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閔萬里
國家推出“新基建”的國策,給傳統企業走數字化道路注入空前的政策引力,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化升級成為傳統企業擁抱的方向。但諸多新技術名詞如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5G、工業互聯網等接踵而至,不免讓企業家們眼花繚亂,往往會踏入數字化的陷阱。
1.認知陷阱
傳統企業的決策者們對數字化的認知往往有三種誤區:
第一種是無動于衷型。企業家雖然希望改良企業,但偏好以管理來調動員工積極性,對于數字化的機會和沖擊無動于衷,在擴大生產規模和提升生產效率之間往往選擇前者,正如蠟燭廠的CEO 寧可投資增加產線而不會投資給愛迪生研發電燈泡。而當新冠疫情全面凍結全行業之時,數字化技術成為社會運轉的支柱,隨著消費者的行為快速數字化,企業必須擁抱數字化技術提升服務水平,提高抗風險能力。新冠疫情給了及時的警醒,對數字化無動于衷的企業必定被淘汰。
第二種是盲目迷信型。有些企業家走到另一個極端,即過度迷信數字化,當其是靈丹妙藥。事實上如果主打產品將被產業升級所淘汰的時候,數字化也無法續命。例如,手扶拖拉機捆綁4G 版本iPad 的產品數字化創新也不會掩蓋其核心功能的虛弱。發動機不好的“汽車”即使駛入“數字化”的快速路也可能拋錨。
第三種是一知半解型。有相當多企業混淆了形式數字化與內涵數字化。有的企業建設一個數據展示大屏呈現企業經營及產線監控,有了數字化的形式,但不一定有直接的業務效果(除了接待政府領導視察演示)。而要超越大屏的形式實現內涵數字化,不僅是監控業務流程的數據,更要基于“看到”的情況,做介入式的管理、調控、感知和行動一氣呵成,傳導到價值層面,形成數字化感知和行動的閉環。
2.組織陷阱
在數字化的過程中,企業用什么樣的人來領頭?
有些企業只依賴于企業內部的團隊推動數字化進程,但這行為中有一個內在矛盾:若是內部團隊或部門能夠完成數字化的轉型,為什么在過去很多年卻一直沒有做?是缺乏能力或者動力?動力缺乏則可以通過KPI指揮棒來激發,而若是能力不夠則很難創造自我變革的奇跡。正如柯達膠卷公司絕不會推出數碼相機,越是成功的大企業,越難以依靠內部團隊實現自我變革。
有些企業完全撇開內部團隊,引進外來力量開啟數字化進程,追求所謂“鰱魚效應”。最常見的是傳統企業高薪從頭部互聯網企業聘請業界大咖,委任首席創新官或首席數字官,但結局多半不理想“硬著陸”,因為高位空降者對于企業內部的情況不熟悉,更難摸清既有組織之間的利益糾葛,很容易落入陷阱。外來的和尚會念經還不夠,還要能入局主持。
有些企業引入外部力量與內部配合,但演變為內外團隊的較勁。甲方技術團隊對乙方有天生的質疑和挑戰,導致在項目推進中同行相輕,導致數字化項目無疾而終。不明個中奧秘的人很容易誤判為外部力量還不如內部團隊,于是又回歸到依賴內部自我變革的老路上。
3.產品陷阱
很多企業把數字化的過程畫等號為上了一個ERP系統或者完成IT 系統的改造,實現報表流程化、可視化,所以要求選型成熟驗證過的熱門產品。但是,一味迷信成熟的熱門產品往往會貽誤戰機。這是因為,成熟產品通常解決常見的共性需求,往往不適用于企業的個性需求。要把成熟的產品和企業個性化的場景進行嫁接,需要建設者躬身入局去理解企業的痛點,在原有的IT 系統上對接進行嵌入式的改造。
盲目引入所謂爆款的數字化產品也往往導致失敗。例如向頂尖互聯網企業引入“XX 中臺”產品,各種IoT 平臺,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熱門產品工具的堆砌缺乏與業務的必要適配,很容易成為燙手山芋。要避免拿著熱門產品在企業內部找場景,應該反過來,從場景出發,選擇適配的產品方案。
“重產品、輕流程”也是常見錯誤。隨著技術系統的開發,需要同步調整企業的組織陣型和配合打法,對涉及崗位上下游關系要重新梳理并作必要變革,就如配備了新式戰斗機就要有新式的空戰大綱。
4.路徑陷阱
企業開啟數字化進程的初始狀態各異,選擇的起點與終點及中間路徑節點也不盡相同。
一種現象是重營銷、輕研發與生產制造。數字化營銷已經成為行業大勢所趨,例如電商大賣家通過分析廣告投放效果的數據,就能大幅優化淘寶直通車的投放策略(關鍵詞組合和競價)。但是大部分企業都涉及從上游供應鏈到下游營銷的“供、研、產、銷”,只有貫穿全鏈條的數字化才可帶來系統性的價值。
很多企業敲鑼打鼓啟動“ERP 系統數字化一期工程”,但在執行過程中常遇到外部緊急突發情況,導致項目組背離原有設計而采用打補丁的方式解題。如此反復數次后,數字化工程收尾成為老系統的厚厚補丁。如果缺乏一以貫之的數字化戰略和戰術路徑,企業只會被一系列突發的短痛牽著走。亞馬遜早期就規定企業內部IT 系統之間必須用API 調用,并強制執行,最終誕生了全球最大的云計算業務AWS,AWS 如今支撐起亞馬遜一半以上的市值。
還有一些企業照搬先行者的實施路徑,卻最終發現與企業自身的業務狀況排斥反應,究其根本還是沒有學會先行者選擇成功路徑的經驗與方法論。行業龍頭與腰部企業啟動數字化的起點與進程大概率應該不同,因為業務復雜度不同而最大價值增量的業務環節也不盡一致。
企業要避開以上的數字化陷阱,需要三類角色的配合:CEO、CIO(首席信息官)/CTO(首席技術官)與業務線負責人VP,CEO 作為核心舵手帶領CIO/CTO與VP 各司其職。
CEO 不僅要制定戰略,還要共同制定戰術。在一些企業里,CEO 定下戰略啟動動員大會之后,即甩手讓CIO/CTO 主抓,但CIO/CTO 在大多企業中屬于支撐性部門,跨部門推動力弱,數字化的進程容易陷入到死胡同。此時CEO 最應該深入業務中詳細設計與數字化相關的KPI,以績效考核來調動“XX 總”的積極性,使之配合甚至主動引領數字化項目。
CEO 還要充分激活CIO/CTO 的積極性,打消其不安全感。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任務CIO/CTO責無旁貸,但是數字化進程只靠CIO/CTO 部門也難以完成,變革必須引入外腦的力量參與共建。這就容易讓CIO/CTO產生不被信任、被邊緣化的感覺,于是就會有地盤防守的動作,從而阻礙數字化進程。
CEO 需要指派業務線負責人VP 為數字化進程的業務效果負責,梳理出數字化進程的業務目標,解決哪些痛點創造哪些價值點。要有明確的長期整體計劃,同時也要有一串階段性的目標,在執行的過程中項目變更或者VP 人員輪崗發生時,CEO 必須親自出馬強化路線回歸與戰略回歸。
傳統行業的企業擁抱數字化已經成為共識:做不一定能活,不做肯定被淘汰。但還有一批企業天生就是數字化的,例如互聯網企業或者許多高科技企業,對于它們在享受時代浪潮的紅利之時,特別要警惕陷入“數字化的游戲”中而忘記了商業的本質——為客戶創造價值。無論是正在走向數字化還是已經實現數字化的企業,都不能把數字化當作贏得市場的保證。唯有不斷提升產品與服務質量,用價值吸引力形成客戶凝聚力,才能抓住產業變革的機會,實現企業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