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都區在深化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中,緊緊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新+坡”雙向協同,全力推動“七共模式”建設,全面增強“雙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
以“多元化解、聯調共處”共治模式,提升基層治理能力。開展巡回仲裁,聘請兼職仲裁員,設立基層勞動爭議調解室,打造勞動爭議多元調處平臺,率先建成四川省第一家勞動糾紛“一站式”多元化解聯動處置中心,帶動基層勞動關系治理加快推進。指導240 家重點企業提升協商解決涉疫情勞動關系問題的調解能力,促進了勞動關系的規范有序運行。引導高等院校等社會力量參與共建,邀請高校召開研討會,增強智力支持。
以“服務中心、黨建引領”共商模式,增強企業凝聚力。依托“三方四家”對話機制,強化非公企業組織建設,在非公企業建立工會組織1200 余個,非公企業黨組織覆蓋率動態保持在75%以上,指導100 余名黨建指導員通過全國勞動關系協調員考核。選派專兼職黨建指導員深入企業主動服務,開展政企主題黨日、政企聯合組織生活會等活動,搭建企業和職工訴求響應和問題解決平臺,在龍頭企業黨支部組建“書記幫幫團”等品牌爭議調解室。
以“目標管理、考核激勵”共管模式,調動積極性主動性。將改革試點工作納入區委、區政府年度目標管理和領導班子年度考核評價,納入區委深改委謀劃部署,通過出臺考核評價規范,從勞動關系體制機制、協調運行等五個維度設置評價指標,并委托三方機構實施考核,督促鎮(街道)、產業功能區出實招、見實效。出臺和諧企業認證規程,培育和諧企業,從勞動關系角度給予企業關心和支持。
以“動態監測、多級預警”共建模式,及時有效化解糾紛。探索“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勞動關系風險監測體系,加強與公安、信訪等部門的信息共享,圍繞崗位流失率、企業經濟效益、勞動爭議案件等建立指標采集系統,加強數據分析應用,實時掌握勞動關系動態變化。通過召開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會議,加大對勞動關系運行狀況、重大風險及趨勢的研判,及時研究解決改革試點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試點推進“三級預警、四級劃分”制度,即實行“區—鎮街—村社”三級預警和“充分和諧、比較充分和諧、基本和諧、不和諧”的四級劃分,研判勞動關系風險態勢,全力消除不穩定因素。
以“目錄清晰、運轉高效”共優模式,推進特殊工時改革。按照“產業+行業”篩選規模較大、崗位設置涵蓋面廣的企業進行特殊工時崗位收集,全面了解企業經營管理特點、崗位設置等內容。壓縮申報資料、經辦時間,基本實現“一套材料、一表申請、一窗受理、一窗反饋”,逐步推行“不見面服務”,有效提升經辦效率。
以“公共服務、降本增效”共享模式,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建立街道勞動關系“公共服務超市”,涵蓋便民服務中心等六大功能區域,緊緊圍繞“兩個主體、一個需求、一個運行機制、六個維度”理念,推動勞動關系公共服務綜合建設。下一步,新都區規劃在各鎮(街道)、產業功能區建設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公共服務超市”,在企業較為集中的村(社區)及商業綜合體建設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公共服務“驛站”。將轄區內人力資源管理人員納入數據庫,智能配置勞動關系調解、政策指導等,推動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加快成勢。強化企業勞動關系公共服務,做好企業薪酬調查工作,指導企業合理設計薪酬,有效降低用工成本,支持企業以合理用工成本吸引所需人才。
以“魅力香城、和諧同行”共融模式,激勵企業提質擴面。開展勞動關系“魅力香城,和諧同行”行動,常態化進行勞動關系培訓行動,培育四川安仕吉、成都傳化公路港示范點,多維度總結先進做法,全面帶動配套企業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制定和諧文化示范企業認定標準,培育15 家模范勞動關系和諧企業。督促龍頭企業完善工會組織標準化和規范化建設,開展廠務公開民主管理和集體協商,帶頭創建模范勞動關系和諧企業,進一步提升企業用工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