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 叢龍海
近年來,威海市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省政府關于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的決策部署,積極探索推進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革,取得了較好成效。截至2019 年底,市屬國有企業資產總額達到784.11 億元,同比增長2.99%;所有者權益424.52 億元,同比增長12.87%;實現營業收入167.91 億元,同比增長2.02%。
在對國資監管事項進行全面梳理、摸清情況的基礎上,制定《市國資委以管資本為主推進職能轉變實施方案》,堅持以出資關系管理國有企業,科學界定與國家出資企業的權責邊界,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做到對該管的依法加強管理,保證不缺位;對不該管的堅決放權,保證不越位;將依法應由企業自主經營決策的事項歸位于企業,將延伸到子企業的管理事項歸位于一級企業,將配合承擔的公共管理職能歸位于相關政府部門和單位,充分釋放企業的發展活力。共優化精簡國資監管事項15 項,其中,強化事項4 項,移交事項4 項,取消事項3 項,下放事項4 項。
在對市級投融資平臺公司深入調研和對標學習濟南、青島、重慶、杭州等市先進經驗做法的基礎上,堅持目標引領和問題導向,制定《關于調整優化市級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意見》,按照產業板塊和功能屬性,對原市級國有資本投融資平臺公司及相關企業、國有資本、國有資產、國有資源進行整合重組,組建城投集團、文旅集團、產投集團和新熱電集團,搭建起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四大平臺所轄企業37戶,資產規模達到619億元,所有者權益達到298億元,職工人數達到5685 人。
印發《關于市屬經營性國有資產統一分類監管實施方案的通知》,通過采取調整優化、整合新設、清算注銷、變更出資人等方式,對部門單位管理的43 戶企業進行了統一監管。其中:將資產規模較大、效益較好、人員不多、歷史遺留問題較少、對提高融資能力有利的21 戶企業分別劃轉給城投集團、文旅集團等相關集團公司,由相關市屬企業履行出資人職責;整合4 戶糧食企業設立威海糧油發展有限公司,出資人職責由市糧食部門變更為市國資委;整合威海職業學院7 戶校辦企業,設立職業學院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出資人職責由市職業學院變更為新設公司;對市衛計委、市職業學院所屬11 戶企業實行清算注銷。
在對市屬國有企業經營業務進行全面統計分析的前提下,出臺《威海市市屬國有企業功能定位與分類方案》,立足國有資本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結合不同國有企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現狀和需要,根據主營業務和核心業務范圍,將13 戶市屬重點國有企業分為完全市場競爭類、不完全市場競爭類、公益類三大類。其中,完全市場競爭類企業1 戶,不完全市場競爭類企業8 戶,公益類企業4 戶,為推進企業分類改革、分類發展、分類考核、分類監管提供了依據。出臺《關于市屬企業主營業務和非主營業務發展戰略定位的意見》,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按照主業一般不超過2 個的原則,確定13 戶市屬國有企業主業25 項,保留非主業32 項,為鞏固和加強企業主業經營奠定了基礎。
同時,積極推進市屬國有企業分類管理。其中,對完全市場競爭類企業北洋集團積極探索進行混改,實行股權多元化,激發企業活力;對不完全市場競爭類企業中的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保持國有全資,其他企業原則上保持國有資本控股地位,鼓勵引進戰略投資者,推動企業充分發揮在基礎設施領域的支撐作用;對公益類企業除國家規定必須保持國有獨資或全資的外,原則上實行國有控股,并通過購買服務、特許經營、委托代理等方式,鼓勵非國有企業參與經營,促進企業在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方面作出更大貢獻。
印發《威海市國資委出資人監管權力和責任清單》《威海市國資委授權放權清單(2019 年版)》,明確由市國資委審批和管理事項32 項,實行授權放權事項15 項,大幅減少了審批和管理事項,擴大了企業依法自主決策權,推動了國資監管機構職能轉變,在增強企業活力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了國有資產監管的質量和效能。
推進企業規范建設董事會,規范董事長行權行為,落實和維護董事會依法行使重大決策、選人用人、薪酬分配等權力,落實一人一票表決制度。修訂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章程范本和黨委會、董事會、經理層議事規則范本,推動企業修改完善公司章程,明確黨組織、董事會、經理層的職責邊界和職權劃分,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把企業黨組織內嵌到公司治理結構之中,明確和落實黨組織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發揮好黨組織的領導作用、董事會的決策作用、經理層的經營管理作用。
按照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要求,建立外部董事制度,按照成員7 人“內3 外4”要求,向水務集團、國資集團、城投集團、文旅集團、產投集團、交投公司、熱電集團、城建集團、公交集團、北洋集團、交通場站、東山賓館、藍天賓館、保安公司等14 戶市屬國有企業外派董事。實行外派財務總監制度,向水務集團、國資集團、城投集團、文旅集團、產投集團、交投公司、熱電集團、城建集團、公交集團、北洋集團等10 戶市屬國有企業外派財務總監。試行市場化選聘,在北洋集團開展市場化選聘試點,實行市場化薪酬分配制度。
印發《市國資委黨委領導班子貫徹落實“三重一大”事項集體決策制度的實施辦法》,對企業重大決策和干部任免等“三重一大”事項規定必須由黨委集體決策。加強企業年終全面審計監督,采取面向全國招標的方式招選了中介機構,對市管企業進行年終決算及專項審計,強化對企業存在問題的揭示和整改,著力推動企業規范管理和精細化管理。
強化考核管理,制定《威海市市管企業工資總額管理辦法》,加強工資總額管理,對市屬國企工資總額實行備案制或核準制管理,指導各企業規范編制2020年企業工資總額預算方案;修訂《威海市市管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辦法》《威海市市管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辦法》,堅持“一企一策”,完善企業考核指標體系,增強考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加快搭建國資國企在線監管系統,推動實時在線監管和監管全覆蓋。加強責任追究,印發《威海市市屬國有企業違規經營投資責任追究辦法(試行)》,擬定市屬國企違規經營投資問題線索移交及分類處置工作規程和國有資產稽查工作規程等配套文件。
對13 戶市屬國有企業全面實現黨組織書記、董事長“一肩挑”,在7 戶重點企業設置了專職副書記。制定《市屬國有企業黨建工作責任制實施意見》,對國企黨委、黨委書記、專職副書記、黨委委員管黨治黨責任進行細分,明確目標任務和責任追究辦法,推動建立“主體明晰、責任明確、有機銜接”的市屬國有企業黨建工作機制。出臺《市屬國有企業基層黨建工作考核評價辦法》,搭建集動態考核、巡回檢查、創新評價、述職評議于一體的國企黨建考評體系,對國企黨建工作責任制落實情況及工作成效進行客觀評價,拉開先進企業和落后企業的考核分值,提高黨建考核對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和薪酬的影響。加強企業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向9 戶設置黨委的企業派駐了紀委書記,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嚴肅查處侵吞國有資產、搞利益輸送等問題。
圍繞省“重點工作攻堅年”和市“重點工作攻堅突破年”要求,下一步將著力抓好以下重點工作。
優化國資監管機構履職方式。一是堅持目標引領和問題導向,根據中央、省頂層設計,加快出臺《威海市市屬國有企業資產轉讓管理辦法》等制度,進一步健全完善國有資產監管制度體系,為深化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革奠定基礎。二是加快實施“陽光采購”,依托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搭建國有企業陽光采購平臺,努力打造“陽光國企”。
加快推進分類授權放權。一是深入落實中央、省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的意見方案,按照“一企一策”原則,對各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分別進行授權放權,探索推動將公司年度投資計劃、所出資企業改制、公司內部產權無償劃轉和協議轉讓、職工工資總額管理等事項的決定權授予或下放投資、運營公司董事會行使。二是推動投資、運營公司加快厘清和規范與所出資企業的權責邊界,制定公司總部權責清單,明晰總部與所出資企業的權責邊界。三是對市直部門管理的產權暫不劃轉企業實行授權經營,明確和落實國有資本保值增值責任。四是推動市直部門加快制定不再劃轉,采取解散、破產等方式進行清理企業的清理方案,按時限要求完成清理工作。
推動企業增強行權能力。一是繼續完善公司治理,加快建設現代國有企業制度,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盡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機構、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二是夯實管理基礎,按照統一制度規范、統一工作體系的原則,加強國有資產管理。推進管理創新,優化總部職能和管理架構。深化企業內部“三項制度”改革,實現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不斷強化風險防控體系和內控機制建設,完善內部監督體系。三是優化集團管控,推動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建立以戰略目標和財務效益為主的管控模式,重點關注所出資企業執行公司戰略和資本回報狀況,同時關注國有資本流動和增值情況。其他競爭類和公益類企業建立戰略管控和運營管控相結合的模式,重點關注所承擔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服務的落實情況。四是提升資本運作能力,國有資本運營公司作為國有資本市場化運作的專業平臺,以資本為紐帶、以產權為基礎開展國有資本運作。在所出資企業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上市,引進戰略投資者,提高資本流動性,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增強股權運作、價值管理等能力,通過清理退出一批、重組整合一批、創新發展一批,實現國有資本形態轉換,變現后投向更需要國有資本集中的行業和領域。
強化考核和監督。按照分類分級管理要求,采取不同措施,對充分競爭類、不充分競爭類、公益類企業進行經營業績考核和監督。強化國資監管機構對母公司考核和監督,科學設置考核指標體系,增強考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突出對投資運營公司的績效考核評價,健全考核評價內容,考核評價內容要包括貫徹國家戰略、落實國有資本布局和結構優化目標、重大問題決策和重要干部任免、國有資本運營效率、風險管控等方面。完善監督體系,有效整合出資人監管和審計、紀檢監察、巡視等監督力量,建立監督工作會商機制,按照事前規范制度、事中加強監控、事后強化問責的原則,加強統籌監督,提高監督效能。進一步加強信息公開,依法依規及時準確地披露公司治理以及管理架構、國有資本整體運營狀況、關聯交易、企業工資分配等信息,通過服務平臺公開發布采購信息,深化“陽光國企”建設。