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初
在經濟復蘇緩慢和數字閱讀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2019年度法國出版的小說品種繼續回落,只有524種新作,為20年來最低。法國文壇每年自8月下旬至10月底“文學頒獎季”拉開序幕的前夜,此間文學作品的出版空前密集,作家們鏖戰于書店和報刊書評版面,求獲垂青,以殺出重圍,封侯稱王。一旦作品獲獎,銷量飆升。據捷孚凱市場研究集團(GfK)做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2014—2018年,龔古爾文學獎獲獎圖書的平均銷售量約為36.7萬冊,獲勒諾多文學獎的圖書銷量約為22萬冊,獲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的約為11.6萬冊,獲費米娜文學獎的約為8.6萬冊,獲聯盟文學獎的約為4.7萬冊,獲美第西文學獎的約為3.5萬冊。對于全國人口只有6000多萬的法國來說,如此銷售量已相當可觀。
經激烈競爭,2019年度法國六大文學獎終于花落各家。
2019年10月31日,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正式揭曉,拉開了法國一年一度“文學頒獎季”的帷幕。經四輪激烈爭奪,法國作家洛朗·比內最終以其新作《文明》斬獲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該獎是法國唯一設有1萬歐元獎金的文學獎,也是法國六大主要文學獎中唯一的官方文學獎。
洛朗·比內(1972— )出生于巴黎,其父是歷史學家。從巴黎大學文學院畢業后,比內到斯洛伐克軍事學院任外籍法語教員,任滿回國后,先后在巴黎的中學和大學任法語教師。2000年,比內發表首部作品《黏膜的力量與弱點》,2004年出版《洛朗·B的職業生活》,講述他在中學和大學執教的經歷。2010年出版首部小說《希姆萊的大腦叫做海德里希》獲得巨大成功,榮獲龔古爾處女作小說獎,當年銷售量達40萬冊,后被譯成40多種文字,成為許多國家的暢銷書,現已被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隨后他辭去教學工作,開始專心寫作。2012年,比內密切跟蹤弗朗索瓦·奧朗德總統選舉的選情,選舉結束后發表了論文《與預判的完全不一樣》;2015年出版小說《語言的第七功能》,當年銷量達20萬冊,現已被翻譯成30多種文字。


與《希姆萊的大腦叫做海德里希》類似,《文明》是一部另類歷史小說。在洛朗·比內的筆下,1492年哥倫布沒有發現美洲大陸,時間定格在公元1000年前后,紅胡子埃里克的女兒弗雷迪斯從北美大陸南下,然而她未能達到目的,因為她沒有給印第安人三件法寶:馬、劍和血液里的抗體。否則,整個世界歷史將重寫。1531年,印加帝國皇帝阿塔瓦爾帕入侵查理五世國王統治下的歐洲大陸。他們來歐洲找什么呢?他們要找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要了解路德的宗教改革、新生的資本主義以及印刷術的奇跡。在土耳其人的持續威脅下,君主制因連年戰亂已筋疲力盡。猖獗的海盜、宗教的不和以及王位的紛爭,撕裂了整個歐洲大陸。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起義一觸即發:托萊多的猶太人,格拉納達的摩爾人,還有德意志的農民,起義從庫斯科蔓延到亞琛,再到萊龐特戰役。最終,起義水到渠成地贏得了勝利。


評論認為,小說 《文明》資料豐富、準確、詳實,洛朗·比內具有豐富的想象力,為完成作品做出了非凡的努力。
69歲的法國作家、記者、小說家、編劇讓—保羅·杜布瓦以其新作《所有人不是以同樣的方式活在人間》獲得法國第117屆龔古爾文學獎。雖然龔古爾文學獎的獎金只有微不足道的10歐元,但它在法國文學界的威望之高、影響之大,超過其他任何文學獎。為鼓勵年輕人閱讀,1987年龔古爾學院又設立了“龔古爾中學生文學獎”。除此之外,龔古爾學院每年還頒發龔古爾詩歌獎、龔古爾首部小說獎(新人獎)、龔古爾中篇小說獎和龔古爾傳記獎等。
讓—保羅·杜布瓦(1950— )生于法國西南部城市圖魯茲,其父是一位溫柔的牧師,其母則是一位極端自由主義者,精明能干,經營著一家電影院。大學社會學專業畢業后,杜布瓦先后在《西南報》《巴黎晨報》和《新觀察》周刊擔任記者。1984年,他發表了處女作《混亂感情綱要》,自此走上文學創作道路,并成為一名多產作家,至今已發表小說21部、散文集1部、中篇小說集和文集各兩部。其中《囚犯》(1993)、《肯尼迪與我》(1996)、《如此書能把你與我拉近》(1999)、《法式生活》(2004)、《塔內先生,你開玩笑》(2006)、《斯納德爾案例》(2011)等作品先后被改編成影視劇本并搬上銀幕。成為專業作家后,杜布瓦每隔三四年出版一部小說。不過,他只在每年3月份的31天里寫作,其他時間則用來收集資料、體驗生活。
小說《所有人不是以同樣的方式活在人間》講述了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市監獄里服刑的一名囚犯保羅·漢森為未知罪行而痛苦煎熬的故事。杜布瓦在小說中寫道,保羅·漢森已在監獄服刑兩年,他與霍頓同住一間牢房,霍頓是因謀殺而坐牢的黑幫成員。漢森原是一個社區主管,在小區里施展著他那保安、管家兼“靈魂撫慰者”的才能。一天,他閑來無事幫助小區居民維修房屋時,與他的女友相遇,女友駕駛飛機把他帶到天空,飛到云層之上。然而,一切很快就變了。小區來了一位新經理,漢森經常與他發生沖突,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就發生了……
杜布瓦通過漢森在監獄里的回憶,講述故事的來龍去脈,但直到故事尾聲,讀者才知道漢森犯了什么罪……這是一部追憶失落的幸福、充滿懷舊氛圍又不乏憂郁與諷刺的小說。
2019年11月4日,勒諾多文學獎在巴黎德魯昂飯店揭曉,法國作家、記者、旅行家、歐洲探險行會會長西爾萬·泰松的新作《雪豹》勝出。2019年10月剛剛出版問世的《雪豹》堪稱一匹黑馬,此前沒有入選勒諾多文學獎名單,但十分暢銷。勒諾多文學獎以法國“報業之父”泰奧弗拉斯特·勒諾多的名字命名,頒給作品具有全新風格的作家。


生于巴黎的西爾萬·泰松(1972— )畢業于法國高等師范學校文學專業后,繼續攻讀地緣政治碩士學位。1991年,泰松19歲那年,騎自行車穿越冰島中部,并參加了印度尼西亞婆羅洲洞穴的探險。1993—1994年,他與法國地緣政治學院的同學亞歷山大·普森一起騎自行車環游世界,1996年發表首部游記《在地球上行駛》,獲得法國地理研究所青年文學獎。1997年,他又與普森在5個月內獨步行走了5000公里,從不丹出發,穿越喜馬拉雅山,經中國西藏到塔吉克斯坦。1998年他與普森合著游記《邁步云天:5000公里獨步穿行喜馬拉雅山》。隨后,泰松以步行、騎行、騎摩托車或騎馬的方式游歷中亞、印度、巴基斯坦、俄羅斯、中國、蒙古等地。2012年,他騎著挎斗摩托車從莫斯科出發返回巴黎榮軍院,重走當年拿破侖一世大軍撤退的路。長年的旅游,為他撰寫文學作品提供了豐富素材。至今,泰松已出版游記10部、影集9部、散文集6部、短篇小說集7部、電影解說詞6部。其中,2009年出版的短篇小說《在野外睡覺的生活》獲得當年龔古爾短篇小說文學獎;2011年發表的散文《在西伯利亞森林中》被譽為現代版的《瓦爾登湖》,獲得當年美第西散文文學獎,后被搬上銀幕,并被譯成10多種外文,其中文版于2016年獲得傅雷翻譯出版獎。
游記《雪豹》一書圖文并茂,講述了泰松前往中國西藏尋找拍攝瀕危動物雪豹的故事。在他的朋友、野生動物攝影師樊尚·米尼耶的帶領下,泰松從青海省格爾木進入西藏羌塘,在海拔5000米、氣溫常常降至-30°C的野外蹲守探蹤。
泰松在游記《雪豹》中記敘:
“泰松,我已經追逐它6年了。”樊尚·米尼耶說,“它躲在西藏高原上。今年冬天回法國時,我要帶它走。”
“帶誰走?”
“雪豹,一個神奇的影子!”
“我以為它已經消失了。”
“第一次看到雪豹的時候,我以為我看到了我已故的母親。她就像一只貓。”
《雪豹》既是一部探險實錄,也是一個精神求索的故事。在泰松眼中,雪豹既美麗又神圣,令他深感謙卑,并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在藏北高原的長期蹲守,又使他體會到耐心的重要和等待的意義。勒諾多文學獎評委馬納唐在祝賀泰松獲獎時說:“我為他感到高興。對于一個真正的作家來說,獲獎是對他的另一種認可。他童心未泯,令人贊嘆。”
法國作家、翻譯家西爾萬·普呂多姆以其新作《在路上》在清一色女性知名作家評委的首輪投票中摘得2019年度費米娜文學獎桂冠。設立費米娜文學獎的初衷旨在鼓勵女性從事文學創作,后來改為獎勵最富想象力的作品。


普呂多姆(1979— )出生于法國西北部濱海塞納省,曾隨父母在喀麥隆、布隆迪、尼日爾和毛里求斯等非洲國家度過童年和少年時代,20世紀末回到巴黎上大學,攻讀文學專業。大學畢業后,他在貝寧北部地區收集的神話故事的基礎上發表了處女作《塔瑪里國的神話故事》(2003),2007年出版首部小說《大力士的早晨》。現年40歲的普呂多姆是一位多產作家,至今已出版8部小說、兩部翻譯小說和兩部長篇報告文學。其中,2012年出版的小說《這是巴伊說的》描寫了阿爾及利亞獨立前一位農場主的故事;2014年出版的《列強》獲得巨大成功。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普呂多姆與朋友一起參加了各種形式的有聲閱讀,2015年又加盟《解放報》擔任專欄作家。2016年出版的《傳奇》入圍當年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
《在路上》講述了一個搭乘順風車的故事。故事的講述者薩沙是一位作家,剛搬到法國東南部的一個小鎮上。薩沙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坐在他車里的搭車人,是他年輕時的一個伙伴。20年前,他們倆一起乘坐順風車周游法國;而如今,他的伙伴變得溫柔、多情,一直想周游四方,去看看當年一起搭順風車的朋友,哪怕是在高速公路的服務站見上一面。隨著搭乘順風車的人越來越少,薩沙對搭車人一家感到十分親切,于是帶著他們暢游法國的名勝古跡,同時也是在向讀者介紹法國各地的風俗人情。
費米娜文學獎評委主席、小說家菲利普·貝松說:“通過一次印象深刻的接觸,作者西爾萬·普呂多姆邀請我們周游了一次法國。”
美第西斯文學獎得名于意大利佛羅倫薩15—18世紀的名門望族美第西家族,這個家族的卡特琳娜和瑪麗遠嫁法國,后來成為法國的兩位王后。瑪麗在發展文藝事業和扶植文學藝術家方面做出過重要貢獻。2019年的美第西文學獎由法國作家呂克·朗憑借小說《誘惑》摘得桂冠。
呂克·朗(1956— )出生于法國西部城市敘雷納。從法國高等師范學校文學專業畢業后,到巴黎國立高等師范學校教授美學課程。在繁忙的教學之余,呂克·朗不忘自幼喜愛的寫作。從1988年發表首部小說《在地平線上旅游》至今,呂克·朗已出版小說12部和散文集5部。其中,小說《1600個肚子》(1998)、《印度人》(2001)、《結束旅行》(2006),散文《虛構的挑戰:文學,怎么了》(2011)先后入選著名的《頁碼》叢書。為表彰呂克·朗對弘揚法國和世界文化做出的杰出貢獻,2017年法國文化部授予其藝術和文學軍官勛章。
《誘惑》講述了一個正在消失的世界的故事。主人公弗朗索瓦是法國里昂一位著名外科醫生,50多歲,從小喜歡打獵。一年秋天,他來到里昂附近的森林打獵,突然在瞄準鏡里發現了一只十六叉角的大鹿。他猶豫了,是打傷它還是打死它?最終他一槍打傷了大鹿。正在尋找受傷的大鹿時,他又發現一輛汽車停在山區的小路旁,打開車門,一眼認出坐在車里的人是他的女兒。弗朗索瓦有兩個孩子,兒子馬蒂厄在紐約工作,是精通風險投資的國際金融專家;女兒瑪蒂爾德放棄醫學院的學業,正在追求一個金發男孩兒,而這個男孩兒卻是一個十分卑鄙的人。發現女兒后,弗朗索瓦放棄受傷的大鹿,把恐慌不安的女兒帶到森林驛站。在驛站,弗朗索瓦又與兒子不期而遇……這是一個悲慘的周末,美景凝固在大雪之下。弗朗索瓦試圖通過他的孩子來見證屬于他的世界正在消失。
作為初創時與費米娜文學獎對峙的文學獎,聯盟文學獎的評委為十名清一色的男性記者,標榜男性的閱讀趣味。該獎現已成為法國鼓勵創新的一個重要文學獎項。




2019年卡麗娜·蒂爾(1972— )憑借新作《有人情味的事》而一舉奪魁。蒂爾大學畢業后從事司法工作。2000年發表處女作 《考慮最壞的情況》,2001年出版的《禁止》榮獲當年維佐文學獎,后被譯成多種外文,并于2014年被改編為劇本。從此,蒂爾一發不可收,成為一位多產作家,至今已出版11部小說。其中,《一切靠母親》(2003)、《控制》(2008)、《六個月,六天》(2010)先后獲獎;2013年出版的《生命的謊言》(中文版本譯為《謊言與命運》)以作者的視角,重審美國“9·11”事件以后的社會局勢,獲得廣泛好評,入圍費米娜文學獎、龔古爾文學獎等多個文學獎,后又被英國、希臘、荷蘭、德國、美國、加拿大和中國等許多國家購買了版權。2016年法國文化部授予蒂爾藝術和文學軍官勛章。
小說《有人情味的事》是一部現實主義作品。法雷爾一家人,70歲的父親讓·法雷爾是法國著名政治記者,盡管“自私、自負、狂妄、好戰”,但在強者耳邊低聲細語的他正逐漸變得衰老。克萊爾,比讓小27歲的妻子,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和堅定的女權主義者,已出版6部圖書,其中包括34歲時撰寫的《婦女的權力》。他們有一個兒子,叫亞歷山大,在美國著名的斯坦福大學學習,這是他們的驕傲。一切似乎都很成功。然而一天,亞當指控亞歷山大強奸了他的女兒米拉,一切便發生了變化。于是,作者從這宗強奸案聯系到1995年美國時任總統比爾·克林頓與莫妮卡·萊溫斯基的婚外戀,再聯系并剖析當今美國性侵犯等社會問題。性與蹂躪的欲望,性與野蠻的沖動,是這部小說的核心。卡麗娜·蒂爾以此拷問當代世界,揭露司法機器的冷酷。聯盟文學獎評委吉勒·馬丁-肖菲耶評價說,《有人情味的事》直擊當今世界,關注我們社會的創傷,是一部值得推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