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亭 米宗

山東慧通香業生產的祛疫避瘟香,采用了蒼術、艾葉、黃柏、菖蒲、白芷、檀香、沉香、甘草等18味藥材巧妙配伍,可化濕辟穢、防瘟疫等。

昌邑市人民醫院都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辟瘟丹”基礎上制作了“避疫散1號”中藥煙熏劑方。
“凡瘟疫之流行,皆有穢惡之氣。”
古人對香草的鐘愛,除了自喻高潔外,更接地氣的是給空氣消毒。《本草拾遺》曰:“燒去惡氣,除病疫。”香者,天地之正氣也,故能辟惡而殺毒。疫癥源于穢氣,預防疫癥需扶正祛邪、芳香辟穢。
我國先民很早就懂得焚燒艾葉、菖蒲等來驅疫避穢,古人用芳香療法來醫治疾病,絕大多數是采用熏蒸法。每年端午節熏燃各種香料植物來殺滅越冬后的各種病菌以減少夏季的疾病一直流傳至今。據秦代出土的竹簡記載,凡來秦國入城的賓客入城時,其乘車和馬具要經過火燎煙熏以消毒防疫。
根據《中國疫病史鑒》,從西漢到清末,中國至少發生過321次大型瘟疫。《黃帝內經》《溫病條辯》《千金方》《傷寒論》等都有用熏香來防治瘟疫的記載。《太平圣惠方》記錄了多種香療防疫的方法。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多個裝有辛夷、花椒、佩蘭等香藥的香囊、熏爐、香枕,可見當時的人們用香藥來清潔環境、防治疾病已經成為一種習俗。
新冠肺炎是急性呼吸系統疾病,中醫認為應屬“溫病”“瘟疫”范疇,歷史上即以焚香熏煙、香藥嗅鼻、佩戴香囊、穴位敷香等“空氣消毒法”來防治。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介紹,在疫氣流行時,房內可用蒼術、艾葉、丁香等藥熏煙。香藥大多有芳香化濕、通經開竅、清熱解毒等功效,用于公共場所進行預防或私人居室進行空氣消毒,既能辟穢,又能化濕以消除疫毒。《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芳劑卷二》記載了避瘟丹和逼蟲香等香方,其中避瘟丹的主要配方為:乳香、蒼術、細辛、生草、川穹、降真、白檀、棗肉丸。焚燒此香,可以避瘟邪氣。
佩戴香囊,借氣味揮發可以防治疾病,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思想,用鼻嗅給藥的方法,借藥性鼓舞人體之正氣,辟除穢濁之氣,來提高免疫力。《理瀹駢文》記載了香方“辟瘟囊”,用羌活、大黃、蒼術、柴胡、蒼術、細辛、吳萸等細末佩于胸前,用于預防瘟疫。
搐鼻療法也是中醫傳統外置法之一,將芳香藥物研為粉末,吹入鼻腔,或聞香氣,來醒神開竅,辟穢解毒。《肘后備急方》記載了“赤散”香方:牡丹、炙皂莢、細辛、干姜、附子、肉桂、真珠、躑躅等等,搗篩為散,用紗布包塞鼻子,可以感受疫癘、瘴氣、瘟疫病毒者。
敷香法是將芳香藥物研成細末,將香丸、香藥敷貼于一定的穴位或患部,讓藥效通過皮膚、經絡而產生效應,有益氣扶正、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的作用。《外臺秘籍》中用雄黃散(雄黃、朱砂、菖蒲、鬼臼涂于五心、額、鼻、任重、耳門)作為辟瘟方。
昌邑市人民醫院都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昌邑市人民醫院治未病中心,原南逄醫院),以“避瘟丹”為基礎,結合藏醫香藥外治理論,辨證論治制作了“避疫散1號”中藥煙熏劑方(主要成分為艾絨、蒼術、乳香等),“此藥室外燒之能令瘟疫不染,空房內燒之可辟穢氣”。
使用中藥煙熏進行空氣消毒,煙霧能隨空氣彌散到每個角落,不受時間、溫度、濕度限制,操作簡便,對人體及器械物品無污染及腐蝕作用,可作為預防呼吸道疾病而推廣使用。昌邑市人民醫院都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辨證論治古方,用吳茱萸、白芷、藿香、薄荷、紫蘇等等芳香開竅類藥物配成香囊,為防治一線的工作人員、轄區的高危人群以及周邊群眾提供防毒香包。
古人熏治消毒常采用的藥物有艾草、蒼術、貫眾等。蒼術的藥用機理是健脾、燥濕、解郁、辟穢。端午節前后,古人有用蒼術“辟疫邪”的習俗,或用蒼術熏屋,或以蒼術和辛夷、薄荷、蒼耳子、紫蘇、細辛、云香草等多種中藥做成香袋、香囊掛于室內、佩于身上,達到辟疫邪、身芳香之功效。
山東慧通香業以天然香料制作的避瘟、天龍、靈虛、愈疾等香品及香牌,因其在空氣消毒、增加免疫力等方面的效果,也在疫期得到了更多關注和咨詢。傳統中醫學理論與古人歷久之經驗相輔相成,以香藥于日常普熏,潔凈環境、祛除晦邪、預防時疫,所謂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