的特色展現出來,全面開發景觀資源隱藏的價值,通過聯系本地區的傳統歷史風情,在設計景觀的過程中融入有關元素,充分展現地域特征和民俗文化,使鄉村特點能夠展現給所有人。例如可以運用當地特有的建筑、植被、石材或者風俗小品等打造出來極具地方特色的美麗鄉村,在帶動旅游業增長的過程中促進經濟發展。
在鄉村當中街道就如大地的紋理一般,使鄉村空間完全被編織起來,形成極具特色的鄉村空間。在實際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必須控制好各項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半徑,就拿步行作為基本參考,科學的公共服務設施需要達到15min之內能夠到達,且其半徑大約為900m。適合的人際交往距離需要在10min之內能夠達到,如果將人的步行速度設定為1m/s,人際交往的半徑一般必須控制在600m之內。這一點就充分反映鄉村建設用地不能盲目擴張或蔓延,否則無法打造出尺度宜人的鄉村生活空間。
從當前農村的實際發展需求角度出發,初步建立完善的生態保護系統,但依然缺乏整體規劃的綠化系統,很大一部分村莊甚至砍去原先的大樹,栽種很多非鄉土的植物,不但增加養護成本,還出現有樹無蔭的問題。因此在選擇植物的過程中最好優先鄉土植物,并在合理的規劃之下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景致。比如可以通過粗狂的特點,建立充滿野趣的景觀;或者通過四季中植物不同的色彩轉變,設計出具有豐富層次性的景觀。在空間設計方面還可以運用各類植物樹冠其原生態形狀組合成各種線條,消除村莊建設本身表現出來的單調性。
①重點選擇較大的空間區域實施統籌規劃,并結合生態學理論的相關知識去設計農田景觀,和當前存在的資源內容完美結合,從而在不影響基本生產力的同時,強化景觀的觀賞水平;②直接依照傳統農業情況適當穩步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綜合當前農業資源發展情況和周圍城鎮人群的需求,聯系自然生態環境,對觀光農業進行科學布局和有效規劃,以此在達到優化景觀內容的同時增加農戶收入;③加強型鄉村照明規劃。鄉村環境本身十分寧靜,在這之中重點設計照明系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起到烘托景觀效果的作用。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當結合鄉村的實際情況確定路燈造型,同時根據鄉村環境合理布局,使路燈能夠和周圍的環境結合在一起,進而在改善鄉村夜晚一片漆黑的基礎上,使鄉村夜晚變得更加美麗。
總的來說,在美麗鄉村建設理論的深入實施之下,給鄉村發展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對此這就需要其充分把握這一機遇,合理規劃設計自身景觀,建設出更好的鄉村風景,并在此基礎上改善區域當中村民的生活水平。在實際規劃設計過程中應當充分把握區域特色,全面綜合考慮生態、環境和經濟等因素,由此在美化景觀的同時,加強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以此提高村民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