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大閱兵在天安門隆重舉行!這是繼201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閱兵盛典、2017年八一建軍節九十周年大閱兵在朱日和演兵場隆重舉行之后我軍裝備的又一次集中展示!人們再一次強烈地感受世界新軍事變革中排山倒海般的“中國裝備新浪潮”撲面而來!
當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這行走于歷史與未來之間的中國武裝力量及其裝備建設的最新成果時,都驚訝地感慨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的“井噴”式發展!
大閱兵再次向全世界展示了近年來中國特色新軍事變革戰略思想的重大轉變。形象地說明了軍改成果:就是將中國特色新軍事變革的戰略取向與強軍目標和“能打仗、打勝仗”根本要求緊密相接,與維護國家安全、拓展國家利益和鞏固大國地位等戰略需要相適應。
觀看國慶七十周年閱兵盛典,作為國防科技人,最讓我感到興奮不已的是,我軍新型戰略核潛艇搭載的“巨浪-2”潛射導彈也閃亮登場了!有西方媒體猜測,公開亮相裝備于新型戰略核潛艇的“巨浪-2”潛射洲際導彈,再次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軍隊“打贏主要來自海上的信息化局部戰爭”的戰略決心和物質基礎準備。
看到國慶七十周年閱兵盛典上公開亮相的“巨浪-2”潛射導彈,不禁把我的思緒又拉回到在首次潛地導彈發射試驗的日子里,追憶起三十七前那次試驗中張愛萍將軍的“敢于擔當”。欣值張愛萍將軍誕辰110周年之際,特撰文以表緬懷。
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三抓任務”
1977年,對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事業有著杰出貢獻和深厚感情的張愛萍將軍再次復出。中央軍委決定張愛萍任國防科委主任并兼任中央專委辦公室主任,專委辦公室的日常工作由當時的國防科委科技部承辦。同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批準了張愛萍提出的“向太平洋發射洲際戰略導彈、潛艇發射固體潛地戰略導彈以及發射試驗通信衛星”為1980年至1984年的三項重點任務,即后來在新中國國防科技事業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三抓任務”。
1981年4月30日,張愛萍奉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之命,在核潛艇總裝廠主持首艘導彈核潛艇下水典禮。這艘1970年9月開工的、被“文革”延宕十年之久的導彈核潛艇列裝時,中央軍委將其命名為“長征–2”號。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的張愛萍對出席下水儀式的海軍領導講:“十年磨一艇,被耽誤的時間太久了點兒,海軍還得要奮起直追呀!”
也就在“長征–2”號下水典禮大會上,張愛萍再次強調了完成“三抓任務”、進行潛艇水下導彈發射的重要意義。他號召所有研制人員:把被“四人幫”耽誤了的時間追回來!把潛射導彈技術搞上去!戒驕戒躁,再接再厲,爭取在潛艇水下發射潛地導彈中再立新功。
“長征–2”號下水典禮成了完成“三抓任務”的動員會。正是在“忠誠事業、矢志國防”堅定信念的強勁支撐下,張愛萍一手大刀闊斧抓撥亂反正,一手爭分奪秒抓科研生產,創造性在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體系中建立了總設計師和行政總指揮“兩條指揮線”制度,成功組織指揮“三抓”任務,實現了我國國防尖端技術的新突破。
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中央專委決定,首次水下發射潛地導彈飛行試驗用改裝的常規動力潛艇進行。由于試驗的技術難度大,協作面廣,保障兵力和參試單位多,為加強對試驗的組織領導和協調抓總,于1980年成立了潛地導彈海上試驗領導小組。
1981年,按照張愛萍的指示,建立了試驗總師制度,潛地導彈總設計師黃緯祿任總師,核潛艇第二任總設計師黃旭華、國防科工委測量通信總體所副所長沈榮駿及海軍潛地導彈試驗部參謀長謝國琳任副總師,負責試驗中的技術協調工作。1982年3月,成立首、末區指揮部。為保證這次試驗任務的完成,二院組織了試驗隊,在隊長王兆麒帶領下,來到海軍潛地導彈試驗場。
這次試驗的調度指揮由國防科工委指揮所統一組織實施。首、末區之間的測控通信和信息交換方案由國防科工委測量通信總體所負責制訂。渭南測控中心擔負首、末區之間的信息交換。
首區的準備工作按技術陣地、發射陣地、測控通信和防救警戒等4個主要方面同時展開。技術陣地在210所所長周淦林的帶領下,提出了階梯式的工藝流程,把只能準備2發彈的廠房條件,擴大為可以同時準備3發彈、存放2發彈。技術陣地組織力量編制了各種操作規程和細則,還對幾百臺專用地面測試設備進行了復查標校,并解決了出現的技術問題,保證了導彈的質量,如期完成了測試任務。
在艇長石宗禮的嚴密組織和潛地導彈試驗場等參試單位密切配合下,常規潛艇先后完成了艇員訓練、試驗艇航行試驗、設備標校、安裝調試、匹配試驗、通信浮筏試驗以及帶彈出海合練、發射程序演練、協同匹配演練、水下脫險訓練等各項準備工作,熟練掌握了發射程序和操艇的技能。
這時,遭遇的困難還有測控通信設備多、分布廣等問題,有的近在咫尺,有的遠在千里之外。要把眾多的測量、引導、遙控、遙測、計算機硬件和軟件、通信、數傳等設備有機地組合起來,形成系統,并具有實時測量和處理的能力,技術復雜,工作量大,時間緊迫。測控系統的一大批工程技術干部和操作人員,在潛地導彈試驗場副司令顧守仁的組織領導和有關廠、所協同支持下,克服困難,團結奮戰,完成了各項任務。
為了執行這次試驗任務,潛地導彈試驗場還組織了測控系統校飛、通信傳輸合練、干擾測試、首、末區信息聯調等試驗。經過16次動態校飛,驗證了測控系統方案的正確性、可靠性,使整個系統處于良好技術狀態。
時任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張愛萍在檢查了測控系統校飛情況后,揮毫題詞,以資鼓勵:
試驗突破千重關,操作練就絕妙手。
海上兵力保障以旅順基地為主組織實施。擔任海上警戒、護航、防救、護纜任務的58艘各型艦艇,認真研究實施方案,明確任務分工,并多次組織了防救兵力援潛演練和脫險訓練。
1982年10月1日,新華社授權向全世界發布10月7日至10月26日在相關公海區域的“禁海”公告。首次水下發射潛地導彈飛行試驗進入倒計時……
10月7日凌晨,試驗工作嚴格按指揮程序,緊張而有秩序地進行著。試驗指揮所里,指揮組長、試驗基地副參謀長王惠愨作了“臨戰”動員,各戰位各就各位,各負其責,做好了發射前的一切準備工作。
“一切責任由我來承擔!”
史冊是如此記錄的。1982年10月7日15時14分01秒,我們的潛艇從×個大氣壓的海水中成功發射出了第一枚運載火箭,火箭從海面上沖天而出,發射升空正常,但到二級點火后不久,導彈突然失控翻轉,在空中自毀。水下發射首發潛地導彈試驗失敗!
新華社海軍分社高級記者陸其明在《張愛萍與兩彈一星》中寫道:
當導彈發出巨響的那一瞬間,張愛萍腦袋頓時“嗡”的響了一聲,但他馬上想到的是:當務之急,是調整心態,查找原因,重新開始。
張愛萍看了看黃緯祿眼中的淚水,又望了望現場指揮員及基地幾位領導臉上懊喪的表情,說:“你們這是怎么了?我們不是成功了嗎?導彈已從潛艇中彈射升空,這就是突破!我們發射第一發的目的就是試驗,導彈能從水下發射出來,又在水面上點著了火,并飛了起來,這就是成功!”
張愛萍接著說:“試驗試驗嘛,之所以叫‘試驗,就是因為誰也沒有把握一次成功,為了下一次、下下次或今后的成功進行的工作才叫‘試驗呀!我們不是常說,勝敗乃兵家常事。更何況我們還不能說是失敗呢!只能說沒完全成功!”
張愛萍繼續說:“現在要緊的問題,是你們幾位領導把頭抬起來,帶頭振作起來,穩定大家情緒,查找原因,我們重新再干!至于國務院、中央軍委方面,由我來匯報,一切責任由我來承擔。我是現場總指揮嘛!沒有你們的任何責任。”
張愛萍說完,就指示基地幾位領導及有關干部馬上分赴各參試單位,做好安撫工作。
科學試驗的道路并不總是一帆風順,成功的喜悅常常以失敗為代價。
在首發潛射導彈試驗失敗的重要關頭,張愛萍將軍堅毅地挺身而出,勇于負責,敢于擔當,體現了他軍旅生涯中一貫的作風。他說:“任何時候我們都是科學家的服務員,我們是做服務保障工作的。成功了,是科學家的功勞;失敗了,則是我們的責任。”他在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過程中,始終強調要尊重科學,求真務實、不務虛名、不尚空談,工作嚴謹細致、雷厲風行、一抓到底。他視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為良師益友,與他們建立了深厚友誼。這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寬容失敗的精神,給了國防科研工作者以極大的鼓勵。
(作者簡介:袁和平,國防科工局原巡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