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垚
2018 年以來,成都市金堂縣城鎮新增就業總計13016人,其中就業困難人員1994 人,占15.32%,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9325 人,占71.64%。通過公益性崗位、就業援助基地、鄉鎮(社區)基層公共服務崗位安置就業困難人員、吸納符合條件的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574 人,發放就業補助資金2416.45 萬元;企業申報吸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27 人,發放就業補助資金33.54 萬元;小微企業申報吸納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24 人,發放就業補助資金10.33 萬元;向符合條件的204 名創業大學生發放創業補貼161 萬元;向符合條件的2 名返鄉農民工發放創業補貼2 萬元;大學生(青年)見習121 人,發放見習生活補貼38.68 萬元;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就業新增21882 人。金堂縣人力資源市場累計舉行各類招聘會448 場次,參加企業0.96 萬家(次),提供就業崗位6.27 萬個,參加人數9.64萬人,達成意向性協議2.23 萬人。
勞動力結構性矛盾突出。近年來,隨著金堂縣產業功能區快速建成,新引進的企業用工需求已轉變為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但城鎮失業人員和農民工的就業技能素質相對偏低,就業領域較窄,而新成長的勞動力存在知識結構和技能水平不能與市場良好對接的問題,造成用工難、就業難。
概念界定較為模糊。相關政策文件對靈活就業從業人員的概念比較模糊,在對此類人員認定時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定,且靈活就業人員本身的性質導致其從業地點和從業類型存在變化大的特性,加大了鄉鎮對他們的管理難度。
政策理解存在偏差。鄉鎮對公益性崗位社保崗位補貼政策的理解還存在偏差,存在把申報補貼的資金用于吸納就業人員的工資發放和社保繳費,未對申報補貼人員在改善工作環境、提高工資待遇上有所體現。
認定標準暫未統一。按照四川省及成都市關于就業困難人員申請認定辦法的規定,將戶籍納入了認定條件。但是目前的戶籍政策沒有對戶籍進行明確的劃分,這就意味著經辦人員會在沒有統一明確標準下進行認定,這對就業困難人員認定工作帶來隱患。
完善就業指標管理工作。推行就業登記備案制度,實行企業用工實名制管理,促進就業實名制的經常化、長期化和制度化。完善統計指標體系,建立適應就業方式多元化需求的統計制度,全面真實客觀反映全縣就業人員的總量、結構、就業、失業等情況。同時,加強監督檢查,確保對全縣就業人員動態了如指掌。
加大創業指導工作力度。建立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機制,積極落實創業促進政策,幫助勞動者成為創業者。為有創業意愿的人員提供免費創業培訓和專家咨詢、項目論證等“一條龍”服務;對從事個體私營經濟活動的人員給予小額擔保貸款扶持;實行創業項目有獎征集政策,根據項目的使用率和吸納就業數量給予獎勵。
落實各項就業援助制度。完善村(社區)就業社保工作站的建立,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困難對象;建立就業困難人員申報制度和定期回訪制度,掌握就業困難人員基本情況,積極為就業困難對象落實就業再就業優惠政策;建立完善就業困難對象安置動態為零制度,對現有就業困難對象及時給予就業援助。
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全面落實成都市“全民技能提升計劃”,以用工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失保金作用,大規模開展崗前培訓、在職提升培訓等,推動技能就業、技能增收、技能成才,從而達到就業技能與崗位相匹配的效果。
創建“邊學習邊就業”培訓模式。鼓勵當地企業積極參與就業培訓工作,實現實際工作內容與就業培訓內容的無縫銜接,有效縮短求職者的求職環節,實現“邊學習邊就業”。
保障穩崗擴崗雙效落實。加速落實就業返、補、貼和社保減、免、緩惠企政策,開展“送政策、幫企業、送服務、解難題”專項行動,助力企業穩崗位;加快推動三大產業功能區企業復工滿產,發揮吸納就業主力軍作用;持續開發公益性崗位,滿足就業困難人員就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