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喜潔,張嘉敏
(博羅縣人民醫(yī)院 消化內分泌科,廣東 惠州 51610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主要是指在排除其他因素的前提下糖尿病患者出現與周圍神經功能障礙相關的臨床表現,主要是指長時間的高血糖狀態(tài)、代謝紊亂、血管損傷、細胞因子異常、氧化應激反應、神經營養(yǎng)因子缺失及免疫因素等導致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腹脹、足部麻木、疼痛、出汗等,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1]。我院針對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展開藥物治療,分別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及α- 硫辛酸、前列地爾及依帕司他等藥物聯合治療,旨在分析α-硫辛酸、前列地爾及依帕司他等藥物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價值,現報告如下。
資料和方法 一、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例60 例展開治療觀察,時間為2017年1月-2018年5月,隨機分成2 組后,常規(guī)組30 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中男性患者17 例,女性患者13 例,年齡集中在46~79歲之間,均值為(62.13±3.45) 歲,糖尿病病程為1~19年,平均病程為(11.10±3.35)年;治療組30 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 例,年齡集中在47~80 歲之間,均值為(62.19±3.62) 歲,糖尿病病程為2~19年,平均病程為(12.03±3.25)年。2 組患者基線資料對比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統計學無意義,組間可進行對比。排除標準:存在嚴重心、肺、腎功能不全患者、存在免疫性疾病、外傷性疾病等導致的神經病變癥狀的患者;納入標準[2]:經臨床診斷后確診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患者均存在四肢疼痛、麻木、反射能力減弱、神經源性損害癥狀的患者。
二、方法 給予常規(guī)組30 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常規(guī)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前給予患者飲食控制、運動干預及不良生活習慣糾正等干預,給予患者肌肉注射的方式實施1000μg 甲鈷胺(名稱甲鈷胺注射液,為注射劑化學藥品,規(guī)格為1mL:0.5mg。) 進行治療,1 次/d,在住院1 周內連續(xù)肌注治療,出院后隨診口服用藥3月;給予治療組30 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實施α- 硫辛酸、前列地爾及依帕司他多藥聯合治療,常規(guī)處理方式與常規(guī)組一致,在此基礎上采用靜脈滴注的方式給予患者600mgα- 硫辛酸(商品名奧天利,名稱注射用硫辛酸,為注射劑化學藥品,規(guī)格為0.3g。) +口服的方式給予患者50mg 依帕司他片(名稱依帕司他片,為片劑化學藥品,規(guī)格為50mg。) +采用微泵注射的方式給予10μg 前列地爾(名稱注射用前列地爾,為注射劑化學藥品,規(guī)格為0.1mg。) 等藥物進行治療,連續(xù)住院治療1周后出院隨診治療3月。
三、觀察指標 針對常規(guī)組與治療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神經傳導速度、踝反射抑制率、治療優(yōu)良率等觀察指標進行觀察;治療優(yōu)良標準[3]:優(yōu):治療后患者四肢疼痛、麻木等自覺癥狀得到顯著緩解,腱反射能力恢復正常,血糖維持在正常水平;良: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有所緩解,腱反射能力改善,不存在主觀不適感覺;無效:治療后患者四肢疼痛、麻木等自覺癥狀不存在顯著緩解或加重;治療優(yōu)良率=(優(yōu)+良) /例數×100.00%。
四、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 軟件,兩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各項觀察指標情況進行統計學處理。踝反射抑制率、治療優(yōu)良率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神經傳導速度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若P<0.05 代表2 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之間對比的觀察指標存在差異,統計學具有意義。
結果 一、踝反射抑制率、治療優(yōu)良率 常規(guī)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與治療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治療后的踝反射抑制率、治療優(yōu)良率存在顯著差異,統計學具有意義(P<0.05),見表1。
二、神經傳導速度 常規(guī)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與治療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治療后的神經傳導速度存在顯著差異,統計學具有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屬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療過程中較為常見的并發(fā)癥現象,主要以遠側對稱性神經病變?yōu)橹饕卣鳎R床中一般針對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實施藥物治療,在藥物治療過程中缺乏一定的特異性[4],主要以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及對癥處理、預防及治療神經病變等為主。
臨床中一般針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實施甲鈷胺治療,甲鈷胺能促進神經組織損傷的修復,改善神經傳導速度,還能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存在的肢體麻木、疼痛及感覺減退等臨床癥狀,但治療效果一般,具有一定的局限性[5]。依帕司他屬于臨床中新型的醛糖還原酶抑制劑,能有對糖尿病多元醇代謝產生的紊亂現象進行改善及緩解,減少周圍神經組織的蓄積現象,改善患者神經傳導速度[6];α- 硫辛酸屬于一種強效作用下的抗氧化劑,對于丙酮酸脫氫酶具有一定激活作用,使得患者肌力功能各項指標恢復正常,將自由基及再生抗氧化物質清除,增加神經營養(yǎng)血管內的血流量;前列地爾屬于臨床中使用率較高的血管擴張劑藥物,對于腺苷環(huán)化酶及磷酸二酯酶的活動具有調節(jié)意義,對于血管平滑肌具有直接性的舒張作用,針對神經細胞代謝進行調整,將受損的神經進行修復[7],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及改善。3種藥物聯合應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例的治療過程中能較大程度上抑制患者血小板聚集、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改善微循環(huán)及血液灌流現象,最終達到高效的緩解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效果[8]。本次觀察結果數據顯示,實施α- 硫辛酸、前列地爾及依帕司他等藥物聯合治療的治療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治療后的神經傳導速度、踝反射抑制率、治療優(yōu)良率等觀察指標明顯優(yōu)于實施常規(guī)藥物治療的常規(guī)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說明α- 硫辛酸、前列地爾及依帕司他等藥物聯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十分顯著,安全性較高,治療效果較為明顯。

表1 對比2 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踝反射抑制率、治療優(yōu)良率

表2 對比2 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神經傳導速度
結果可知,針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展開α- 硫辛酸、前列地爾及依帕司他等藥物聯合治療的療效十分明顯,建議臨床推廣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