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燕
(西北工業大學 陜西 西安71007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包含著與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相關的諸多內容。在延安革命時期形成的延安精神構成革命文化的主要部分,挖掘延安精神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延安精神中的體現,對于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延安時期是指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吳旗鎮(今吳起縣)落戶陜北,到1948年3月毛澤東及黨中央東渡黃河到西柏坡這段時間,這一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進行局部執政與建設最為成功的時期,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特定歷史時期得以繼承和發揚的重要時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共同經歷的奮斗歷程,蘊含著中華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貫穿著中華民族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是中華民族共同創造的精神家園[1]?!案毁F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等,是一個民族精神的體現,更是有志之士對偉大理想的追求和堅定的信念的真實寫照。革命時期,正是這樣的“精神命脈”,給予一代代中國人力量、信念與自信。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正確的政治方向就是“以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為己任,為抗擊外來侵略和推翻本國腐朽統治而進行徹底的革命斗爭”[2],毛澤東同志在回答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應該學習什么的問題時指出,“首先是學一個政治方向,政治方向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方向,你們要學一個正確的政治方向,這就是要打日本、怎樣打日本、為什么日本帝國主義一定能打倒的正確的政治方向”[3]。
這一時期,面對抗日戰爭時期國際國內的復雜局面,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總結經驗教訓、結合當時實際,形成了新的理論成果,并成功地指導革命取得勝利,延安精神就是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中國革命精神,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引導和哺育無產階級革命者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延安精神既是中華民族革命斗爭歷史的高度文化凝聚,也是中國精神在革命年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呈現出中國精神新的時代光芒。
“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審大小而圖之,酌緩急而布之;連上下而通之,衡內外而施之”“審度時宜,慮定而動,天下無不可為之事”“知其事,而不度其時則敗”“窮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與其所當然者而已”等等,是對發揚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寫照,詮釋了理論聯系實際、審時度勢的重要性,反映出人們提倡對問題推本溯源的探索精神和求實作風。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精神,是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當時的具體實際緊密結合形成的一種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根本。毛澤東善于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命題來解讀馬克思主義,深入淺出地說明問題,“實事求是”就是毛澤東創造性地用來解釋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還用“知行觀”生動地闡釋了認識與實踐的關系。
延安時期,流傳著黨的“駱駝”的故事,講的是任弼時被稱為“我們黨的駱駝,中國人民的駱駝,擔負著沉重的擔子,走著漫長的艱苦道路,沒有休息,沒有享受,沒有個人的任何計較”。任弼時在黨內之所以長期受到普遍敬重,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他勇于同各種不良傾向作斗爭,展示出共產黨人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崇仁愛、重民本的思想理念尤為突出。如“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之憂”“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等,認識到民眾的重要性,認識到富民對于增強實力的巨大作用,而且認為大凡治理國家,一定要先使百姓富裕起來。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的土地革命,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提出打土豪分浮財,讓廣大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并在后期推行減租減息政策,確保百姓得到真正的利益。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出自清代鄭板橋的題畫詩《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說明了群眾利益無小事、民生問題大于天。延安時期,為提升服務群眾水平,深入開展作風建設,旨在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關系,為人民造福,從而贏得人民的信任,共產黨人和革命者融入到廣大人民群眾之中,官兵一致,軍民一致,水乳交融,使我們黨獲得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1942年5月,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澤東強調,“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號召“一切革命的文學家藝術家只有聯系群眾,表現群眾,把自己當作群眾的忠實的代言人,他們的工作才有意義”。這一時期,產生了一批老百姓看得懂、學得會、傳得廣的文化藝術作品,秧歌劇《兄妹開荒》就是典型的一個例子。當時邊區的大生產運動中有一對“父女勞動英雄”馬丕恩、馬杏兒,他們每日開荒十多個小時,成為勞動模范。在文藝座談會精神的引領下,魯藝的王大化等人決定把這個故事改為“兄妹開荒”,以秧歌劇的形式搬上舞臺,既在民族傳統的秧歌上加以創新,又反映了新生活。摒棄之前窮困的農民形象,將勞動場面變得歡樂祥和,受到延安軍人與群眾的歡迎[4]。為做到逼真可信,演員們扛起镢頭上山,邊開荒邊排練,這臺僅有兩百多字的小戲,轟動了整個邊區,秧歌隊走到哪里,老百姓就跟到哪里。軍民一起扭秧歌成為邊區特有的風俗,許多老革命回憶起當年,都自豪地說“我們是扭著陜北大秧歌走向全國,迎接勝利的”。
延安精神的本質體現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從“民惟邦本”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無論是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的講話,在西北局高干會上提到的“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在《為人民服務》講演中提出的中國共產黨人“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還是中共七大會場里面打出的標語“堅持真理,修正錯誤”,這些都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貫穿于延安十三年始終的事實,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就是人民[5]。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如果要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盵6]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有著深刻烙印的中華民族的品質,體現了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并被不斷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精神品格、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7]。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長河中淘洗出來的智慧結晶,既呈現于浩如煙海、燦爛輝煌的文化成果,更集中體現為貫穿其中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7],成為具有鮮明民族特征的標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老一輩革命家和老一代共產黨人在延安時期留下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8]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升華,是中國人民英勇奮斗、百折不撓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和動力源泉[9]。
1945年8月13日,毛澤東在延安干部會議上所作的《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演說中,提出了“自力更生”的原則。他說:“我們的方針要放在什么基點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叫做自力更生。我們并不孤立,全世界一切反對帝國主義的國家和人民都是我們的朋友。但是我們強調自力更生,我們能夠依靠自己組織的力量,打敗一切中外反動派。”從此“自力更生”就成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斗爭口號。在幾千年的悠久歷史中,中華民族一次次在逆境中奮進崛起,彰顯了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正如毛澤東同志深刻指出的那樣:“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10]
延安精神的顯著特征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延安時期,在貧窮落后的農村、艱難困苦的山區,中國共產黨人帶領民眾辛勤勞作、艱苦奮斗,把到處是黃山的南泥灣變成了“陜北的好江南”。正是憑借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我們黨在推動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進程中,以英勇頑強的戰斗精神,以奮發有為的頑強斗志和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取得革命事業的勝利。1939年2月,在延安生產動員大會上,毛澤東號召大家:“自己動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克服困難。”隨后陜甘寧邊區所有部隊、機關和學校逐步開展了大生產運動,有效克服了嚴重的物資困難,保障了抗日經費的供給。“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口號作為各根據地克服經濟困難,實現生產自給的努力目標。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民眾“一把镢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中央”,大生產運動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生動體現,其意義十分重大,使當時民眾擺脫了缺吃少穿難以生存的困境,走上了豐衣足食的勝利坦途。在這個時期,還有周恩來“三用”大衣、朱德“傷痕累累”的毛毯等故事,都是老一輩革命家艱苦樸素的革命精神和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的真實寫照。和平時期,延安黨員干部群眾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繼續用實際行動講述了一個又一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動人故事。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自力更生”,他指出,“中華民族奮斗的基點是自力更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創新”。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盵11]深入挖掘延安精神內涵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精華,對堅持和理解延安精神有著重要的意義,也為新時代傳承和弘揚延安精神提供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