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門作為重要民生部門、經濟發展助推部門、綜合行政管理部門,在提升產業功能區人力資源協同水平、推進產業功能區人事制度改革和薪酬制度改革等工作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近年來,成都都江堰市人社局自覺站位全局,圍繞功能建設和產業分工,著力做強人力資源鏈,創新人社公共服務體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動都江堰市三大產業功能區“兩圖一表”與城市功能布局深度鏈接,在產業功能區建設中探索出了一些人社工作方法。
緊扣產業鏈做強人力資源供應鏈,關注產業功能區企業特點及核心訴求,構建起招商簽約項目、重點企業人力資源聯動機制,通過編制產業功能區企業人力資源需求清單,采取“線上+線下+跨區域”招聘模式,為重點項目、重點企業構建綜合協調、響應迅速、耦合密切的全生命周期人力資源服務。聚焦成都融創文旅城、萬匯學府等產業功能區重點企業(項目)集中開業(開工)期,累計開展各類招聘活動283 場,發布崗位信息16.37 萬個。招聘會場次和規模位居成都市各區(市)縣前列。
瞄準都江堰市3 個產業功能區在各產業生態圈的錯位發展定位,實現產業功能區人才聚集,做好高層次人才的招引工作。今年,開展精華灌區康養產業功能區面向全社會公開招聘高層次管理人員工作。推動區域人才聯動發展,構建“政府+高校+企業”青年人才見習工作體系,精準投放到產業功能區,已吸引134 名文創、旅游、策劃、品牌營銷等專業的青年優秀人才來都江堰市見習實習。協助舉辦都江堰精華灌區鄉村振興發展路徑研討會,打造高端論壇10 余場,吸引中國農業科學院、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等省內外科研院校的專家學者50 余人助力產業功能區發展。
都江堰市針對產業功能區職責定位,以產業功能區管理體制為重點,著力創新選人用人、收入分配和績效考核機制,充分調動干部職工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逐步構建起開放高效、充滿活力的干部人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在員額總控基礎上,賦予各產業功能區自主設置崗位權利。打破編制身份限制,人員一律實行聘用制,實行競聘上崗、雙向選擇、合同管理。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實行編內任職與崗位聘職相分離、檔案工資與崗位實際薪酬相分離、干部人事檔案管理與合同聘用管理相分離的“雙軌運行”模式。探索建立符合產業功能區發展需要的事業干部薪酬制度,完善以工作實績為導向的差異化考核指標體系,逐步實現薪酬管理由“鐵工資”向“活薪酬”轉變。產業功能區目標獎勵績效總額核撥與目標完成情況直接掛鉤,對完成目標考核任務的產業功能區按全市目標獎勵績效平均基數上浮30%。公務員工作性津貼(事業人員獎勵性績效)按員額總額包干,由產業功能區自行發放;目標獎勵績效按員額總額包干,由產業園區依據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等發放。引進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薪酬“一事一議”,最大限度激發干部干事創業活力。
都江堰市結合功能區空間布局,以鄉鎮(街道)機構改革為契機,重塑人社公共服務體系格局。以整合力量資源、優化服務功能、提升服務質量為目標,將人社業務依托的4 個勞動保障業務辦事處在機構改革中進行調整,對涉及的人社業務經辦人員編制全部劃轉到行政區劃調整后的各鎮街,保證各項人社工作“不斷檔、不脫節”。將“互聯網+人社”作為支撐,暢通信息化經辦服務渠道,拓展就業、社保、勞動關系等工作的線上辦理渠道,提升服務智慧度和便捷度,100 余項社會保險、就業創業、勞動維權業務實現網上經辦,勞動監察“兩網化”建設實現全覆蓋,企業與勞動者爭議通過APP 投訴,后臺分配任務到全市各勞動監察網格進行處理。同時,免費為3000 余家企業開通了社保網上經辦服務,努力實現“辦事不出門”“辦事不出功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